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

时间:2024-05-08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第二中心小学 陈为国

小学阶段学生模仿力较强、辩证意识不足,极易形成不良习惯,但也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体育教学适量的运动量有助于锻炼学生体能、增强学生素质,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求,这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内在一致性,适合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本文通过简析心理健康教育,分析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的重要性,针对两者融合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的实践策略,进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学科特点,科学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地融入体育教学过程中,发挥两者共同育人的作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当前越来越多的小学阶段学生存在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学生学习和成长。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学科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尤其是《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更加强调学生体育素养的提升,要求教师结合学生需求合理开展体育活动,从而增强学生身体素养和心理素质。如何有效培养学生优秀意志品质已成为小学体育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在锻炼学生身体机能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锻炼学生心理素质。本文将小学体育教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切入点,针对当前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教师意识薄弱、内容整合不足、教学方法单一、忽视评价体系等问题,提出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化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以缓解以往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效能低下的现象,进而实现提高教学质效。

一、简析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目光放在学生身上,通过观察学生外在行为表现而明确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而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在体育教学的基础上采用心理学的教育教学方法,通过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常规的或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心理各层面加以积极影响和引导,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困难与挫折,提升学生环境适应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认知、行为品质和价值观念。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改善学生情绪状态

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较小,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活泼性,且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尚未发展成熟,极易在体育活动中因发生磕碰、教师批评而产生消极情绪,部分性格外向的学生会通过哭泣、生气、拒绝沟通等行为表现出来,而部分性格内向、敏感的学生,无法发泄情绪,便会因消极情绪得不到舒缓而出现压抑、焦虑等不良状态。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教师进行积极干预与引导,能够有效改善学生情绪状态。

一方面,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重视观察学生的细微动作和面部表情,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消极情绪,并通过了解事情的经过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方式和教育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及时缓解消极情绪。另一方面,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融入体育活动中,有目的地设置消耗体力、分散精力的游戏活动或锻炼项目,让学生消耗大量精力与体力,可以有效排解学生内心忧愁、紧张、压抑等不良情绪,缓解学生焦虑,改善学生情绪状态。

(二)培养学生坚强意志

小学阶段是学生意识和思想逐渐成熟的时期,也是培养学生优秀意志品质的关键时期。素质教育理念下,小学体育教学要求教师将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观察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情况,既要采用鼓励性语言积极疏导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正确认识困难与挫折,又要采用刺激性语言激发学生潜能,鼓励学生挑战自我,强健学生体魄,增强学生心理素质,进而从心理和身体两个层面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一方面,针对部分学生在体育训练过程中出现的畏难、恐惧心理,教师要将目光放在学生身上,明确激励性、引导性、刺激性言语的促进效能,并在体育活动中重视对激励性言语的应用,以通过教师言语鼓励使学生克服面对高强度训练项目的恐惧心理,激发学生潜能,锻炼学生体能。另一方面,教师要结合学生身体发展需求,设置具有挑战性和可实践性的体育活动,增加训练强度与项目趣味,引导学生主动挑战,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并体会成功的喜悦。

(三)增强学生合作意识

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复杂,良好的信息沟通能力、情感交流能力、行为协调能力等人际交往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的学生心理状态以及心理健康发展。通常情况下,小学阶段学生渴望交友,而部分学生受独生家庭影响,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倾向性,对交友的认知不深,人际交往能力较弱,尤其是部分性格内向的学生,常常因害怕被拒绝而不敢与朋友进行交流,并在体育课堂中表现出不主动回答问题、不积极参与活动、不善于和他人沟通等行为,进而影响学生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的形成。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明确交友行为的重要性,并通过教师合理设置团队合作的体育活动,如接力棒、篮球接力赛、拔河等,发挥教师言语的引导促进效能,既能让学生在相对放松、愉悦的游戏环境中主动与他人沟通或接触,又能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使学生适应体育活动中的竞争模式,有助于健全学生的认知观点和思维,进而推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四)提高学生适应能力

素质教育理念下,针对部分学生处于亚健康的发展状态,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且教学目标逐渐完善,既要促使学生获得适合终身发展的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又要重视对学生思想认知、意志品质、价值观念的培养,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沟通合作意识以及环境适应能力,避免学生因恐惧、害怕挫折而出现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在确保训练项目安全性的基础上,突出自身的统筹协调与引导激励效能,优化完善体育教学模式,尊重不同学生主体的个性特点与差异需求,灵活设置具有多元化、趣味性的体育活动与挑战项目,使学生通过不断重复练习进而克服障碍和挫折、超越自我,逐渐消除原有的心理障碍,做到胜不骄、败不馁。这既能有效缓解以往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运动量不足、参与度不强等问题,切实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又能锻炼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学生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体育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树立先进思想,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教学自身具有一定的心理教育效果,而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师树立现代化教育理念,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和价值观念层面的重要性,进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充分挖掘体育教学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并结合小学体育教学特点以及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科学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可以在身体素质增强的同时获得较好的心理成长环境,在体育运动中使学生的心理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最终成为身心健康的学生。

第一,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正确把握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主动深入学生群体,根据学生个性需求灵活设置包含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体育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沉浸到体育活动中,进而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养。第二,教师要正确把握自身的引导职能,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时,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鼓励学生与教师及时进行沟通交流,以帮助教师动态优化教学结构,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效能。

(二)整合校本资源,实现两者动态平衡

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紧密,高质量的体育教学能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效能最大化,既可以通过一定的运动量与教师言语性鼓励锻炼学生体魄,又能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言语性引导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使学生正确认识、勇于克服困难与挫折,突破自我极限。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改变体育教育主体化倾向严重的现象,统筹把握、系统整合校本资源,以动态调整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

以《体育健康基础常识和室内活动》为例,教师既要明确本单元中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内容,整合校本资源,保证教学资源的系统性,并通过开展趣味性游戏、设置启发性问题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运动知识与心理健康知识,又要在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拓展延伸体育教学内容,帮助学生领会遵守公共规则的意义及重要性,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模式,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认知自我。同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体育竞赛视频,调动学生所有感官,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体育魅力,从而增强学生的体育精神。

(三)立足学生需求,优化创新教学模式

小学体育的教学项目大多具有集体性与竞争性特点,针对部分学生自我倾向性强、胜负欲望强、集体观念薄弱的特点,教师要明确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认知能力与规则意识的关键时期,并坚持人本主义思想,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立足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统筹把握小学体育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具体情况,进而优化创新体育教学结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之间的吻合度,引导学生主动、高效地参与集体性体育运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胜负观。

第一,每位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在个性发展中存在明显差异。教师要立足学生需求因材施教,既要针对性格外向、活泼好动的学生,组织开展象棋、慢跑等对耐力要求较高的项目,重点培养学生沉稳的性格;又要针对性格内向、活跃度较低的学生设置趣味化的游戏活动,以吸引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并与教师进行交流。第二,教师要合理设置团队合作类竞赛活动,在确保学生掌握竞赛规则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明确个人与团体间的内在关联以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与竞赛精神。

(四)规范教师行为,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能力发展最初是通过视觉来发展和提高的,尤其是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模仿力较强,主要通过模仿教师行为获得经验,外加部分学生性格内向、敏感,在体育活动中极易受教师言谈举止的影响,这就对教师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体育教学时,教师要正确认识自身引导者角色,并严于律己,严格规范自身行为,注重构建平等、尊重、友爱、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积极引导学生。

第一,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主动学习、融会贯通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体育教学知识,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以发挥两者的共同育人效能。第二,教师要明确自身行为对学生思想认知与行为水平的影响,需严格规范自身行为,主动调节心理状态,以热情饱满的情绪感染学生,让学生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乐观的心态。第三,教师要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具体需求,通过多种方式向学生表达关爱、信任、赞美与赏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以构建平等的体育教学环境,融洽师生关系,消除学生抵触情绪。

(五)完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促进效能

小学阶段是学生产生大量不良行为习惯的时期,也是纠正学生偏差思想、不良行为的关键期。为提高学生身体机能与心理素质,教师在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体育教学时,要正确认识评价教学体系在提高教学质效、增强学生素养等方面的重要性,进而结合小学体育教学目标与学生发展需求,合理设置综合性评价指标,以帮助教师动态调整融合教学模式,并构建双向沟通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表扬或指出学生问题,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一,教师要秉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设置课堂活跃度、问题提问数、活动参与性、合作交流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同时强调对鼓励性、针对性评价言语的运用,在避免打击学生自信心与自尊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辩证地认知自我。第二,教师要结合学生成长特点,明确学生辩证意识尚有待提高、好胜心理较强的特点,既要重点表扬、鼓励在体育活动中表现良好的学生,又要及时指出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存在的偏差行为,帮助学生辩证认知自我,使学生积极对待、倾听、接受他人对自己的批评,以提高学生认知水平与心理素质。

四、结语

由于学生的自我疏解能力较弱,学生常常会产生不良心理,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正确地引导学生。为落实“健康第一”理念,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发挥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育人效能,教师要正确认识、辩证把握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深挖小学体育教学中涵盖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以整合校本资源,实现两者动态平衡,为后期的教学活动奠定基础。另外,教师既要立足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需求,优化、创新融合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热情,又要规范自身行为,发挥自身示范引领效能,并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主动向教师诉说烦恼,并且还要完善评价体系,以发挥评价促教育效能,帮助教师动态调整、持续完善体育教学结构,切实发挥体育训练在强健学生体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品质方面的优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