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沐泽
学习动力有“外驱力”和“内驱力”,这两种力量用简单易懂的话来理解就是“我应该学”和“我要学”,“我要学”才是一个人前进的原动力。
如果把孩子的人生比作一辆车的话,内驱力就是孩子未来人生的发动机,而发动机动力不足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很多家长经常会说:孩子不爱学习啊,孩子学习不自觉啊,怎么说都没用啊。一些原本学习还不错的孩子,没有了外在的约束之后,也会停滞不前。比如,有的孩子从私立学校来到公立学校,没有了那套严格的管理制约之后,不会自主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有的孩子的确是考出了非常好的高考成绩,进了非常好的大学,但进了大学后就彻底放松放纵,不再努力学习,甚至参加工作之后也没有什么动力,不愿意努力工作、积极生活。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心理学认为,这是因为孩子没有发展出真性自体。真性自体是一个人人格真实且永远的核心存在,撕不烂、嚼不碎、打不垮,也就是一个人内心里面那部分原始的、天然的好奇心和动力。
那些年龄小的孩子,每天都在问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他们想了解这个世界,想学习跟这个世界打交道,天然就是好奇的、求知的。可伴随成长,这种天然的动力会慢慢地消失。精神分析学家曾奇峰说,那是因为成年人把孩子们天然的、强大的对世界的好奇和学习的动力,替换成了“如果考100分我就给你什么奖励”“如果做了多少作业就带你去吃好吃的”……当天生的学习动力被用来应付外界的力量所取代,这种力量是适应性的、防御性的,是非常虚弱的。这种虚弱的力量,一旦没有了外界的诱惑或压力,自然就会掉线,人就坚持不了多久。
可能学术的语言不太好理解,下面一个故事可以让你更好地理解这个逻辑:
有一群孩子在一个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元钱,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又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元钱。5元钱也还可以吧,孩子们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元钱,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 元钱,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在故事中,老人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钱而玩”,用这个外部因素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一点点地消减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这就是心理学的“德西效应”。
如果将外部评价当作参考坐标,我们的情绪就很容易出现波动,如出现不满、愤怒等负性情绪,而人都有趋乐避苦的天性,为了减少痛苦,我们就只好降低内部期望,最常见的方法就是降低努力程度。所以,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努力培育孩子的内部评价体系,让孩子的学习变成“为自己而学”,那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