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主题背景下生活化美术欣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时间:2024-05-08

□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教师进修校附属第一幼儿园 林晨曦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主题活动、领域活动、生活活动等。主题活动是一种研究型的课程,是幼儿围绕某一主题进行自主学习与游戏的过程,通过预设、生成等系列活动使幼儿获得均衡发展。生活化美术欣赏活动是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与需要,引导幼儿充分感受与欣赏艺术作品,收集生活中的活动材料,进而满足幼儿“个性化”的表达与创造。本文倡导在主题背景下开展生活化美术欣赏活动,提倡美术欣赏活动回归幼儿生活、贴近幼儿生活,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幼儿发现和感受美的能力,在创作中展现幼儿丰富多彩的生命张力。

一、基于儿童视角,分析活动实际与现状

目前教师在组织美术欣赏活动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美术教育以本领域为中心,在教学中忽视了与其他活动的有机整合;其次,教师过于强调美术活动的技能技巧,忽视了幼儿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对美的感受,以及欣赏后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最后,过于重视幼儿作品展示,忽视了幼儿真正的兴趣和需要。这些“教授式”的美术欣赏活动往往不能带给幼儿美的享受和美的浸润,反而会让幼儿抵触美术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教师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应重视幼儿为创造的主体,给幼儿创造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美术创作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教师应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的快乐,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技巧。那么,如何走出传统的美术教育模式呢?教师要在主题活动背景下扎实开展生活化美术欣赏活动,激发幼儿主动感受与欣赏,积极地大胆表达与表现。

二、基于儿童视角,开展活动设计与构想

“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是指在幼儿美术教育中以幼儿的现实生活为背景,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幼儿熟悉的人、事、物为内容,注重生活与美术的紧密结合,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鼓励幼儿在欣赏中表达与创造,从而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凸显生活化特征,实现生活化价值,让美术真正融入幼儿生活。

将生活中常见的、幼儿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材料充实到美术欣赏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及同伴之间的相互促进,幼儿能联系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在集中美术欣赏活动中提升幼儿审美,丰富幼儿对构图的理解与对色彩的感知等经验。

(一)精选活动内容,萌发幼儿兴趣

如何激发幼儿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感受美、享受美,发挥个性化的创造呢?如何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着手开展美术欣赏活动呢?这就需要美术欣赏活动的内容要贴近幼儿生活、回归幼儿生活。每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对自己熟知的环境、人物、事件的认知程度都不一样,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要真正了解幼儿不同的认知水平及最近发展区,鼓励其在活动中向往体验、享受乐趣、乐于创造。

(二)挖掘本土资源,促进审美积累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幼儿美术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必须通过一个媒介来实施,而本土文化资源作为“媒介”,能够为幼儿提供独特的艺术视觉形象,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运用本土资源,调动情感体验。幼儿通过直接感知的方式认识本土文化,利用亲子活动、研学活动等不同形式走进福州三坊七巷、名人故居等感受历史古迹的传承和发展。在直观的感受与欣赏中,体验本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不同形态、不同色彩、不同造型。幼儿“浸润”在本土文化中,积累多样的审美体验,从而调动幼儿对家乡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家乡文化的热爱。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所观察到的植物、房屋,感受到的色彩、空间等,就是建立在其对外界事物的感知上的。建新资源中蕴含不同年代的古厝与花卉养护与种植技术,是幼儿生活学习的重要资源。教师赋予了建新文化资源古厝和花材相结合的艺术教育价值,幼儿在用水墨画创作建新古厝的基础上,结合自然的立体花材进行创作,平面与立体相结合的作品,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通过作品构图、造型及花材选择的经验,丰富创作表现形式,调动审美体验与价值情感,激发幼儿创作欲望。

三、基于儿童需求,启迪幼儿表现与创造

《纲要》中指出: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指南》中也建议:和幼儿一起发现美的事物的特征,感受和欣赏美。

从指导性文件中可以看出,教师在组织美术欣赏活动时要准确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最近发展区,分析班级幼儿美术欣赏水平的现状,搭建支持幼儿感受和欣赏美的途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组织美术欣赏活动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走流程、教技能”的误区,主要表现在: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常见教师收集大量的欣赏图片,且一次性将全部图片展示在幼儿面前,导致幼儿在一定时间内欣赏美术作品只是一闪而过,并未深入思考作品美在哪?作品有哪些特别之处?

教师要基于幼儿发展需求分析幼儿存在的不足,有效为幼儿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提供欣赏作品、教学形式、材料准备等有力支撑。笔者在本班开展“畅玩湿地公园”主题活动中尝试开展美术欣赏活动,执教中发现幼儿对建新文化的认识及审美能力不足,首先,幼儿对建新文化有初步了解,但缺乏运用建新文化资源开展美术欣赏活动的经验;其次,在审美能力方面,幼儿对以平面与立体相结合的画面形式的创作没有经验。因此,将《花乡古厝》作为欣赏内容,引导幼儿感知古厝水墨作品与花材相结合的意境美,鼓励幼儿运用建新文化资源,发展幼儿的审美与表现能力,通过交流、欣赏、分享等形式,不断激发幼儿表达对画面构图、造型的感受,不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一)生活化的美术材料是幼儿创作的源泉

材料是幼儿内化美术欣赏活动的创造支架,幼儿用自己身边熟悉的生活材料,易于激发浓厚兴趣和创作灵感。因此,回归幼儿生活的美术创作材料,能够满足幼儿用不同的器官去观察、探索与实践的需求,促进幼儿创造性多元发展。在活动中,幼儿能够以个人、小组等形式自由表达对美术欣赏作品的理解,升华对美术欣赏作品的情感体验。

生活化的美术欣赏活动,皆在引导幼儿“浸润”在大自然中,感受大自然赋予的美好,从而在积极、主动的氛围中愿意与同伴、教师交流,并大胆创造。美术欣赏活动主要通过引导幼儿充分感受、大胆表达与表现来实现,因此,投放什么样的创作材料支持幼儿对美术欣赏活动中的表达创造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大班美术欣赏活动“花乡古厝”中的创作材料来源于幼儿生活;主题活动“畅玩湿地公园”,教师与幼儿共同到湿地公园中寻找各种生活化材料,如树枝、石头、落花、落叶等,引导幼儿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尽情发挥创造思维,鼓励幼儿在已创作的古厝水墨画作品添加材料,表现对家乡的热爱。

(二)不同的艺术作品促进幼儿创作的热情

根据艺术作品的风格和特征,构图是组织一幅画的关键因素,如同人与人之间的第一印象。一幅协调、完整的图画能使人产生美的感受和舒适的感觉。涂鸦期(1.5-3.5岁)的幼儿基本没有构图意识,只是随意涂抹。进入象征阶段(3.5-5岁),幼儿在画面上所画的形象多起来,似乎用一种很随机、很偶然的方式把物体安排在纸上,每个物体或每个人都画成单独的形象,而不注意物体间的大小比例,物体呈现的状态也是飘忽不定的,构图显得十分凌乱。幼儿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可以体会造型美、构图美,加强审美体验、提高审美理解能力。

(三)生活化的美术组织形式提升幼儿审美

生活化的美术欣赏活动组织形式是建立在幼儿兴趣基础上的,需要教师灵活调整适宜幼儿的组织形式。教师要鼓励幼儿充分欣赏美术作品,在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创作,尊重幼儿大胆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情感体验。以大班美术欣赏活动“花乡古厝”为例,让幼儿感受吴冠中山水画的美,走进建新百年古厝,并尝试用水墨画和花材组合的立体形式来创作建新古厝。

1.审美感受。

第一,重视幼儿内在体验。幼儿自主感知与情感体验充分支持幼儿与作品的心灵对话,激发幼儿的艺术兴趣。教师以描述性指导为主,比如提问幼儿“你在画上看到了什么”,给幼儿一定的时间进行独立欣赏,让幼儿畅所欲言,充分调动他们的观察力、艺术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为幼儿提供审美感受的机会。幼儿在欣赏、交流中与教师互动,教师将美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描述,幼儿潜移默化地运用美术欣赏基本艺术语言,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感受。通过自由讨论、小组讨论、集体分享的形式,反复感知、体验。

2.表现创造。

尊重幼儿自发的、有个性的艺术表现与创造。基于幼儿年龄特点,创作前,教师启发幼儿思考“你创作的建新古厝是什么构图方式?花材想添加在什么地方?”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植物融入山水画,去表现和创造美。在观察中发现,大部分幼儿能够运用欣赏活动中高低、疏密的构图方式,运用植物的独特性有目的地创作,体验植物手作画的美。

3.分享交流。

《指南》中指出:了解并聆听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或感受,领会并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不简单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标准来评价。评价是支持幼儿巩固、梳理创作形式及表现手法的方式之一,使幼儿更自信地进行个性化创作。通常采用师幼评价、幼幼评价、亲子评价的方式,鼓励幼儿从构图、色彩、造型等方面分享和评价创造成果。

四、基于儿童发展,设计实施策略和方法

生活化美术欣赏活动需要教师在观察、分析、尊重、理解幼儿的基础上,鼓励幼儿在生活中细心观察和体验,积累艺术创作的经验与素材。在开展美术欣赏活动时,教师需要注重将欣赏、创作与幼儿已有经验相呼应,适时生成艺术活动,给予幼儿创作机会,挖掘创作潜能。

当幼儿“沉浸”在主题活动“畅游湿地公园”时,湿地公园是幼儿生活里时常游乐的地方,且幼儿对公园内的动植物有一定了解,所以教师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生成回归生活的美术欣赏活动“花乡古厝”,充分调动幼儿围绕“花乡古厝”展开联想,幼儿积极与生活化的美术创作材料进行互动,通过平面与立体相结合的创作形式,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升华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体验。

(一)制定活动目标,营造活动氛围

教师围绕《指南》的艺术领域目标及本班幼儿发展的实际需求制定美术欣赏活动目标,立足于幼儿生活经验及实际发展水平,牢记幼儿是欣赏活动的主人,挖掘回归幼儿生活的欣赏内容,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

(二)贴近幼儿生活,激发艺术想象

选择贴近幼儿知识结构的欣赏内容,教师站在幼儿立场思考活动价值。将建新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本土美术氛围,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和审美意义。

在信息拓展充足的过程中生成欣赏内容,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幼儿审美体验。在用水墨画创作建新古厝的基础上,利用花材创作平面与立体相结合的作品,提升幼儿对构图的新认识,培养幼儿的审美素养与价值情感。

(三)尝试领域融合,开展美育渗透

《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要实现各领域教育的互相渗透,因此教师在开展美术欣赏活动时,还要注意将其渗透在其他各领域教学以及儿童一日生活中。一日生活皆课程,美术欣赏活动也不例外,它不是一次“独立”的领域教学活动,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具有整合的教育理念,并将其有机地融入教育教学活动、生活活动、户外活动等各类活动中。它也不是一次“孤立”的美术欣赏活动,而是承前启后的幼儿艺术已有经验的积累。教师播撒“美”的种子,通过一次次推助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支持并鼓励幼儿表达对身边事物的独特见解。

五、结语

在主题背景下开展生活化美术欣赏活动,将艺术活动融入幼儿生活,不仅有利于幼儿在生活中的学习与发展,还能助力教师提升个人业务水平,不断修正课程整合观。教师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让美术欣赏活动真正发生在幼儿的生活里,满足幼儿艺术欣赏活动的需求,与幼儿共同确定欣赏主题、共同收集创作材料,进一步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与创作能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