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康乐明德学校 胡燕琴 乔红军
本文立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从结合名人事迹,开展爱国教育;融合教材内容,培养节约意识;开展小组活动,发展合作精神;师生角色互换,培养责任意识;组织团体竞赛,强化奉献意识;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孝顺习惯六个方面展开探究。崇高的品德修养一直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追求,即使到了如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都相当重要。“立德树人乃教育之本”,随着当今教学理念的变化,德育越发受到重视。在中小学的教学中,这不再仅仅是班主任和道德与法治教师的职责。德育与学科教育的充分结合成为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数学是小学的重要学科,其教学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有着巨大的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一方面需结合小学数学的学科特色,另一方面也要结合德育的特点。这样,教师才能在有效教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满足当今教学越来越高的要求。
小学德育包含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以及自觉纪律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小学数学课堂渗透德育具有以下意义:第一,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德育是每一位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期间都必须重视的教育环节。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对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注意学科知识的讲解,也要注意渗透德育元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第二,提升数学教学效果。将德育渗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期间获得更多的指导,进而强化对教师的依赖感和信任感,并将对教师的喜爱延伸到对学科的喜爱,从而能更加积极地投入课堂学习活动。同时,德育包含理想教育、行为习惯的引导等多方面的内容,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从当前开始认真学习各科知识,并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参与教师组织的各项学习活动,从而提升对新课知识的理解程度、记忆效果以及应用意识等。
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学生必须培养的良好品质。在如今,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培养学生民族自尊、民族自信的品质越发重要。而在这一方面,相比单纯的道理教学,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除了传授学生的数学知识外,还要做到从未放松结合学科特点对德育的渗透。“教育无痕,润物无声”应该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最佳表述。只要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点滴有机渗透,就能达到德育的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有明确规定,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因此,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在全新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内容都含有较强的德育元素,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引导的过程中,还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渗透式教学引导,确保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也能深度理解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数学历史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很多中国数学家的故事中,学生不仅能感受到其存在的爱国精神,还能从他们所获得的成就中感受到中国的光辉历史,这对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国家的理念有着巨大的作用。故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结合所教学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名人事迹,有效开展爱国教育。例如,在“圆周率”相关知识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讲述中国古代知名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即在展示的圆周率“π”之后,教师就可以以问题进行引入:“在中国,有一个数学家与圆周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是第一个将圆周率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的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在一些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祖冲之,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进一步展现祖冲之的故事。其中,既包括祖冲之在圆周率计算方面的故事,也包括其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当然,教师还可以讲述历法之争这一事件,展现祖冲之不畏艰难、明辨是非的品质。在这些故事和成就的学习中,学生能充分认识祖冲之这一中国古代优秀数学家,随之一股成就感油然而生,这对学生爱国这一良好品质的培养有着巨大的作用。
勤俭节约一直是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铺张浪费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不仅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还会一定程度上破坏环境,这对落实人地协调发展的理念是相当不利的。德育在基础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部分教师认为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应在语文课及道德与法治课中进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认为数学属于自然科学,对学生进行的是数字计算、公式、定理等内容的教学引导,与德育不具备关联性。这种理念不够正确,数学知识同样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包括数学发展史、发展观等,尤其在新课改大背景下,德育应在不同学科中渗透,以此使德育成为小学课堂教学的常态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应注意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学生渗透德育,真正实现在数学课堂形成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其与多个学科有着交叉的关系。其中,数学计算本身也有着利用最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与节约这一品德是相当契合的。故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结合教学的内容创建合适的教学情境,以此有效培养学生节约意识,切实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例如,在“统计”相关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开展“算算你砍了多少树”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让学生统计每周用的作业本和练习册的数量,计算一个班级或全校所用作业本对森林砍伐的影响。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渗透保护森林的理念。而在统计后,教师还可以布置思考题“如何保护森林资源”,并让学生进行实践。这样,结合教材内容,以作业本的应用为切入点,教师有效培养了学生勤俭节约的意识和习惯。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团队合作都是相当重要的完成任务的方法。在这样的情况下,合作精神也成了学生必备的品德之一。在当今的教学中,实践探究活动取代教师的讲授成为最主要的教学方法,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习对学生的要求大幅度提高。相比其他学科,数学难度更高,很多时候学习任务都是单个学生难以完成的。小组合作的开展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还能将学生的力量集合起来,从而使学生完成原本无法完成的任务,这对学生数学知识学习效率的提高也有着巨大的作用。故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构建小组,积极开展小组实践活动,一方面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小组实践中有效培养自身合作精神。例如,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依照语文、数学、科学等多个学科的成绩将学生划分层次。在小组的构建中,教师不仅要考虑学生的数学成绩水平,还要考虑学生语文、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水平,更要考虑学生的性格要素,尽量做到同组异质,异组同质。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则可以让学生充分分工。如在“制作日历”这一实践活动中,学生小组可以以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为主导,引领整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让美术成绩较好的学生在日历上绘制图片,让科学成绩较好、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负责日历支架的搭建。而这样,通过合理的分组和分工,教师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实践的效果,还能让学生学会在集体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从而有效培养学生合作品质。
当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后,教师可以在讲解简单的教学内容期间,开展师生角色互换活动,鼓励学生以“小老师”的角色进行新知讲解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回忆教师讲解知识的方式和方法,并为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同学理解新课知识而科学设计教学语言,组织课堂问题,布置课堂习题。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其数学思维,还可以有效培养其责任意识。需要注意的是,为避免因师生角色互换影响教学效果,并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相关活动中,教师需要选择成绩优异且思维品质较高的学生扮演“小老师”的角色,在课前为其分享自主探究资源,并引导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教学准备”情况,听取同伴的建议。例如,在“测量”相关知识教学前,教师可以为扮演“小老师”的学生提供预习微课视频、教具以及“教案”,这样,就可以使其在自主预习期间,系统地理解新课知识,在“教案”的辅助下明确“教学重点”,筛选课堂习题,在微课视频的辅助下,学习讲解测量方法、长度单位的策略,并借助教具尝试在黑板上进行练习。在其初步完成“独立备课”活动后,教师可以引导其参与“集体备课”,即与组员分享自己的备课成果,演示授课全过程,并寻求组员的帮助,请组员提出自己是否存在没有理解的知识、分析自己的语言是否规范、严谨。最后,教师也要检验其备课成果,为其提供专业的建议。这样,所有参与“集体备课”活动的学生都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以教师为榜样设计教学方法和活动,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标进行探究,从而有效强化自身责任意识。
适当组织团体竞赛活动,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集体利益出发贡献自己的力量。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组织相对复杂的团体竞赛,让每一个学生都体会“付出”的美好,强化其互助意识。为自然地将培养学生互助意识工作融入课堂活动,教师也要注意巧妙设计活动难度和规则,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有参与竞赛的能力。例如,完成“小数加法”相关知识讲解后,教师可以组织竞赛活动,设计计算题题卡,引导学生自主选择10题、15题或20题的习题数量,并在6分钟内完成计算。每得出一个正确答案可以为小组加2 分,每答错一题或空余一题则会为小组扣1 分。这样的规则下,多数学生都会为小组荣誉尽可能多地选择习题数量。当竞赛活动开展到4 分钟后,教师可以中止活动,提出“组员之间可以互换题卡,帮助组员检查或做题。”这样,做题速度较快的学生很可能会帮助组员进行答题,并请组员帮助自己检验答题成果。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又可以使其在竞赛活动中养成互助意识。
“实践是知识的直接来源,也是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无论是知识的学习,还是道德品质的培养,最终都是要落实到实践,落实到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而这是过去道理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以合适的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正确认识转变为相应的行为和习惯异常重要。而在习惯的培养方面,家庭教育占据着重要地位。无论是对学生习惯的考查,还是对家庭实践作业的评价,家长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家校共育是教师与家长充分联系,形成合力的一种教学理念,其不仅有利于教师在数学活动中开展亲子互动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父母的辛苦,还能让家长对学生数学知识应用和品质培养进行一定的监督,对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尤其是与家长相关的孝顺品质有着巨大的作用。例如,在“混合运算”这一知识的教学中,基于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布置“我是家庭小管家”的家庭作业。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可以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学生掌握家庭的每一笔开支,体验“当家”的艰辛。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为了节约生活成本,有些学生不得不起早赶早市,不得不记录每一笔支出,绞尽脑汁思考如何用更少的钱买到需要的东西。当然,在学生充分了解了家长的艰辛后,教师还可以开展“帮助父母做家务,对父母说我爱你”的活动,并让学生构建“孝顺卡”,写出今后能为父母做的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向家长发放量表,让家长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这样,通过家校共育,教师有效在数学的实践作业中培养了学生孝顺习惯,完成了立德树人理念的要求。
综上所述,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德育变得愈发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结合名人事迹开展爱国教育,培养学生民族自尊与民族自信;融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节约意识;以小组合作学习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并结合家校共育在数学作业中培养学生孝顺习惯。教无定法,德育的落实也需要充分结合学科特色。这样,教师才能充分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满足当今教学越来越高的要求。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