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读思达”教学法下小学生数学表达能力培养的策略

时间:2024-05-08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第一小学 赵爱凤

数学学科教学目标并非只培养学生的解题技能,而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数学表达能力便是其一。高科技的发展要求数学学科的教学要以知识为载体,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2022 版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数学语言中包含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通过表达将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观点、思想、方法、过程等内部思想展示出来,便于交流、传播、探索,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读思达”教学法是指在学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与同伴进行互动、交流、分享,使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得到补充、完善、增值、更正,使学习和认识水平得以提高。纵观现在课堂,依然存在教师一言堂学生游离在外、个别学生充当主角其他都是沉默看客的现象。以下针对当前现状,运用“读思达”教学法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数学表达能力展开探究与思考。

一、试错,养成敢于表达的健康心理

现在孩子大多在家长的精心呵护下长大,被动、依赖、脆弱、畏难、逃避等是他们身上的显著特点。课堂上,因被动、依赖成为局外人,游离在课堂之外;因畏难躲在舒适圈,畏畏缩缩保持沉默;因缺乏安全感怕错,有想法不敢言。作为教师,在俯下身子静心等待,宽容和悦纳学生,给学生安全感的同时,应加以正确引导、教育,让他们正确认识学习,面对困难具有迎难而上、积极进取的耐挫、阳光健康心理。

(一)注重引导,树立正确学习观

研究表明认为智慧是学生以表现为导向而不是以学习为导向,在学习中是挫折中成功而不是冒犯错的危险。当任务变得困难时,有些学生可能放弃。相反,认为智慧是可塑的学生更愿意与挑战性任务抗衡,更从容地与风险相处。作为教师,要对学生正确引导、教育,输送正确观念。以“除法竖式”教学为例,教师先让学生亲历由不会列竖式到正确书写除法竖式,理解计算算理,使学生明白“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出错、改错过程”。教师还可通过《精卫填海》《磨杵成针》等故事教育学生要有不畏错、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讲曾国藩小时候学习的故事,培养孩子终生学习的思维模式。

(二)科学评价,激励学生敢于表达

“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学生的思想认知需要教师搭桥铺路、推波助澜,才能达到知行合一。评价具有育人导向作用。课堂上,教师以评促学,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能将学生的思维呈现给教师的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修改和改进思考的机会。建立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机制,让学生的正确学习观表现在学习行为上,在课堂积极参与互动说理中。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对课堂发言进行量化评价。每个小组四个成员,组员之间综合能力水平不等,但组间能力水平均衡,即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教师对组员参与发言得分进行规定,分为2 分、3 分、5 分制。发言不分对错,只要说出自己想法即可得分,一周统计一次分数,并对优胜小组给予奖励。建立这样的评价机制后,学生小组合作成效提高高,其中学困生在同伴的鼓励下大胆参与,尝试表达,克服怕错心理敢于表达。

二、倾听,积累愿意表达的素材源

听,是人们一切语言交际活动中最重要、最基础的环节,是人们获取信息、求得知识的主要渠道。表达与倾听是课堂教学和教育交往的最基本的方式。表达的基础是倾听,具备良好的倾听能力才能正确获取信息。任何学习都是在倾听的过程中完成对原有认知结构的重组与调整。在调整和重组的过程中,学生用自己已有的观念和经验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加工、改造和处理,最终形成表达资源。同时,积极倾听既可以使师生、生生之间积极愉悦的交流沟通,又能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思维的发展。

(一)以章限行,学会倾听

良好的教育秩序、安静自然的环境,是学生有效倾听的基本前提。现在家长注重智育,对孩子行为习惯上的教育比较民主、自由,导致孩子比较自我,对自己的约束力不强。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因年龄特点坚持在座位上坐一节课比较困难,没耐心倾听的能力,也不懂怎样倾听。因此,教师和学生要在课堂上共同建立规则,让学生依据规则规范自身行为,学会耐心倾听。如一年级(1)班的倾听规则:

1.当教师和伙伴在讲课或发言时,放下手中任何事情,眼睛看着发言者,集中注意力专心倾听。如果倾听时手在玩铅笔、橡皮等学习用具,下课后自觉把学具放入班级的爱心箱。

2.当同学发言时,不插嘴抢话,不在私底下讨论,要先听完别人的发言,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如果插嘴或私语,则取消本堂课发言机会。

3.小组交流讨论时,不能说些与探究问题无关的话,认真倾听组内同学的发言,并提意见纠正和完善,帮助组内不懂的同学。

从讨论到制定形成规则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倾听的要求和方法,会因为是自己制定规则,其主动性变强、约束力变大,慢慢便学会倾听。

(二)有效倾听,学会对话

对话是表达自己想传递的信息让对方认识、理解、共鸣、接纳,也是接纳对方想传递的信息借以提升自己、变革自己,最终加深彼此的信赖,面向共同的目标构筑更好的人际关系。有效倾听是对话的基础,良好的对话氛围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摇篮。当学生在规则限制下可能会做到教师讲课、同学发言时保持安静,认真倾听。这种看似认真倾听的背后实则为无效倾听。有的学生在听教师讲课和同学发言时只听到声音,而不知说什么;有的学生很认真听,感觉都懂,实际一问却不会说,俗称“一边耳朵进,一边耳朵出”。对此,教师可以在学生倾听前,用有目标性的问题引领学生有目的倾听,或在生生互动交流时用互动性的语言进行互动,激发学生听得有效。

以“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教师可设立这样的话题:下面算式能写成乘法算式吗?为什么?算式为“1+2+3+4+5”“5+5”“5+5+5+5+2”“1+1+1+1+1”当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后组织全班交流后,教师可以鼓励小组积极发言,在发表意见之前抛出“思考哪组同学说得更有道理”疑问。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带着这个目的倾听每个同学的发言。

生1 说:5+5 和1+1+1+1+1 能写出乘法算式,5+5 是2 个5 相加,列乘法算式是2×5;1+1+1+1+1是5 个1 相加,列乘法算式是1×5。我说完了,你们有什么补充吗?

生2 接着说:我还有补充,1+2+3+4+5 和5+5+5+5+2 他们的加数不相同,几个相同加数相加才列乘法算式,所以他们不能列乘法算式。我说完了,你们有什么建议吗?

整个发言过程中,同学都用“我说完了,你们有什么补充吗?”这样互动式的语言,调动孩子好表现、好胜的心理,更好激发其认真倾听的兴趣。同时,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思考,表达欲望愈加强烈,继而积极组织语言进行表达。

(三)深入倾听,因听生疑

倾听属于有效沟通的必要部分,倾听不仅仅是用耳朵听说话者的言辞,还需要一个人全身心感受对方在谈话过程中表达的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以求达成感情的通畅和思想的一致。深入倾听能把发言者的思想、观点、方法进行理解、内化,并与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想法结合。当两者相吻合时,就同意、认可、产生共鸣;当两者相左甚至产生矛盾时,就产生疑惑,问题自然而然生成。教师需在学生学会倾听、听得懂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深入倾听。当问题出示时,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这是交流的前提。再通过小组交流,进行第一轮交会并形成共识。有了这些经验基础,学生再次进行全班交流时,其听不再是简单的“听”,而是有分析、有比较、有质疑地听。

以“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教师可设置问题:哥哥吃了一块月饼的,弟弟吃了剩下月饼的。淘气说,哥哥和弟弟吃得同样多。你认为淘气的说法对吗?请说明理由。当学生在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后形成两种不同的认识。在组织全班交流时,有的学生认为哥哥和弟弟吃的月饼同样多,都是吃这块月饼的二分之一。这时另一部分学生就会对自己听到的观点与自己持有的想法进行比较,发现对方忽视了弟弟吃的月饼是“剩下的”,就向对方提出疑问:剩下的是这块月饼的吗?此问题同样激发对方产生疑问:“剩下的是这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呢?”这样,学生能够在发言者观点的基础上展开思考、形成思维碰撞、产生质疑,让问题逐层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也不断深入。

三、辨析,培养善于表达的思维品质

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外壳,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与学生的思维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缺乏思考的表达,说不出有价值的内容;缺乏逻辑的表达,表述的语言不清晰、缺乏条理性。辨析,是把复杂的知识整体分解,梳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判断、选择找到快速、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把分析、判断的思维过程有条理、清晰地表述出来,能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

(一)听中思辨,增强批判意识

批判性思维是对在分析性思维阶段获得的各种信息和来源作出缜密评估,对采用的信息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通过评估、质疑、验证、推理和诠释,一步步找出假设的真伪或评估可能存在的偏差。庞大的互联网虚拟世界充斥着各种网络传闻和虚假信息,保护孩子的有效方法就是从小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使他们具有独立判断能力。教师除了培养学生在倾听中学会理解、接受、质疑外,还要培养学生对发言者的言语、观点、想法进行分析、判断,判断是否正确、是否合理、是否与自己一样。

以“认识几分之一”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出示12个桃的图及问题:这里有12 个桃,通过平均分,除了表示,还可以表示几分之一?在学生动手分一分、写一写得出不同的分数后,引导学生在听其他同学结果时思考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答案,并思考与自己的是否一样。生1 展示的分数是。这时,其他学生可以将自己写的分数与这个同学写的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发现不符合题目要求,因为题目是除了表示,还可以表示几分之一,故答案不包括。这个过程,学生在教师指向性强的引导下倾听并进行思辨,具有较强的批判意识。

(二)善于思维,培养有条理表达

学生能把自己所见、所思、所想,借助文字或语言有理有据进行表达,必然要求学生主体对自己头脑中的已有想法作出梳理与检查,对新问题、新知识及他人的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并学会有理有据表达,说出自己对问题和相关观点的思考。对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时空,即“核心问题”和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产生思维碰撞,梳理自己的观点、方法,通过清晰、有序的数学语言展示给大家。

以“猴子分桃”问题为例,教师可创设相关情境:4 个桃,平均分给2 只猴子,每只猴分得这些桃的几分之几?丽丽认为每只猴分得这些桃的四分之二。军军认为每只猴分得这些桃的二分之一。问题是:你认为谁说得对,为什么?面对这样的大问题,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对丽丽和军军的观点进行独立思考、分析、判断,在小组交流后梳理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认为丽丽说得对,因为4 个桃就是平均分成四份,一只猴分得2 个,是这些桃的四分之二。另一部分学生认为,把4 个桃平均分成2 份,一只猴吃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些桃的二分之一。然后,在全班交流辨析中,学生进一步分析、表述,既是一场思维的辩论,也是一次有理有据的说理会。

四、结语

总而言之,良好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需要有自由的空间和充足的时间,“读思达”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提供肥沃的土壤,让学生在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中树立健康、积极的学习观;在良好的倾听习惯下增强批判意识,提高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数学素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