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乔加林
粪箕子也叫粪篓子,大多用腊树条或桑树条编织而成,结构与其他筐类相同,长和宽皆三四十厘米左右,前面为出口,后面及两侧壁形成半圆,高二三十厘米,上有隆起的丁字形筐系儿,高出篓壁十多厘米,结构与背筐近似。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粪箕子是农村家家必备的农用工具。
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过着大集体生活,社员们每天统一时间一起下地干活,一起收工回家。在每天记工分的年月里,大人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庄稼地里忙碌着。那时,十二三岁的孩子也是家里的生力军,因为家家都养猪养羊。大人们每天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挣工分养家,割猪草的任务就落在了孩子们的身上。
记得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背着粪箕子去湖里割草。那时粪箕子和我差不多高,背在身上,走一下筐子的底部就在我的腿后面上打一下,为了不让粪箕子打到,我就得尽量弯着身子,一歪一歪地走,现在想来那动作很滑稽可笑。
有一年夏秋之间,小学西边池塘周围的草木和庄稼都旺盛地生长着,田野里到处都是“青纱帐”。那天,我跟着几个大我几岁的大姐姐去割草,割了半粪箕子草的时候,她们非要去桑树地摘野果,那时地里的野果是我们最喜欢的美味。我们把粪箕子放在地头,在桑树地里找到好多“灯灯果子”,吃得满嘴都是红黑汁水。吃了野果后,再继续割草。小伙伴们都是较着劲儿互相比着看谁割的草多。手快的和手慢的区别就显现出来了,有的割满了一粪箕子,结结实实地排到了粪箕子的顶端,有的只装了半粪箕。那时割回家的草,猪牛羊吃不完就摊在路边的阳光下晒干,每天还要去翻几遍,几天以后堆起来,存到冬天喂牛羊。在农村,谁家的草垛大就知道谁家的孩子勤快懂事,那时我和姐姐经常能享受到这种“荣誉”。
经常在一起割草的小伙伴们也会闹矛盾,但小孩子的气来得快,消得也快,没几天就都忘记了,依旧在一起玩耍。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狗粪、猪粪、马粪、牛粪,只要是粪便,粪耙子就会把它耙到粪箕里。在粪被人们当宝捡拾的年代,拾粪要赶早。其实好多事情,要想有更多收获,都得走在人前,拾粪当然也不例外。在农村,每家每户门口都有一个圆圆的大坑,平时家里土灶台烧过的柴草灰、腐烂的草糠等都会堆放在大坑里进行发酵,再用粪箕背到田地里,撒开来给庄稼增加“营养”,这就是农人常说的家杂肥。
我从小学三年级时开始拾粪,一直拾到读初中。对我们这些孩子来说,最希望冬天拾粪。粪上了冻,就不那么脏了,粪耙子轻轻一耙,像敲冰一样敲下来,不臭。为了能多拾点,天蒙蒙亮我就起床。有时运气好可以把粪箕装得满满的,回到家父母会好一顿夸奖。
如今,粪箕子也和许多农具一样,早已消失在我们的生活里,成为一个时代的印记,化为淡淡的乡愁。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