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疫情防控期间,网络游戏成为不少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居家娱乐的选择,许多游戏下载量和流量大幅增长。然而,一些游戏公司虚假宣传,以不公平规定为自己免责,甚至侵害消费者选择权和财产权,引发不满,相关消费纠纷也开始增多。同时,“熊孩子”大额充值网游的现象依然层出不穷,尤其在疫情期间,孩子们都在上网课,会直接使用家长的移动设备。对请求退款的家长,商家普遍不予支持,认为账号是属于家长,而且充值时也通过了密码验证,不存在所谓“误充值”的情况。
(摘自新浪网)
点评:在这样一个宅在家里过假期的特殊时段,如何安抚家里的孩子,确实让不少家长头痛不已。一直让他们学习,显然不可能,也不“人性”,总得劳逸结合吧!于是,以网游为代表的电子产品势必成为孩子的主要陪伴对象了。可是,一些貌似无害的少儿网游也有“坑你没商量”的骗钱坑。加之不少未成年人对于钱财并没有什么概念,掉进陷阱而不自知。完全让孩子不玩网游是不现实的,我们该面对的,一是如何规范网游企业,让他们不能利用孩子赚昧心钱;二是如何提高家长“管理”孩子的能力,让未成年人的“财商”增长起来。
新疆阿克苏市中小学开学复课的第一天,两名小学生放学路上经过一家医院时,主动向穿着防护服的医生敬礼并深鞠躬,医生也向她们回礼。两名小学生说,她们想表达谢意和敬意,如果没有医护人员的艰苦努力,同学们就不能安稳上课。
(摘自齐鲁网)
点评:这是一段医院门前监控拍下的视频。看了这段视频,让人感受到一种人间的温情与暖意。正如有评论所言,这是多好的开学第一课啊!也有人说,这说明这一段时间的新闻报道的正能量真正传递到未成年人身上了。笔者以为,另一个主要原因还在于她们家长的影响,这两个小学生的家庭教育一定是很好的,所以她们才能表现出如此高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因为“憋闷”在家里这么长时间,孩子与家长接触的时间、范围,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来讲,都是新闻媒体所无法比拟的。试想,如果当家长的时时给孩子灌输的是负能量,再多的正面宣传能让小孩子由衷地做出上述的举动吗?
近期,学生在家用手机上网课,也给了骗子可乘之机。近一个月来,福建警方接到了多起学生被骗的案件。晋江的黄同学,在QQ群里看到做任意数额10倍返利的广告,黄同学自己还有一些压岁钱,因此就分2次支付了500元,然后美滋滋地等着对方返5000元。然而,对方又称必须扫码支付满10次才能返现,不然之前的钱也退不了。这时候黄同学自己的账户已经没钱了,她就拿了父亲的手机,通过微信和支付宝连续多次进行支付。当天晚上其父查看手机短信时发现,共计被骗了164500元。
(摘自新浪网)
点评:从客观方面说,因为停课不停学的网络教学的开展,家长们只能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网络终端设备时刻留在孩子手里,好方便他们学习,但同时也“方便”了骗子们能“时刻”接近孩子。从主观方面说,很多家长其实相当缺乏对孩子的相关教育。他们更多的只是关心“学习”得如何,而不是孩子“成长”得如何。未成年人面对无边的网络世界,也同样有一个成长的问题。他们的价值观、成长观、金钱观,都要经受网络世界的“考验”。报道中被骗16万元的孩子,难道头脑中没有想不劳而获的想法吗?
寒假加上延迟开学,孩子们已经在家待了两三个月了。疫情带来的紧张焦虑、长期封闭的环境、停课不停学的不适应……疫情期间孩子在家上网课,拖拖拉拉,花很多时间玩手机、电脑,这让家长很着急。管了就吵,不管又不行,造成亲子关系紧张,一些家庭的亲子冲突一触即发。
(摘自搜狐网)
点评:不难理解,当许多家长面对工作和监督孩子学习两方面的压力时,当孩子面对还没根本适应的网络学习、好动的天性被疫情压抑以及家长对学习的不停督促时,爆发家庭冲突是免不了的事了。如果家庭里产生了这样的紧张感,甚至发生了冲突,最该反思的是父母:是不是成了孩子学习的监工?是不是没有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是不是想以简单粗暴的管控替代需要时间和耐心的沟通?换位思考一下,那么小的孩子,整天面对着电脑屏幕学习,不能出去和朋友同学一起玩,内心的烦躁可想而知。越是在这个时候,越是考验家长的耐心与教育技巧。别把亲子好时光变成了亲子冲突“爆发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