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初中历史教学

时间:2024-05-08

吴国兵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结合统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3课《远古的传说》谈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一些做法。

一、基于学情和课标,确定教学核心目标

教师要在历史教学中教会学生对史料进行辨析,将符合史事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正确、客观的认识。研读课标、确定核心既是每一堂课必须落实的步骤,更是提炼课堂立意的重要桥梁。七年级学生在小学课程中接触过神话传说,但对于传说与史事的区别缺乏认识。根据这一学情,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可将《远古的传说》的核心目标确定为了解传说和史事的区别。

二、图片史料导入,揭示课题

对于初中生而言,区分真实历史和虚假历史,明确传说与史事的区别尤为重要。但是单一的史料文献只会给学生枯燥乏味的印象,因此素材的选用、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符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

例如,在《远古的传说》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展示学生熟悉的“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图片,并设问:你们知道这些图片是哪些神话传说吗?除此之外,你们还知道哪些反映我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的神话传说呢?在此基础上追问:什么是传说?从而归纳传说的特征是口耳相传。接下来,通过复述故事的小游戏,引导学生思考:经过这样口耳相传下来的传说如何能够证明它的真实性?问题的设置呈阶梯状,不断深入,让学生感受考古发掘活动的意义。

三、环环相扣,渗透素养

将本课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炎黄功绩、华夏初成、文物发掘,让史料实证贯穿始终,培养学生辨析史料真伪的能力,形成历史认识。

在“炎黄功绩”的教学中,可让学生阅读课本填写关于炎帝和黄帝发明创造的表格,展示关于炎黄部落的考古发掘实物图片,提问:这些考古发掘的文物印证了炎黄传说中的哪些内容?最后点拨,远古传说与考古发掘实物的互相印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实现史料实证辨析能力的培养。

在“华夏初成”的教学中,要求学生画出华夏族形成过程图,并通过课本材料研读,思考华夏族的形成过程和特点。通过绘图、故事讲述,理解华夏族的形成是一个融合的过程,感悟黄帝和炎帝对华夏族形成的贡献。

在“文物发掘”的教学中,通过层层追问和文物材料,让学生理解考古发现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

教师可先展示“遂公盨”文物图,并将其内容简化为白话文材料。再出示此文物发掘过程的文字材料以及专家观点:这件遂公盨是中国古代西周中期的某一代国君遂公所铸的。通过文物材料,印证大禹存在的可能性,以及治水时间的真实性。在教学过程中有同学说通过文物上的史料可以得知存在过大禹治水。继续追问:这件文物据考证是什么时期铸造的呢?大约是西周。根据那时候制造的东西能不能确定原始社会时期出现过大禹呢?此时,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甄别,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实证精神贯穿历史学习的始终。

四、作业反馈,及时巩固

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绝不是一时的,而是从他们接触到初中历史这一学科开始不断地渗透和递进,因此,要检查史料实证素养的落实情况,布置多样的作业是较佳的方式。本课作业可以这样设计:根据本课所学内容,制作一张思维导图,要求标出什么是传说神话、什么是史事。学生通过作业夯实了基础,也突破了重难点,形成历史认识。

总之,史料既是我们揭示历史真相不可或缺的证据,更是我们评析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基石。如何有效地培养初中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是历史学科一线教师需要不断探讨的问题。教师要不断研读史料,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升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386650190821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