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教师进修学校 陈虹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南》《纲要》)中明确地提出“家庭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合作伙伴”。由此可见,家园共育工作对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在当前的幼儿园教育中,家庭与幼儿园之间在沟通、交流、合作上还存在着问题,对幼儿的身心成长、技能掌握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需要家长与教师积极协商、沟通、交流,共同为幼儿的成长保驾护航。笔者以“家园共育”为探讨主题,简述了其教育意义,指出了现阶段家园共育中较为突出的几点问题,从合作、共享、活动三个角度出发,对家园共育的模式展开分析,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教育建议,以期对家长及教师有所帮助,为幼儿打造高质量的成长氛围。
幼儿园是幼儿集中进行保育和教育的场所,对其身心健康发展、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良好习惯的培养等,都起着重要的教育作用。家长作为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作为儿童的第一所学校,其成长环境对幼儿身心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强化家园共育工作,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第一,家园共育可以让家长及教师更准确地掌握幼儿成长动态。幼儿作为发展中的人,受环境的影响,在不同的氛围中会有不同的生活状态。在家园共育工作中,家长与教师通过及时沟通,能够让彼此快速了解幼儿在幼儿园、在家庭的状态,通过讨论确定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共同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教育策略。
第二,家园共育可以拉近家长与园所间的距离。在信息时代中,信息传播速度快,多种不实消息、舆论新闻给幼儿教育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这些信息的出现,导致家长对幼儿园始终持有不信任的态度。在家园共育工作中,家长可以走进园所中,和幼儿一同学习、成长,通过自己的视角观察园所教育及幼儿活动,从而逐渐改善对园所教育的偏见。
第三,家园共育可以让家长建立科学的育儿观。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溺爱、超前教育是社会中常见的现象。在《指南》《纲要》中对幼儿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教育指导方向。因此,在家园共育中,教师可以发挥出自身专职人员的作用,利用一些沟通、交流契机向家长介绍、传输教育经验,让家长理性地看待幼儿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逐渐形成科学的育儿观。
现阶段家园共育中,“独角戏”的情况较为严重。所谓“独角戏”是指在教师与家庭沟通时,家长合作意识不够强,共育活动没有按照理想中的进程展开。家长不配合,不仅给教师增添了不小的教育难度,还影响了幼儿的成长进程。如在学前教育中较为常见的“5+2=0”,就是因为家庭与园所的不配合,导致双方教育内容、方向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反而影响了幼儿能力的提升。
在社会舆论的引导下,学前教育行业中出现了许多负面新闻,这就导致在教育中出现问题时,家长常常会与园所站在“对立面”,给共育工作增添了不少问题。如在小班幼儿刚刚入园时,家长常常会询问幼儿一些问题“幼儿园有没有小朋友欺负你?老师有没有说你?有没有人抢你的东西?”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足以证明家校双方信任度不足。
幼儿园教育以《指南》《纲要》为教育主导依据,从儿童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创设满足幼儿实际需求的活动,并“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教育理念。而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过于重视儿童的智力教育,抱有“超前教育”的思想。尤其在大班幼小衔接期,家长常常要求教师讲一些拼音、写字类的课程,这就导致家庭与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上出现偏差。幼儿学习内容混乱,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年轻的父母早出晚归,常常缺失儿童的成长过程,将幼儿交给家中的长辈照顾。这就导致在召开线下家长会或者讲座时,老人无法理解全新的教育理念,并且也无法准确地将教育内容传递给幼儿父母,容易出现信息误区的问题。因此,为保证家校共育的质量,教师及家长要增添全新的教育渠道,这样才能给幼儿提供更好的教育。
1.多平台
家园共育工作,主要体现在“共”上。在合作教育的过程中,家长与教师应当秉承着幼儿主体的地位,使用良好的合作态度,让幼儿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在社会压力的影响下,家长无法参与到幼儿的所有成长过程中,尤其在一些线下的活动中,家长参与较为困难。因此,教师可以构建多平台的教学合作教育活动,让幼儿得到全面性的发展。如在共育工作中,幼儿园可以使用“幼教365、微乐优、智慧树”等平台,通过平台让家长在家庭中完成一些亲子学习的任务。以“幼教365”平台为例,该平台有交流论坛、社区活动、亲子任务等,能够让家长和教师通过平台互动。教师可以使用每天一更新,上传一些幼儿在园内的生活照片,家长通过手机端观看,了解孩子一日生活活动;在亲子活动中,家长按时完成与孩子的游戏活动,并保留活动照片,将其上传到平台上,教师根据任务完成度展开评价,给予家长一些更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通过平台提高共育活动的质量。同时,家长在遇到教育上的困难时,可以在平台给教师留言,教师根据问题给予相应的答案及回复,帮助家长解决教育中的困难。由此可见,共育平台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能够满足不同家庭、不同家长的时间、空间及教育需求,增添了与教师的沟通机会,对教学活动具有更积极的作用。
2.多途径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家长们的工作压力大,常常缺席幼儿的成长动态,没有时间参加园内的线下活动。这一问题的存在,说明在目前的幼儿园教育中家园共育沟通渠道不够丰富,教师与家长没有建立一条完整的沟通渠道。因此,教师应当结合时代发展的特征,使用多途径的教育方式,形成“线上+线下”的沟通途径,帮助家长从不同的途径了解园所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形成全新的共育模式。
“线上+线下”的共育模式,满足了不同幼儿家长的需求,沟通方式、共育途径也更加灵活多变。首先,在“线上”共育工作中,教师可以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家长们的时间和需求,创建“线上沟通”渠道。如一些家长忙于工作,在工作时间内无法抽身参加家长会,教师可以利用“钉钉、腾讯会议”等App,为家长准备电子版的教学计划及说明,让家长了解到幼儿园教育内容、方向、理念,通过网络途径将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家长。其次,在“线下”结合中,教师可以与家长通过社交软件约定时间。以“一对一家长会”为例,需要家长与教师相互交流幼儿在家庭、园所中的情况,通过分析对比,更准确地把握幼儿的实际情况。在“线上”时,家长可以与教师约定时间,制定一个双方都满意的时间;在“线下”中,家长与教师交流教育经验;在家长会结束后,双方可以定期通过线上的渠道交流经验、动态、更准确的教育方案及策略,以此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3.多角度
在传统的家园共育工作中,家长们与教师以教学内容为主,主要以领域课程及知识技能为主,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共育。在合作共育的背景下,教师与家长不仅要照顾到幼儿的实际情况,还应该从生活、年龄、心理、性格等多个角度出发,促使幼儿更全面地发展。在多角度的家园共育工作中,家长与教师可以从幼儿的知识学习、生活习惯、社会交往、适应能力出发。如小班幼儿初到幼儿园,对周围的环境较为陌生,抗拒心理强;初步接触集体生活,社会适应、交往水平差;家长与幼儿都具有较为严重的分离焦虑症,因此在家园共育工作中,教师与家长可以针对幼儿在入园时“哭闹情绪、分离焦虑”行为沟通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可以询问一些问题,教师站在专业的角度上帮助家长解答疑惑;而教师也可以主动分享幼儿的动态,并使用每日对比的方式,让家长感受到幼儿的进步,同时主动向家长分析幼儿的行为、动作、发展特点,从科学的角度出发,让家长冷静地面对分离焦虑期,以达成家园共育工作的目的。
1.教育资源
“共育”工作少不了“共享”。教师作为专职人员,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与教育资源,发挥好自身的职业优势,对共育工作有很大的意义。在家庭教育中,高昂的教育资源给家长增添了不少经济压力,并且部分家长无法准确地掌握幼儿的成长进程,在教育素材上也存在着差强人意的效果。因此,幼儿园可以使用共享的方式,分享给家长一些优秀的教育资源,这样既能改善幼儿家庭教育内容,还能让家庭教育与园所教育保持一致性,对幼儿健康成长具有更积极的意义。
在教育资源共享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幼儿园可以建立公众号平台或者园所网站,家长使用幼儿的学习账号登录,通过公众号中的教育资源及网站中的教育资源构建家庭教育,解决教育资源开销大的问题,同时也能够保证家庭教育更具有针对性。第二,教师可以定期分享教育资源。如在园所教育中,幼儿学习了某一个故事、某一首儿歌、某一支舞蹈,教师可以使用视频、文字的方式发送到家长群中,并引导家长在家中带领幼儿学习、玩耍,达成知识巩固的效果。第三,家长储备的幼儿卫生保健常识有限,在春秋季病毒高发时期,教师可以利用微信群聊、QQ群、短信、信息推送等方式,向家长讲解较为常见的病毒及预防方法,让家长建立科学的育儿观念,发挥出共育教育的优势,共同为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2.教育理念
在幼儿园教育中,园所按照《指南》与《纲要》中的教育理念落实教学活动,坚持“以游戏为幼儿基本活动”理念。但家长对学前教育行业了解较少,对一些学习理念及教育文件了解有限,经常出现“超前教育”的错误想法。尤其在大班幼儿中,面对“幼小衔接”的关键期,家长常常要求教师讲解拼音、汉字。在展开共育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从文件角度出发,选择合适的教育契机,改善家长的错误理念,为幼儿打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以大班幼儿“幼小衔接”工作为例。在家园共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召开家长会,针对家长对幼儿教育的疑惑展开探讨,一边解答家长在教育上的问题,一边向家长讲解《指南》《纲要》中的教育要求,一点点降低家长的焦虑心理,让其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正确看待幼小衔接工作。除此之外,大班幼儿家长还会给幼儿报一些课外的辅导班,以防幼儿在小学中被“落下”。对此类超前教育,教师也可以加以引导,让家长了解幼儿的真实需求,尊重幼儿成长动态及发展规律,并提供一些优质的教育资料,让家长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在行动上满足幼儿的想法,让幼儿拥有一个快乐、健康的童年,保证家园共育工作的有效性。
在社会背景及舆论的引导下,家长对幼儿园存在着偏见,在出现问题后,第一时间与幼儿园站在“对立面”,导致很多共育工作失去了其原本的效果。因此,在构建家园共育工作时,园方可以举办多种活动,通过活动拉近家庭与园所之间的距离,改善其对幼儿教育的偏见,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携手为幼儿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在共育活动的构建中,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第一,节日优势。园所可以利用一些标志性的节日构建活动,邀请家长走进幼儿园中,感受幼儿的学习环境,如“六一儿童节”—亲子运动会;“十一国庆节”—联欢会、“春节”—共迎新年等,利用标志性的节日构建大型活动,进而改善家长的偏见。第二,园所特色性节日。园所可以构建开放日活动,让家长走进课堂、走进幼儿的世界。如“爸爸妈妈一起来”“今天妈妈是老师”等,创设多种趣味性的亲子活动,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幼儿的生活环境,这也能够达成共育的目标。第三,园所还可以组织家庭展开一些户外公益活动,如“社区垃圾分类、环保我最强”等,让家长参与到幼儿的学习生活中,从而更真实、准确地了解到儿童的学习、生活环境,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的。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定期下发问卷调查,询问家长的教育建议,形成有问题解决、有想法沟通、有建议讲述的共育模式,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更好的学习氛围。
总而言之,家园共育工作不仅需要教师或家长的共同努力,还要双方将幼儿作为联系的媒介,针对幼儿的发展特点、年龄阶段、生活问题展开沟通探讨,形成相互帮助、主动分享、共同合作的共育意识。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阵地,也是幼儿获取生活经验、知识技能的重要途径。身为家长及教师,应当形成彼此信任、合作共赢的意识,将儿童发展放在首位,共同设定具有针对性、教育性的学习生活活动,促使幼儿处于最优的学习环境中,为其未来的学习生活及社会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