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视点

时间:2024-05-08

视点

1 “9岁女童参加高考”事件疑系炒作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7月1日报道,河南省公布高考成绩后,商丘市睢阳区9岁女孩小张172分的总成绩,再次引起社会的广泛争议。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两点:第一,小张没有接受过一天的正规义务教育,而是一直在其父亲张某自办的培训机构学习,此举疑似违反我国相关法律;第二,9岁的孩子怎么就能成功报名参加高考呢?据此,有论者指出,此事件疑系故意炒作。

——摘自《齐鲁晚报》

点评:

还用怀疑吗?这分明就是炒作。因此,笔者也就不再对这件事予以评论。笔者只想借这件事再次申明一下自己的观点——坚决反对没有接受过系统初高中教育的儿童参加高考。近十年来,不断有十来岁的孩子参加高考甚至考上大学的新闻,对此笔者想问,十来岁的孩子,既难以在大学中继续深造,又难以与同学进行交流,甚至缺乏基本的自理能力,而且毕业后又无法参加工作,那么让他们参加高考有什么意义?是证明十来岁的孩子就可以被训练成应试高手?是证明他们的父母教育方法高明到逆天?还是证明家长原本需要十八年时间的抚育任务可以提前八年完成?放过这些孩子吧,让他们享受他们应得的童年快乐,善莫大焉。

2 学生因未完成背诵任务被罚抄诗6000遍

因为在古诗词背诵考试中不过关,陕西商贸学校个别中专三年级学生被罚抄120首古诗50遍,为此有学生在微博爆料诉苦。6月28日上午,该校学生科一位老师向记者坦言,罚抄的事情属实,但只针对即将毕业的三年级学生。该校从这学期开始,在教育厅的号召下开展国学教育,三年级的任务是背诵各类古诗词,其中大多是小学、中学时学习过、耳熟能详的。“一个即将毕业的中专生连‘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这样的启蒙诗都不会背诵,确实也说不过去吧?”该老师认为,因此接受相应的惩罚也是情理之中。

——摘自《华商报》

点评:

这个学校用这种方式开展国学教育,是要让孩子们爱上国学,还是要让他们恨上国学?想象一下,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连续抄写50遍“鹅,鹅,鹅”后,会有什么念头?估计他这辈子都不想再拿起任何有关古诗词的书了。笔者是一个国学爱好者,也举双手赞成在学校中开展国学教育。但是,笔者也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教育者都明白国学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那就是要传承古圣先贤的绝伦智慧及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品格。因此,背诵经典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不应该将“手段”当作“目的”,甚至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不择手段。这已然不是本末倒置所能描述,只能称之为买椟还珠了,还请各位教育者思之。

3 男孩深夜迷路拒说父母名字:晚归怕被骂

6月24日晚,渝北一名9岁男孩与同学聚餐玩得太晚,随后迷路了便在街头瞎逛。次日凌晨,渝北宝圣湖派出所民警接到报警后将他带回所里,而他担心遭父母责骂,拒绝说出父母的名字。后来,民警还是想办法联系上其父亲,男孩最终被接回了家。经民警劝解,其父表示以后会注意家庭教育方式,多和儿子沟通。

——摘自《重庆商报》

点评:

平日里,父母的管教该是多么的严厉,才会逼得这个孩子宁可“流浪”,也不愿去领受父母的惩罚?通过一定的惩戒手段来加强教育效果,从原理上是行得通的,但在具体操作中,怎么惩戒、以何为度,还得需要家长的教育智慧。笔者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惩戒的目的是教育孩子,不是“失去”孩子。孩子的人丢了,还能找回来;孩子的心远了,就不那么容易拉近了。

4 母女中考后为选校吵架,女儿躲进深山

2016年7月1日13时许,重庆沙区110快处队接到报警求助:沙区新桥石梯沟有人离家出走。民警出警后了解到,离家出走的女孩名叫乐乐(化名),今年16岁,刚参加完今年的中考,在报考学校时,与家人产生了较大的分歧。亲子双方因为意见不统一吵了好多天了。当天乐乐和妈妈再次发生争吵,妈妈盛怒之下打了乐乐,乐乐负气离家出走,躲进歌乐山森林。当天下午,民警和家属将乐乐找到。

——摘自《重庆时报》

点评:

亲子双方的意见,笔者说不好孰是孰非。可是,本来完全可以通过沟通交流解决的问题险些酿成悲剧,在笔者看来,父母的责任更大一些。16岁的孩子热衷于捍卫自己的想法,情绪也更容易激动,这并不是因为她“不懂事”,更多的是荷尔蒙使然。因此,此时父母应该始终坚持平心静气,耐心与之沟通,或是求助于孩子乐于接受其意见的其他人。与之争吵甚至动手,只会进一步激化矛盾,直至点燃“火药桶”。如笔者在上一条评论中所言,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教育孩子,而非“失去”孩子。宁在教育时忍气吞声,莫在“失去”时追悔莫及,盖之谓也。

(责编 李亚男)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