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以阅读为载体培养学生质疑及思考能力

时间:2024-05-08

□福建省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晓聪校区 林水英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最有价值的本钱。”我国古代学者朱熹也说:“读书要有疑,由疑到思,才有长进。”所以说“学始于思,思源于疑”,小学语文教学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引导学生进行会提疑、会思考的阅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才能得到更好地培养,学生获得真正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疑”促“思”,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由“疑”而入

阅读——疑问——思考,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正常的思维规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还是要从源头抓起,从“疑”入手。如果是纯粹的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记笔记,不仅教师教得辛苦,而且学生学得也很被动。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微笑》一课时,我尝试打破逐字逐句逐段讲解,最后总结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质疑的方法,在黑板上一步步抛出问题,首先我在学生回家预习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抛出疑问:“微笑是什么,为什么?”学生通过预习很容易找到微笑是最好的身份证,并且能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为什么说微笑是最好的身份证。从学生若有所思的眼神和饶有兴趣的回答,我感到这样做,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得到不断的提高,学生完成了成为学习主人的华丽转身。而且,这样做能及时发现学生不懂或者不太懂的句子,能及时有的放矢对学生进行辅导,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疑”中学“文”,“思”中望“阅”——以“疑”引“思”

中国传统的阅读教学经验告诉我们熟读精思,我们的前辈朱熹很早就指出,读书要有疑。《朱子读书法》中就这样说道:“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疑,方始是学。”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互动中感悟文本,通过与文本接近、与文本对话,产生疑问,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源于疑:小疑问催生小思考,大疑问催生大思考,有疑才有思,学生通过疑问进而思考,最后回过头来阅读,就能理解其中的含义。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课前,设计一系列课堂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然后再进行具体分析、归纳总结,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得到了提高。

(一)画龙点睛——课题引思

教材中的很多课题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扫一室与扫天下》一文紧紧扣住题目,引导学生进行设疑,何为“扫一室”,何为“扫天下”,二者有何联系?从课题入手,由表及里,层层推进,融会贯通。

(二)开门见山——高潮引思

课文的高潮部分一般是教师教学的重点,也是授课的关键,通过高潮部分辐射到其他部分,这样学生更容易抓住重点,突破课堂教学的难点,并且师生很快在教学中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进而升华,在互动中一步步攻破课文的每一个小难点。例如,有位教师在教授五年级上册《成吉思汗和鹰》这一课时,采用这样的教学手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教师在复习导入之后马上学习课文的高潮部分,通过一份表格让学生画出鹰的动作和成吉思汗的愤怒表情,学生通过预习,很容易找到相应的内容,学生不仅带着问题阅读,而且在思考中,思维能力也得到提高。通过学生找出“打掉、撞掉、撞、扑掉”这四个动词,教师抓住时机适时抛出第二问:这四个动词你发现有什么问题,体现了什么心情?一问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开始静静地思考,默默地阅读,此时的学生阅读不再是要我读,而是转变为我要读,学生的积极性在问题抛出之后得到了自我的提高。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教师紧接着又抛出第三问:成吉思汗最后发现了什么?他失去的仅仅是一只鹰吗?把课文的主题交给学生总结。我不得不从心里为本节课叫好,教学环节一环扣一环,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同台竞技——比较中引思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课文中经常采取通过同一事物在不同情况下的相互比较,突出前后变化。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同篇课文中找出这些不同,捕捉这些变化,通过观察、阅读、思考找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礼物》一课:运动员两年前意外获得两项世界冠军回来后迎接的场面和现在失败后迎接的场面有什么不同?她心理有什么变化?再如,《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课文描述的特区深圳发生了什么变化,原来什么样子,现在什么样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读、议、思找到前后的变化,并且找出变化的原因,找到不同之处的细节变化,这样既解决了课文的难点,也让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学以致用——写作手法引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与写作是紧密联系的,学生的文本阅读是练习写作不可缺少的基础,而且文本阅读对学生有榜样示范作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发现文本的写作手法,并思考文本中的写作手法,进而在阅读中指导学生写作手法,这样的阅读才是有效的阅读。例如,在学习《一个苹果》的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找出第一次传苹果的语段和第二次传苹果的语段,读读并思考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发现第一次为详写,第二次为略写,进而引导学生在平时的记事写作中采用这样的方法;其次,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次传苹果的语段,找出其中的描写方法。通过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做反馈,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思考很容易找出描写人物的写作手法:神态、动作、语言……教师结合文本再详细地进行写作指导,这样不仅解决了课文中的问题,而且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写作手法得到相应的指导,可谓一举两得。

三、授人以“渔”,拓展延伸——以“思”激“疑”

古人说:“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教是为了不教,思考是重要的学习方法,疑问是启迪思维的钥匙。引导学生思考的同时最终要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自己提出问题。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疑点,在“思”“疑”两条线中,教师诱发、点拨学生产生疑问、思考的动机,以此激发学生寻找、发现问题,培养探索的精神。例如,《唯一的听众》这一课,我抓住“唯一”“听”这些字眼,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结果学生通过预习提出许多问题:“为什么说是唯一的听众?”“聋老人听不见可以称之为听众吗?”“她真的听不见吗?”这些问题对于授课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与理解课文息息相关,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就这样慢慢地,学生的提问能力有较明显的提高,有的甚至能对教材内容产生怀疑。提出问题常会比解决问题更加难得,教师要慢慢放手,让学生参与设计问题,从文章的词句、结构,到文章所表达的思想等方面引导孩子提问。学生在阅读中能够大胆质疑,给学生留足思考空间,让他们在质疑中探索,在释疑中进步。通过“质疑”“引思”“激疑”,激活学生大脑的“黑厘子”,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逐渐增加,思维逐渐活跃,能力也逐渐增强。实践告诉我们,以“疑”促“思”,是进行阅读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