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策略

时间:2024-05-08

□福建省福州市茶园山中心小学 程 希

随着“双减”政策在全国各地的落实与推进,我国的教育教学发生了新的变革,教学活动更强调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遵循教育规律,尊重教育规律,实现了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全面提高。“双减”政策的出台对于广大中小学生及家长而言是一种“福利”,但对于各科教师而言却是一项不小的挑战。数学学科作为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基于此,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中深刻把握“双减”政策减负、增效、提质的内涵,同时深入思考减什么负、增什么效、提什么质等问题,并且运用科学合理的策略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轻松快乐学习数学,切实感受到数学学科的魅力所在。

一、基于“双减”背景展开数学教学的特点

(一)低负担高质量

“双减”政策的落实让课堂教学成为数学学习的“主阵地”,也直接凸显出了课堂教育的关键性作用。想要让“双减”政策真正落到实处,被家长与学生所理解接受,教师就不能把这一政策简单地理解为“减少作业数量、降低学习难度”,而应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围绕着新课标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将教学重点关注于学生核心素养与数学能力的全面发展,只要教师能够对课堂内容作出科学合理的设计规划,学生不用通过“题海战术”的方式也能实现学习效果的稳步提高,在降低负担的同时推动教学质量的显著提高,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基于此,低负担高质量可谓是“双减”背景下数学教学的一大特征。

(二)教学目标多样化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唯分论”思想大行其道,致使教师将教学目标片面地确定为“提高考试分数”,然而这种形式下,学生的潜力被过早挖掘,在学习之路上呈现出后劲不足的情况,甚至还有一些学生呈现出“只会做题、不会应用”的严重问题。而基于“双减”背景展开的教学设计则摒弃了单一“唯分论”的教学目标,促进教学目标的全面性与多样化发展,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与综合能力有了更高的重视程度。“双减”政策在数学课堂中的落实,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围绕着核心素养的六大维度进行教学设计,并且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够全面锻炼学生数学语言、数学思维以及数学能力等。

(三)作业布置合理化

作业布置,是教学活动中的关键性环节,也是验收学生学习成果、帮助教师调整教学策略的重要凭证。然而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作业布置成了学生提分的稳妥工具,教师为了布置作业而布置作业,学生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以至于出现了太多的机械作业、“题海战术”以及惩罚性作业,让学生苦不堪言。然而,在素质教育与“双减”的大背景下,作业布置应当秉持着科学合理、“少而精”的原则,并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在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数量、增加质量,让学生在写作业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实现作业布置的合理化发展。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优化教学的实践路径探究

(一)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应用能力

“会学会用,活学活用”是提高数学学习效果的必然要求,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存在着听懂了却不会用、会做题却不会应用的问题,究其根本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因为学生并未对数学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小学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正处于发展时期,很难对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深层次的把握,基于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来辅助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并且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教学为例,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学到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知识点,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印象与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下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经过一番思考,学生们回答出了自行车架、篮球架、相机的三脚架等物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果将三角形换成其他图形会发生什么事情,从而让学生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牢记于心,掌握了这个概念,学生不仅能够从容应对相关的题目,还能够将这一知识点应用到生活中,促进应用能力的切实提高。

在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中,不少教师经常会采取背诵默写的方式来让学生掌握概念,但这种方式效率低、效果差,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基于此,教师就可以在概念教学中适当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概念“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二)运用信息技术,加强直观感受

图形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许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难点,不少学生一遇到图形与几何问题就开始“学不明白”了,致使教师布置了大量的作业,也让学生翻来覆去地做了许多“无用功”,课堂教学效率仍然低下。然而,信息技术的引入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推动教学效率的稳步提高。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动态课件,并且利用多媒体设备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提高学生的理解与领悟能力。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5单元《圆》的教学为例,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学到了圆的面积。在讲到圆的推导公式时,教师常常会将一个圆平均分切后拼成一个长方形,如果分切的数量不足,那么便很难呈现出“长方形”的视觉效果,学生也难以对公式形成深刻的理解,而运用信息技术则能够将圆无限切分成多份,让所拼凑的图形更加接近于长方形,帮助学生轻松掌握圆的难点与重点。

想要推动教学质量的切实发展,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教师应该在课堂上下功夫,只要学生听得懂、理解得透彻,就不需要在课下多次“返工”。

(三)提高学习能力,培养探究精神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与推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保障,然而减负提质并非针对个体的教学活动,教师应当在教学设计中推行小组教学、构建学习小圈子,实现班级内优带差,班级学生齐头并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究精神不断提高的目标。要想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效果,教师就一定要注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有学生善学习、会学习、爱学习,才能够得到自主发展,而不是被教师“牵着走”、被作业“推着前进”。除此之外,自主学习也是学生未来学习与成长之路的关键性能力。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二)》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自己或者小组成员为中心,说出其他指定学生的位置与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是接受训练的学生,又是进行监督纠错的老师,能够在锻炼自己的同时发现别人的问题,理解所学内容的难点与重点,并且运用科学合理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师还可以利用小组竞赛的方式,在增加趣味性与刺激性的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好胜心,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

(四)设计分层作业,提高作业意义

在传统的作业设计中,班级中同学的作业量都是“一视同仁”的,然而这很可能会出现优等生做无用功,学困生得不到有效提高的问题。“双减”政策的落实,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当秉持着因材施教的理念,尊重并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以“知识难度”作为作业设计的梯度,提高作业的意义,减轻学生的负担。

例如,计算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许多学生的日常作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算术水平进行分层的作业设计。比如,在考查学生对50以内加减法熟练程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平时表现为不同计算水平的学生设计出不同的计算作业,这些作业所需时间不同、题目数量不同甚至难度也不同,但都是最适合学生当前计算能力的,能够让学生在练习的同时循序渐进地前进。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双减”政策在数学课堂上的落实与推进,小学数学课堂迎来了新的发展机会,也同样面临新的挑战。基于“双减”背景下所展开的数学教学设计具有低负担、高质量、教学目标多样化以及作业布置合理化的特点,教师应当深刻理解、正确把握这些特性,并且利用科学的策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运用信息技术、培养探究精神以及设计分层作业等方式,推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不断优化。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