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文/陶文昭
论中国学术话语权提升的基本因素
文/陶文昭
学术话语权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此做了深刻的论述。如何提升学术(本文指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是一个综合性工程,尤其要重视以下几个基本因素。
学术话语权不能就学术论学术,而要放到更大的格局中加以把握。总的逻辑是:学术话语权是国家话语权的一部分,国家话语权是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国家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一部分。而在国家综合实力中,硬实力是主要的和主导的部分。在这个逻辑链条中,学术话语权与国家实力之间的关系是:一方面,学术话语权是国家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要重视学术话语权;另一方面,学术话语权是国家实力的一种体现,不能脱离国家实力抽象谈话语权。
中国对学术话语权的重视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进入新世纪中国就提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走出去、文化软实力等问题,十八大报告首次使用了“话语权”概念。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数十次提到话语权,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更做了集中的论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社会科学的话语权是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基础。当今主流的国际话语多是社会科学领域学者首先提出来的,都具有深厚的学术理论支撑。
提升学术话语权是解决“挨骂”问题的一个关键。当代世界,话语权越来越重要,争夺越来越激烈。亨廷顿所讲的文明的冲突,也是一种话语的冲突。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发展的优势和历史的积累,一直掌控着世界主流话语权。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手中掌握的国际话语权,丑化中国国家形象,使得我们往往有理说不出,或者说了传不开。***指出:“形象地讲,长期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就是要不断解决‘挨打’、‘挨饿’、‘挨骂’这三大问题。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前两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挨骂实质上是话语权问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在包括社会学科话语权在内的各个领域实现突破,因此,“争取国际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要下大气力加以解决”。
中国提升学术话语权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国家话语权的大小与国家的实力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实力强则话语权大,实力弱则话语权小。中国现在具备提升学术话语权的良好基础和契机。第一,中国硬实力有较大的提升。在经济上,中国目前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位,对外贸易位居世界前列,亚投行的创立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支持。在政治上,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对国际经济和国际政治具有重大影响。中国还在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以及其他地区和国际组织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第二,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引起了世界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欧美一些国家受困于金融危机、债务危机,一些发展中国家陷入发展陷阱,西亚北非一些国家政治动荡。中国的发展可以说是风景这边独好,同时对国际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国际上有关中国道路、中国奇迹成为了热门话题。
中国对提升话语权要持积极态度。话语权与国家实力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辩证的。从硬实力转化为软实力要有一个过程,软实力本身的积淀也有一个过程,而且软实力的重大转换还需要历史的契机。我们需要正视中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与中国的综合国力一时还不相称这种客观现象,认识到其中的历史规律,不能指望一夜之间改变中国的话语权现状。与此同时,正是因为国家实力与话语权之间有一定的时间差,我们更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提升话语权,以尽量缩短这个时间差,让话语权与国家实力之间尽快地、紧密地衔接起来。那种认为只要国家实力增强了,话语权就会自然随之增强的观点,是消极的和无所作为的。从这个角度,话语权上的自觉,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非常紧要的。
提升话语权要把握好“度”。话语权受到国家实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一个国家提升话语权时,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而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把必要性当作可行性、现实性。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比于发达资本主义还处于弱势的地位,并且这种态势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因此,试图在话语权上一下子超过西方发达国家是不现实的,如何增强话语权需要在战略和策略上审慎考虑。总的来说,我们在提升话语权上,高度上要“适度”,时间上要“适时”,措施上要“适当”。如果目标过高,要求过急,措施生硬,不仅难以达到,而且树大招风,会带来更大阻力,造成负面影响。
学术话语权核心在于“学术”二字。西方在社会科学领域的话语权,直接地来自他们在这些学科领域的优势。中国话语权的弱势,与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也有关系。***指出:“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我们一些最优秀的学生还是去世界著名大学接受教育,我们一些学科的教材还是使用和拷贝西方的经典,我们一些使用的学术话语还大多数是西方的,我们一些评价中最好的期刊还是西方的,这些都是必须正视的现实。如果我们的社会科学还处于模仿、追赶的阶段,那么就会还缺乏处于塔尖层次的、引领地位的学术话语权。
提升话语权要致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在改革开放和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的社会科学通过引进、复制和国际接轨等,缩小与国际社会科学的差别。现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不断健全,研究基础不断提升,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中央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目标是:“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只有在完备的学科体系和完善的创新体系基础上,推出更多代表国家水准、具有世界影响、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才能在世界社会科学领域占有一定的地位,才能进而拥有一定的话语权。
提升话语权要巩固学科基础。绕过学科建设而谈学术话语权,无疑是空中楼阁。学科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工作,需要认真研究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要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既要加强传统学科建设,使之增强活力,适应时代发展;又要积极扶持新兴、交叉学科,使之成为社会科学新的生长点。要使得一些可比的社会科学领域进入世界先进水平,还要有一些世界不可比的、中国独有的高水平的特色科学。也就是所谓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有高度、有特色。
提升话语权要重视文化传承。社会科学话语权有很大的路径依赖。世界上的几大宗教、中国儒家学说所拥有的话语权,都是在长期的历史沉淀中形成与延续的。中国历史上产生了许多杰出的大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指出,“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独树一帜,曾对世界尤其是周边文化圈具有历史的优势。这个优势不能丢。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
提升话语权重在学术创新。***指出:“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创新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动力。要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的创新:一方面,新的学科的创立,占据话语的优势,西方是现代社会科学的发源地,也是当今许多新兴科学的策源地,在话语权保持了先发优势;另一方面,率先提出新观点,从而占有话语优势。中国社会科学在学科和观点上还处于后发、模仿的地位。中国目前有重大影响的社会科学成果比较匮乏,低水平重复现象比较严重。提升中国社会科学的话语权,必须改变这种状况,致力增强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不断创造体现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的新学术观点。
学术话语权必须重视“话语”。话语总是带有民族性。中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不断强调文艺、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民族特色,当今最主流的表达就是“中国特色”。***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话语体现出“中国特色”是自然而然的。
提升话语权必须处理好民族性与国际性的关系,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学术话语要得到国际上的接受和认可。民族性不能没有,但民族性不等于国际性。要为国际所认可,就不能自说自话、自弹自唱。要处理好话语上的中国特色与国际融通的关系。一方面,通过对世界上的主流话语加以借鉴改造,即话语上的“借船出海”,便于国际上的认可。中国的发展没有也不能偏离人类文明发展大道。对于人类文明共识的东西,我们另起炉灶是不明智的,不仅成本高、代价大,而且行不通。另一方面,“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
提升话语权要搞好国际传播。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要鼓励哲学社会科学机构参与和设立国际性学术组织,支持和鼓励建立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支持国外学会、基金会研究中国问题,加强国内外智库交流,推动海外中国学研究。要加强优秀外文学术网站和学术期刊建设,扶持面向国外推介高水平研究成果。对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学术文章,要给予支持。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提升话语权必须回应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对当今世界重大问题有深刻的见解,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有科学的前瞻,是话语权的基础。***指出,“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要聚焦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推出并牵头组织研究项目,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弄潮儿当向涛头立!世界问题的中国方案才是最关键的。如果只关注一些独特的、边缘性的问题,就不可能在世界上有主流话语权。
提升话语权需要学术大师。话语权是国家的,也是个人的。只有那些站在学术高峰和学术前沿的学术大师,才有一呼百应的话语力量。诸如现今源自西方流传世界的西方主流话语,如“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第三条道路”“软力量理论”等,每一个背后都站立着以学术思想敏锐深刻而闻名于世的大师。最近几十年,每当世界发生冲突,就会被激辩是不是“文明的冲突”;每当有制度的重大危机,就会被追问是不是“历史的终结”。当今中国话语权的欠缺,也是因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总的来看,还处于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中国目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社会科学的学术大师还很少,由他们代表所发出的中国声音还很弱。
中国需要培养学术大师。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有深厚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
为学术思想大师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目前国家大力支持社会科学的发展,中央对社会科学工作予以空前的重视,提出了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将发展社会科学纳入国家发展规划之中。中国的社会转型也向社会科学提出了众多需要研究和思考的世界性难题,正是在解决难题的动力之中才能产生学术大师。然而,条件和环境好了,体制和学风也要好。中国学术界亟需脚踏实地改革学术体制和学术风气。要提倡不同学术观点、学术流派的争鸣和切磋,提倡说理充分的批评与反批评。要发扬严谨而不保守,活跃而不轻浮,锐意创新而不哗众取宠,追求真理而不追逐名利的学术风气。学术大师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
中国要建设一流的社会科学学术单位。学术大师的高度不仅是自身的水平高,而且是因为所在单位的水平高。美国高等教育是世界第一,拥有世界最好一流大学,拥有世界最强的思想库,著名的学术大师也多是出自这些地方。中国目前已形成了高等院校、社会科学院、党政部门所属研究机构、党校行政学院、军队院校等社会科学研究教学系统,从事社会科学教研工作的人员达到40多万人,基础不可谓不庞大。中国如何在此基础上朝着做强的方向努力,是今后长期的课题。要整合社会科学研究力量,建设一批在世界上具有专业优势的学术单位,进而从中产生代表性的世界学术大师。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摘自《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6年第5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