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浙江省诸暨市五泄镇中心学校初中部 裘洁
在自然学科还未进行明确划分的学段,科学课程对学生科学知识积累、科学思维构建、科学精神引导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初中科学课程中,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知识汇集,极富趣味性与探究性。以实验为核心的自然科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能磨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逐渐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在当前合作学习被广泛运用于初中科学教学的背景下,本文对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展开探究。在当前素质教育理念深植于课堂教学的背景下,教师在进行课堂互动设置以及课堂组织过程中,也要充分融入“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立足于学生全面成长”的教学观念。初中科学是奠定学生理科知识基础、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学科,在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逐渐成为教师所青睐的一种教学方式。
在当前初中科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模式是教师首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在简短的时间里通过前后桌组成小组讨论解决,在讨论结束后,小组中一名学生作为代表汇报合作学习结果。短时间内小组内有的学生甚至都还没有得到发言的机会,讨论就结束了,这样的合作无法实现全员参与,也难以使学生产生更深入的思考。而且部分类问题其实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学和独立思考得出答案,此时的合作学习无非是一种形式上的教学流程,甚至造成了一定的时间浪费。
初中生自律能力不强,有时教师虽然给出学生一个探究主题。但在合作中,学生的专注力未得到集中,很多学生甚至认为无论合作结果怎样,教师都能为他们提供正确的结论,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显现一定的随意性,并不十分重视合作效率与合作质量。这导致有许多小组在合作过程中渐渐偏离原本的主题,小组合作变成了聊天。此外,还有的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对时间的分配不合理,要么是简化操作步骤,提前完成任务后无所事事;要么就是拖延纠结,最终在规定的时间内还未达成共识,在汇报时敷衍了事。这些现象都体现出在当前的初中科学合作学习中,学生存在着合作效率不高的现象。
合作学习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但在学生的自律意识以及解决问题思维还不够成熟的初中阶段,教师的合理引导十分必要。虽然当前合作学习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已成为一种备受教师青睐的教学手段,但“在学生开展合作时教师究竟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这一决定课堂实效的核心问题似乎并未受到教师的重视,因此在当前的初中科学课堂合作中,不少教师都有着定位不当的问题。一些科学教师开展合作学习时,选择将任务布置给学生,就放任学生、不管不顾;一些教师则认为应该对合作稍做提点,但这蜻蜓点水般的提示并未对学生的思考带来启迪的意义,反而打乱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节奏;也有一些教师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过多干涉,使学生对探究没有兴趣,与传统教学模式相差无几。此外,教师的定位不当还体现在一是在组织合作学习前没有带领学生剖析探究目标的习惯,学生的合作学习效果因人而异;二是当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产生了意见的冲突并展开争辩时,教师没有及时发现,缺乏借此引导学生逻辑思维发展的意识,学生的科学品质难以被有效塑造。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构建高效课堂、培育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团队协作对个人来说,就是能力、责任、坚持、信念。对集体来说,协调、使命、荣誉、认同。在团队中,会考虑别人,开阔眼界。目前,科技的飞速发展对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力正在日益扩张。因此,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了教育的使命,成了社会的诉求。纵观科学发展史,在诺贝尔奖的设立后的几十年中,合作获奖的人数占总获奖人数从最初二十五年的四成涨到了后来第三个二十五年的八成。基于数据,便可得知合作在科学研究领域占据着多么重要的地位,这对当前的初中科学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启示。教师应该重视科学探究中的合作,更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这种合作,因为团队合作成功的概率远远大于个人。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科学教育已经受到进一步的重视。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务必以科学探究中的大量科学实验与科学活动为契机,组织学生共同完成探究,解决各种不同的科学问题,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合理运用各种合作学习方法,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最后,通过合作学习可以有效地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学习带来更多交流互动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将科学探究变得更加有趣味性。在合作氛围中,学生也能逐渐减轻学习的压力,在合作中,通过对困难的讨论和交流,最终找到问题解决的途径,也可以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感受到学习中解决问题带来的满足感,并对初中科学产生更大的兴趣。
初中阶段是学生渴望彰显自己个性的时期,在学习中,当他们运用自身智慧解决问题时往往会获得十足的成就感,而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这种成就感就会相对减弱。所以很多学生在内心对合作学习并不抱有十足的热情。但科学的研究绝非成就于个人,当前所崇尚的科学真理不是经过了团队的协作努力,就是经历了千百年来不断的颠覆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科学探究的事例为学生渗透合作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乐于分享、善于倾听,在合作中放大自己智慧的光芒。例如,在进行“来自微生物的威胁”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屠呦呦团队与青蒿素的故事:屠呦呦带领科研团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充分发扬团结协作精神,经历190 次失败后,成功提取青蒿素,并将其应用于疟疾治疗。而她在终获诺贝尔奖后的发言,也是传递给我们当代人的一种智慧——“若想走得快,一个人走;若想走得远,一群人走。”科学的发展曲折艰难,个人的智慧固然重要,但团队之间的相互扶持与鼓励,才是创造科学价值的关键。
在初中科学课中,合作学习的高频率要求教师务必对小组的构建进行合理分配,切忌随意性。教师可以在学期开始时将本学期的科学小组固定下来,在分组时,学生的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动手能力、沟通能力等因素都应该成为教师衡量的关键。在确定小组后,每节课程开始前小组成员需调换座位坐到一起,以便开展课堂的合作学习。而在教室环境的布置上,教师也可以允许学生在上课前将桌子围成圆形,方便合作讨论。相对宽松的环境能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合理的分组也能使每一名学生的优势在合作中显现,使班级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小组合作中有所收获。合理分组后,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在组内确定彼此的分工,要确保每一名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各司其职,责任到位,避免学生在任务的探究中因为琐碎的问题而浪费时间讨论,也避免有的学生在小组中受忽略,无事可做。教师可以引导组员推选一名小组长,在实验中择要选出记录者、时间控制者、数据统计者、汇报者……以合理的规划保证完成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此外,学生的分组也并非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进度的调整,赋予学生的分组更多灵活性。例如,定期组织学生在组内交换角色,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合作学习有更加立体的理解和全面的体验。在分组原则上,教师也可以偶尔允许学生以自由组队的方式形成小组,学生在舒适的社交圈内进行学习与合作能碰撞一些新的思维火花。
在教师正式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前,应就学生需要探究的问题进行一定的铺垫,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他们能在合作学习中更加投入。相较于命令式的任务下发,以情境创设引出探究问题往往能收获更好的效果。若教师只是单纯发号施令“现在请同学们讨论xx 问题”,学生也会感到云里雾里,不知道探究这个问题的意义是什么,进而在合作中举步维艰,难以抓住学习的重点,合作效果也并不十分理想。例如,在进行“细胞的结构”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新鲜大白菜和一些盐,将一片白菜切碎后撒入盐,另一片白菜只切碎,两组做对照实验。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两个烧杯中的白菜,让学生找一找两组白菜的区别。很多学生都发现了加入盐的一组白菜失水情况严重。此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生活小常识,许多腌渍制品的第一步,都是要将其进行脱水处理。学生也在努力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此时教师可以借机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加入盐的白菜会严重脱水呢?白菜的脱水与它的哪种细胞有关?”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开展有关细胞结构的合作学习,学生学习投入且认真,他们在学习细胞壁、细胞膜的同时,也关注到传输植物细胞中含有大量液体的“液泡”,进而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合作学习的形式可以是丰富多样的,多样化的合作方式与合作内容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团队的融入能力与融入感更强,在提升学生合作能力的同时顺利完成重点任务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实验展开小组合作。例如,在进行“植物的一生”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小组提前准备菜豆和玉米种子,在课堂中对种子进行“解剖”,观察种子的结构。操作、绘图、记录结果、结果反思,教师把实验完全交给学生,期间巡视答疑,可以加强学生对此部分知识的记忆。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基于探究型任务展开小组合作。例如,在教授八年级科学“空气污染与保护”一节后,教师可以就此组织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将课题分为:x 月x 市空气质量调查;x 市空气污染类型调查;x 市空气保护方案调查。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课题,进行资料收集、实地走访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这样的探究活动不仅可以将合作与学习延伸至课外,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社会责任感,使学生重视环保问题并积极投身于环境保护事业中。此外,教师还可以举办一些如“科学知识竞赛”的活动,学生需组队参加。在这样的活动中,小组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可以使他们更加团结,也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与科学知识的记忆。
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是教师主动走下讲台,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突破。而师生互动要加强的不仅是班级的和谐氛围,更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科学适度的引导下能正确认识自己在科学学习中存在的误区,树立初步的科学探究意识。初中生虽然有一定的自主性,但他们的生活学习经验并不十分丰富,思维能力发展也有限,所以教师要在学生合作中及时引导,以保障学生的合作效率。例如,在教授七年级“摩擦力”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有关“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合作探究。在这个实验中,学生需运用木板、弹簧测力计、砝码等实验器材开展研究。实验前,教师需首先带领学生就实验方案进行设计与优化,为学生明确实验目标。实验中,教师解决学生的各种疑问,如有的小组同学遇到了弹簧测力计示数不稳定的问题,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试几次,有的学生是因为拉动弹簧测力计时速度太慢进而难以控制实验中匀速的条件,反复尝试后就能解决这一问题。由于这一实验数据较多,即便教师在实验前已经提醒学生做好实验的记录,但在实验中有些小组负责记录的学生还是出了差错而不好意思告诉其他同学,教师如果观察到这类现象,也要及时提醒学生再次复核数据,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重视小组合作的结果而忽略小组合作的评价已然成为当前初中科学教师开展合作学习时的一大通病。合作后的评价中,教师既要审视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否有效达成,也要引导学生就合作过程进行反思与总结。这样教师也才能更加明确下一步的教学设计应该如何展开,学生也才能明白下一次合作中应该重视的问题。在评价时,要将教师评价、组内同学互评与学生自评相结合,使学生对自己有更加全面立体的认识。教师既要通过评价给予学生褒奖与鼓励,提升他们未来科学探索的兴趣,也要客观地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激励学生再接再厉。同时要虚心收集学生在合作学习后对教师组织情况的建议,以推动下一次合作学习更加高效的开展。
综上所述,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课堂实践中,一些逐渐浮现的问题阻碍了教师课堂教学以及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提升。初中科学教师务必对这些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深入分析,使合作学习的优势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彰显。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