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大像山镇柳汁小学 谢亚清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全面发展和多元文化的涌入,弘扬传统文化精神、铸育文化自信,成为现代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语文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重要科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优秀文化,对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水平、传承文化精髓、赓续文明香火有重要意义。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作用,从课内教学、课外拓展、传统文化知识体系构建和文化交流活动组织等各个方面,加大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力度,并通过传统优秀文化的融合带动作用,促进学生精神品格、语言能力、文化意识的全面发展。
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基础材料,其中编排了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从现代文的选取审核到古诗词、古文的编排录入,都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基因和文化内核,如《纸的发明》《赵州桥》等现代课文,蕴含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惠崇春江晚景》《绝句》等古诗词则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高度发达。这些内容的安排和设计,都是为了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而准备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以教材为基础,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因子,在日常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在传授文字知识与基础文化内容的同时,也将忠孝节义、仁义礼智等传统美德和自强不息、求实进取的民族精神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带领学生从多个角度全面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层魅力,培养学生自律自强、文明开放的精神品格。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编排中,编者分别选取了《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首诗都描写我国的传统节日。因此,教师在进行这一课教学时,可将三首诗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设计,过程如下:
首先,在教学开始前,教师以开放性问题启发学生:“同学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学生回答多种多样。此时教师再提问大家:“在我们所有的传统节日中,我们过得最隆重的节日是哪一个呢?”学生回答:“春节!”此时教师开始引入春节内容,并说明春节即为我们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元日》。
其次,教师板书“元日”,以小视频的方式,介绍春节的由来、过春节的意义以及海内外各族、各地区人民庆祝春节的不同方式等,带领学生感受和认识“春节”这一古老节日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情感意义,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传统文化的温养和熏陶,提升文化素养和文明素质。
最后,在不同的课时安排中依次进行《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两首古诗的教学,以此引导学生认识春节、清明、重阳这三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并在《元日》的热闹喜气、《清明》的清淡凄冷、《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思乡情重中,带领学生感受中国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深沉厚重的乡土情怀,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明白传统节日的真正价值并非只是一个节日或某种活动,而是隐藏在活动背后的、能够引起全体中国人情感共鸣的、内在的,对故土家园的热爱、对亲人朋友的眷恋、对幸福团圆的期盼等美好人文追求,让学生在深入理解文化认知中,获得血浓于水的情感体验,激起学生由心而发的民族自豪感与归属感,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育人水平。
语文学习能力包括多个方面,其中阅读能力是关键部分。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开展课外阅读很有必要。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传统文化典籍浩如烟海,文化底蕴丰厚,如诗词文化的发端——《诗经》、修身齐家的经典——《论语》、借古鉴今的法宝——《史记》、世情百态的融合——四大名著等,更不要说数不胜数的古代诗词歌赋、科学文化典藏了。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时,不仅要立足于教材,积极利用好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子,塑造学生美好的文化品格,更要以教材为基点,拓展丰富的课外阅读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广泛汲取课外阅读材料中的传统文化因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深入的课外阅读,并在长期有效的课外阅读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充其知识储备,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传统文化知识体系,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教学时,教师在教学结束后给学生进行了“寓言故事阅读分析”训练,场地在图书馆,方法为分组训练,训练过程如下:
师:“除了我们本文学习的守株待兔之外,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呢?”
生:“坐井观天”“掩耳盗铃”“买椟还珠”“自相矛盾”……
师:“好,看来同学们都是词语积累小能手呢,词汇量可是相当丰富。那同学们能分别说一说,这些故事讲的是什么内容吗?”
生:……
许多学生的了解其实是从爸爸妈妈的日常交流或电视、短视频上获得,这样的知识积累往往存在理解不够深入、一知半解的情况,短期看会造成理解错误、应用不规范,长期则会影响学生的语言表达甚至思维习惯,对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有不利影响。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接着说道:“现在给同学们十五分钟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在寓言故事专栏选取一则寓言故事进行阅读讨论,阅读结束后,每组派一个代表上讲台讲述故事内容,并说明该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经过阅读讨论后上台讲述:“我们小组选的故事是拔苗助长,故事内容——从前,有一个老农……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庄稼生长是有时间规律的,就像我们长大也需要一个过程一样……”
在这个过程,教师没有让学生进行独立分析,而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配合故事性、趣味性和讽刺性都比较强的传统寓言故事进行阅读训练。这是因为语文知识的学习和分析是一个抽象的思维活动,与数学的具体化、精确化过程分析不一样,它不具备直观性。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分析阅读课文是一个比较难的事情,学生往往缺乏思考的耐心和兴趣。故为了降低难度、提高训练的趣味性,教师采用小组合作探讨的形式,让学生选取短小精悍、意味深长的传统寓言故事进行分析和探讨,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降低了学生的畏难心理,在循序渐进的锻炼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的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都是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集中体现教师的语文教育水平和学生的综合语言素质。因此,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由于小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发展处于较低水平,在作文创作这种高水平的思维活动时,往往存在表达困难、词不达意或词语应用错误、有话说不出、不会说等情况。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学生相关知识体系构建不完善、写作素材缺乏等,故将内涵丰富、底蕴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引入小学语文教学,构建完整传统文化知识体系,对丰富作文素材积累,解决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困难有重要意义。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将写作教学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联系起来,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穿插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人物传记、诗词歌赋等,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渗透在日常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传统文化“知识树”,丰富其写作知识储备,让学生在具体写作时有内容可写、有技巧可用、有精神可寄托、有价值可传达,促进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时,教师可紧扣单元主旨对学生进行以“爱国”为主题的微习作训练,过程如下:
首先,以视频为载体呈现爱国素材。教师播放网络上比较火的爱国视频剪辑,如朝鲜战争、抗日战争以及建国历程等,然后问学生:“同学们认为,爱国是什么?”学生回答不出来。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抽象的、过于深刻的情感命题。
其次,以头脑风暴的方式激发情感共鸣。要如何将深刻的情感命题转化可诉可说的文字内容呢?教师于是提问:“之前我们学过有关爱国的古诗词吗?请同学们想一想,说一说!”接下来教师以头脑风暴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了古诗词、人物故事、成语故事、名言名句等一系列思维探究活动,最后将头脑风暴结果分四类进行标准板书:诗词类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爱国古诗词为主;人物故事类以“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主;成语类以“精忠报国、鞠躬尽瘁”为主;名言名句类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名言为主。通过这个完善的发散思维活动,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一个从基础短语到富有精神内涵的人物故事知识体系,并紧扣习作主题,将爱国这一厚重情感融入具体的文字和人物故事,让学生知道这一概念、了解这一情感,并激发内心的情感共鸣,提高习作的层次和水平。
最后,以写作的方式升华情感。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提高,有学生在习作中写道:“爱国是什么?爱国是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虽死犹恨;是顾炎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个人担当;是精忠报国‘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是鞠躬尽瘁‘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由此可知,传统优秀文化的渗入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吸收和融合传统文化元素,引导学生构建完善的传统文化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具有“育智”和“育人”的双重功能,因此它不仅承担基础知识教学任务,也承担温养民族文化血脉、启迪民族文化意识的重责大任,故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为了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效,将华夏精神渗入民族品格的铸造中,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教师除了要在课内、课外以及写作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之外,还要积极组织各种课内课外的传统文化实践交流活动。比如,组织传统节日游园会、传统服饰游园会、传统诗词赏析会或者参观博物馆、古建筑、古城池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博物馆、文物古迹等传统文化场所,使其在切身实地的文化交流实践活动中接触传统文化元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内涵,从而获得文化知识、丰富文化视野、提升文化体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积极情感,促进文化意识的觉醒与养成。教师需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从而养成良好的文化品格,增强民族文化意识,实现小学语文的育人功能。
例如,在小学三年级“中国传统节日”教学时,教师联合家长组织学生到传统文化实践中心进行“传统节日”游园会,考虑小学生的个人实践能力较差,教师选择以受众最广、样式最多的“春节”作为游园会节日主题。在该活动上,教师和家长带领学生进行“穿汉服”“听琴品茶”“包饺子”“吃团圆饭”“写春联”等一系列传统活动。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文化知识,有学生在活动日记中写道:“通过今天的游园会,我知道了汉服是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服饰,它既是我们的国粹,也是中华民族的服饰代表。它有两种基本形制,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由此可见,多样化的传统文化交流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相关文化教育,其效果不逊于课堂教学,对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育人水平有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利用端午节,举办“包粽子比赛”,吟唱《楚辞》名句,讲述屈原爱国故事;利用中秋节,组织学生“赏月观菊”,进行以“月”为主题的传统诗词赏析会;利用重阳节,让学生给在外工作的父母或亲人写一封书信等。通过这些多姿多彩的课内课外传统文化实践交流活动,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利用各种线上线下资源,搜集相关材料,分享劳动成果,在提升学习能力的同时,也丰富其对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了解,让学生在活动充实的氛围中培养丰富的人文情感和文化意识。
有学生在中秋节“观月赏菊”活动小练笔中写道:“我喜欢月亮,圆圆的月亮像个水晶月饼,它是不是嫦娥姐姐做的呢?”有学生则在重阳节的书信比赛中写道:“古诗中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爸爸,又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了,你想念我们吗?如果想念我的话,就给我和妈妈寄一朵茱萸吧……”这些作品说明学生不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对文化的理解能力和情感塑造能力超出成人认知的水平。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时,要将传统优秀文化渗入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以多种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陶冶其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其文化意识、人文情感、道德理念与个人修养的全面发展,充分实现小学语文教育的育人价值。
综上所述,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根、文明之源,是五千年中华民族智慧精华所在,对新时期多元化价值理念冲击下的文化发展有重要意义。语文教学作为小学教育的基础课程,既有“育智”使命,也有“育人”职责,对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习惯养成、能力发展与价值观定向有重要作用,是提高小学教育育人质量,实现小学教育深入发展的前提和关键。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将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积极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学生精神品格、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文化意识的全面发展,全方位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育智”与“育人”水平。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