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别让孩子对教育不耐烦——超限效应

时间:2024-05-08

□云晓

别让孩子对教育不耐烦
——超限效应

□云晓

家长没有必要过度关心孩子的方方面面,孩子的任何一种能力都是在生活的经历中得到提升的。

如果家长的教育方式一直令孩子反感,那孩子肯定不会把家长当成朋友。因此,家长要想成为孩子的朋友,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要了解孩子不喜欢什么样的教育方式。

一位心理学家在一所小学里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让这所小学的孩子写出他们最不喜欢的家长的行为。结果,有80%的孩子都写到了“唠叨”这个词。当心理学家让写到“唠叨”这个词的孩子讲讲自己的感受时,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我妈妈最爱对我说的一句话就是‘一定要好好学习’。让我最受不了的是,她一天能说上好几遍,早上我去上学的时候说,下午我回家时说,晚饭时还要说,我都要崩溃了!”

“我最讨厌妈妈的唠叨了,每天都是那几句话:天冷了,要多穿衣服;要下雨了,别忘拿伞;在学校里出了汗别脱衣服,小心感冒……每天听得我耳朵里都要长茧子了!”

…………

在家庭中,妈妈最爱扮演这种唠叨的角色,但妈妈有时也会很委屈,自己所做、所说的一切都是为孩子好,孩子不领情也就算了,为什么还说妈妈讨厌呢?

其实,大多数的妈妈可能不知道,孩子的这种讨厌心理是正常的,而且是有心理学依据的。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没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

成人对这种不断重复、冗长的教育都有反抗心理,更不用说孩子了。当孩子犯了错误,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喜欢长篇大论,这也是孩子养成“左耳听,右耳冒”、喜欢与家长较劲的坏毛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为了避免“超限效应”,家长尤其是妈妈们,一定要改掉喜欢“唠叨”的坏毛病。事实上,家长没有必要过度关心孩子的方方面面,孩子的任何一种能力都是在生活的经历中得到提升的。

例如,今天天气很凉,孩子忘记了加衣服,这次挨冻的滋味会让孩子长个记性,下次天气变化的时候主动增减衣服。在这样的生活经历中,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将得到不断的提高。因此,从孩子上小学开始,家长根本就没有必要天天向孩子唠叨这些生活细节,孩子会在生活中自己总结出这些经验的。

另外,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喜欢“翻旧账”。例如,孩子因为害怕惩罚向家长撒了一次谎,家长就抓住了孩子的“把柄”,时不时地拿孩子的那次撒谎说事。家长这种“翻旧账”的做法很容易使孩子从犯错误时的内疚心理,转变成反感心理,甚至是“我偏要撒谎气你”的逆反心理。

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他们一旦受到批评,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受到重复批评时,他们就会想:“爸爸妈妈总是看我不顺眼!”这样,孩子挨批评的心情就无法回归平静,在这种状态下,孩子的反抗心理很容易就会被激发起来。

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一定不要超过限度,对此,家长要坚持“孩子犯一次错,家长只批评一次”的原则。如果孩子在短时间内又犯了同样的错误,这时家长要注意,不能重复地批评孩子,而应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方式。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降低。

总之,家长要想成为孩子的朋友,让孩子从内心深处真正接受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和行为,避免“超限效应”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责编陈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