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研学旅行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

时间:2024-05-08

甘肃省会宁县东关小学 刘军霞

一、研学旅行的基本特征

教师在开展研学旅行之前首先要明确三种关系,第一种是研学旅行与课堂教学的关系;第二种是研学与旅行的关系;第三种是研学旅行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明确这三项关系之后,就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研学旅行活动。

传统意义上的旅行,是带领学生去旅游景点参观欣赏,而研学旅行是在旅行之前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确定研学目标,然后有规划地去组织研学旅行活动,让学生在旅行当中更深层次地理解本次旅行所需要掌握的语文知识,强化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研学旅行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融合策略

(一)以教材为基础,将研学旅游和教材相结合

语文教学的中心点依然是教材内容,而研学旅行只是将教材内容在生活实际中进行延伸和实践,带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教材内容,理解语文教材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感受语文在实际生活中的情趣,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缺少生活经验,对于语文中很多生活中实际情况的介绍或者情感的描述不能完全理解,为此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创建研学旅行,让学生亲身经历教材的实际介绍实物,让他们在感受实物的基础上理解教材所需要表达的情感,丰富小学生的精神生活。

例如在《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文的学习中,由于大部分学生为汉族,为此对于文中很多少数民族小学的生活介绍学生都不能理解,教师可以先利用自媒体图片或者视频来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然后再回归教材去讲解,之后在开辟时间组织学生去少数民族聚集地去研学旅行,让他们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孩子内部去相处,清楚地掌握少数民族孩子的学习情况,而且能够加强他们的友谊,让汉族和少数民族更加团结友爱,建立民族自豪感,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同时,也为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

(二)依托现实生活结合语文教材内容

由于研学旅行是学生亲身的生活实践,不再是教室中教师的陈述和板书,因此具有较强的实效性以及实践性。学生在旅行过程中感受教材所讲解的内容,旅行中教师进行恰当讲解,鼓励学生在旅行当中根据教材内容去寻找问题,提出问题并且亲身解决问题,提高了小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开阔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眼界。不过由于各个学校的教学条件不尽相同,对于研学旅行的资金支持也不尽相同,为此就需要教师将研学旅行和课外实践活动有效结合,采用不同的实践方式进行教材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在体验学习语文乐趣的同时,不会增加学生和学校的负担。例如在《保护家乡河》中,教师可以考察该地区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去了解该地的河流具体情况,观察河流的水流状况,让学生在视觉中感受河流的魅力,从而理解教材中关于河流的描述。

(三)明确研学旅行主题,丰富学生的多样式学习生活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靠教师的讲述和学生的想象力来完成语文教学的,但是教师不管如何在对内容进行描述和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都不能够替代亲身视觉感受更直观,为此研学旅行最显著的优点就是,实现了学生对教材的实践,关注了学生的亲身经历,研学旅行让学生走出教室,开阔眼界。教师需要将教材内容和研学旅行密切结合,明确每次研学的主题,对于每次研学旅行的活动计划安排得当,规划好每次研学旅行的活动路线,减少时间的浪费,开展多样化的旅行活动让学生开拓思维,巩固语文教材所学内容。

例如在《新型玻璃》一文中,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新型玻璃的作用和特征,让学生感受到科技对于社会进步所起到的作用,在本节课中,如果单纯只是课堂讲解不能让学生直观感受现代科技的震感之处,教师可以在采取家长意见之后,组织带领学生去相关的玻璃厂去参观感受,让学生在车间看到新型玻璃是如何制造的,让相关技术人员给学生介绍不同玻璃的不同作用,参观结束之后,教师安排作业让学生搜集相关玻璃的资料,理解玻璃技术的发展情况,了解玻璃的回收价值和旧玻璃的用处;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制作旧物回收海报,提倡学生去宣传旧物回收的活动,让学生从教材中走出来,走出教室,让他们的情感世界得到升华,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总而言之,面对素质教育下新课改的要求,语文教师不能够再局限于课堂授课,教师要丰富自身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的生活实践经历与语文教材的结合。教师将研学旅行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有效融合,确定研学旅行目标,结合实际生活,立足于教材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语文教学活动,扎实学生的语文基础,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