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课程标准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教学策略研究

时间:2024-05-08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螺城中学 骆旭婷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丰富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道德与法治教学要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加强课内、外联结,积极探索议题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各种活动,促进感悟与建构。新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因此教师应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进行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教学。本文所述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教学是以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科特点为依据,以社会生活为抓手,创设学生熟悉的场景,还原教学内容,促使学生体验、主动建构认知、深化情感、塑造道德品质的教学活动。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教学具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完善德育全过程等特点,可以使学生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受到德育滋养,实现知行合一,获得全面发展。

一、挖掘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教学资源

新课程标准指明课程资源是增强教学效果的有力支撑,要求教师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切实发挥自身优势,开发各种课程资源。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教学具有生活性。因此,教师要在课程资源意识的指引下,以现实生活为“沃土”,依据教学需要,利用多样方式挖掘相关的教学资源,借此创设体验活动,夯实教学基础。

(一)挖掘时政热点

时政热点是不可多得的道德与法治资源。利用时政热点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将学生带入真实的生活场景中,积极体验,不断探究,掌握道法内容,建立政治认同。因此,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内容,挖掘时政热点。

以“服务社会”教学为例,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服务、奉献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服务、奉献社会的人。在体验生活时,大部分学生通过亲密接触,认识了服务、奉献社会的人;借助网络渠道,认识了陌生的服务、奉献社会的人。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生活经历,利用网络渠道搜集服务、奉献社会的人及其故事,如热衷于家乡公益和乡村振兴事业的付三毛、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的洪飞等,认真整理、选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将其制作成微课。在课堂上,教师则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播放微课,将学生带入真实且动人的场景中。学生在体验场景的过程中,会为普通人身上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所感染,增强对服务、奉献社会的认知,主动向榜样学习,学会关爱他人、奉献社会。

(二)挖掘法律素材

法治观念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一大维度。丰富的法律素材是学生形成法治观念的支撑。现实生活中的法律素材数不胜数,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内容,在生活中挖掘法律素材,并在课堂上灵活应用,引导学生体验活动,树立法治观念。

以“法不可违”教学为例,生活中不少学生见过拾到东西拒绝归还这一情形。立足于此,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集与之相关的案例,课堂上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展现案例,让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教师需鼓励学生与小组成员合作,分析案例,讨论问题——为什么法院判决限期归还失物。学生站在“法”的角度,分析主人公的所作所为,明确其所违反的法律条理,由此意识到“法不可违”。

(三)挖掘文化内容

新课程标准要求挖掘、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地域文化资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所熟知。在地域文化资源的助力下,学生既可以了解家乡文化,还可以产生积极情感,热爱家乡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对此,教师需要根据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挖掘地域文化资源。

以“延续文化血脉”教学为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文化传承”。笔者所在地为进一步深化精神文明创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闽南泉州端午节日习俗,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系列主题活动。基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教师可以挖掘地域文化内容——“我们的节日·端午”系列主题活动,利用视频展现相关内容,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以此为抓手,引导学生探究举办活动的目的,借此感知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模仿此活动举办其他趣味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并在体验的基础上用实际行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丰富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教学方式

与传统教学相比,体验式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基于多元体验式活动中开展教学。在进行教学时,教师需要发挥自身智慧,使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学习体验,丰富学生体验渠道,拓展学生体验时空,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良好发展。

(一)创设情境,提高学生体验兴趣

体验兴趣是学生积极体验各类活动的保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情境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依托。情境是教师利用多样手段,加工教学内容,将其转化成的具体场景。在进行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教学时,教师需要创设情境,引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自觉体验。

以“爱在家人间”教学为例,在体验家庭生活的过程中,学生与家长密切交往,借助点点滴滴小事感受到家人之爱。立足学生的家庭生活经历,教师可以鼓励其利用课前时间搜集家庭照片,回顾发生在家人之间的动人故事。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毛遂自荐,拿着家庭照片登台介绍。在介绍时,大部分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动人的故事。同时,所有学生在讲、听时增强了对家人的情感。于是,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出本节课课题,和学生一起品味“爱在家人间”。

学生通过体验,不仅感受到了家人之爱,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还轻松地走进了道德与法治课堂,自觉体验教学活动,扎实掌握学习内容,建立良好情感,提高学习效果。

(二)角色扮演,丰富学生体验渠道

体验渠道是学生体验各类活动的具体表现。角色扮演是重要的体验方式,指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化身为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家庭角色、社会职业等活动。通过扮演角色,学生可以直接认知道法内容,积累生活经验,为体验生活做好准备。对此,在进行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扮演角色。

以“依法行使权利”教学为例,在讲到“维权方式”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角色扮演活动。具体而言,教师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播放视频——在下班晚高峰时,两辆公交车发生轻微碰撞。其中一名公交车司机受轻伤,另外一名公交车司机无事。在学生进入情境后,教师提出角色扮演要求:“请和小组成员合作讨论:这两名公交车司机下车后会如何对话?可以使用怎样的解决方式维护这两名公交车司机的合法权益?请在讨论后,选出两名学生扮演角色,一名学生扮演旁白者,其他学生扮演其他角色(自行安排),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决此次意外。”学生发散思维积极联想,在脑海中描绘具体场景,设想具体的解决方式,并对此与小组成员交流。在交流时,小组成员表述不同的解决方式,不断产生思维碰撞并达成统一认知,由此进行表演。

在学生做好准备后,教师搭建舞台,鼓励他们轮流上台表演,展现不同的解决方式。在进行表演时,有的小组使用协商方式,有的小组使用调解方式,有的小组使用诉讼方式。面对不同的解决方式,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如“什么是协商?协商的条件有哪些?协商的作用是什么?”在问题的推动下,学生回顾表演内容,结合具体场景,同时迁移生活经验,探寻问题答案。此时,有学生提到“协商是一种解决争议的方式,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小摩擦’可以通过协商来解决”。教师依据学生的表述进行补充。

学生通过体验式角色扮演活动,基于具体情境探究了道法内容,建构了良好认知。同时,学生也因此积累了生活经验,便于在生活中利用适宜的方式维护自身权利。

(三)社会实践,拓展学生体验时空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认识论阐明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现实生活,既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来源,又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归途。道德与法治教学目的之一是让学生有效体验社会生活。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回归生活的方式,可以在拓展学生体验时空的同时,助力学生灵活迁移道法认知,解决社会问题,做到知行合一。因此,在进行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教学时,教师需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以“维护秩序”教学为例,在体验式道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逐步了解“社会生活需要秩序”“社会规则维系社会秩序”,但现实生活中有不少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如闯红灯、在公交站不排队等。对此,教师需和学生家长、交警等协商一致,确定活动时间、地点,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小红帽在行动。例如,在周六、日时,教师和家长将学生带入十字路口、公交站等场所,引导学生戴上小红帽,化身为监督员,在发现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后利用适宜的方式制止、教导。在此过程中,学生能迁移课堂认知,使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

通过体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目睹了各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了解其不良影响,由此增强对“社会生活需要秩序”“社会规则维系社会秩序”的认知。同时,学生因此增强了规则意识,能自觉地遵守社会生活中的规则。

三、完善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教学评价

新课程标准指明教学评价涉及价值观念、过程表现、学业成就等多方面内容,贯穿教学始终,具有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育人功能。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教学具有过程性特征,学生体验活动的过程正是教师进行教学评价的切入点。因此,在进行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教学时,教师需要以学生的体验过程为抓手,完善教学评价。

(一)构建有操作性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是教学评价的统领,展现了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等内容。在进行体验式教学时,教师需要围绕不同的内容构建有操作性的评价体系。

首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时,教师需要以学生体验过程为抓手,与学生通力合作,进行多元评价。比如,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学生与小组成员互相监督,了解彼此的合作参与情况,判断彼此是否有良好的合作态度、是否提出了良好的看法等。在扮演角色后,小组成员进行互相评价,指明彼此的良好表现和不良表现,由此自觉查漏补缺,提升自身发展水平。教师需在学生扮演角色的过程中认真观察,从表演行为、道法认知情况入手给予赏识性评价。

其次,尊重学生差异,依据不同的评价标准,使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评价。比如,针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虽然其综合能力还有待提升,但其主动参与体验活动,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虽然该部分学生所述观点有所偏颇,但教师应给予赏识评价,以提高其学习信心,实现以评促学的教育目标。

(二)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记录袋

学生成长记录袋是过程性评价方式之一。成长记录袋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学生的学习、发展情况。教师和学生可以借助成长记录袋了解具体情况,发现进步或退步之处,由此查漏补缺。同时,在建立成长档案记录袋时,家长、学生、教师均可参与其中,以提高教学评价的全面性。

仍以“维护秩序”教学为例,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教师和家长可以利用拍照的方式记录学生的活动参与情况。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和家长一起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选取典型照片,将其置于档案袋中。在此之际,教师和家长可以对比现在和之前的档案袋内容,了解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体验情况,发现其进步或退步之处,依此书写评语。学生阅读档案袋内容后,也可以了解自身情况,自觉查漏补缺,以获得进一步发展。

(三)组织随堂练习活动

随堂练习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方式之一。通过体验随堂练习活动,学生可以发现自身的学习成果和学习不足,端正学习态度,自觉弥补学习不足,提升课堂学习效果。对此,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精心设计随堂练习题,生成随堂练习活动。

以“学会沟通交流”教学为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体验多样活动中逐步了解了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方法。基于此,教师可以设计随堂练习题,以此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比如,判断如下做法是否正确。

1.好朋友犯错了,我不会当众指责人,因为人人都有自尊心。

2.在语文课上,我的想法可能会和大家的不同。我害怕被别人嘲笑,所以我不发言。

3.红红拒绝其他学生提出的一切建议。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判断情况了解其课堂认知水平,发现存在的认知偏差,并及时予以指正。

四、结语

总而言之,体验式教学可以使学生在体验各类活动的过程中掌握道法知识,发展核心素养。对此,在实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需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应用体验式教学法,联系教学内容,挖掘体验式教学内容;依据课堂需要,丰富体验式教学方式;紧扣教学过程,完善体验式教学评价,借此使学生获得体验的机会,发挥主观能动性,扎实掌握知识,发展核心素养,实现新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