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历史解释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

时间:2024-05-08

张先明

核心素养的提出为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在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基础知识为载体,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在本文中,笔者主要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进行具体分析。

核心素養的培养是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是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首要目的。历史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五个维度的内容,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所谓历史解释,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能以历史理解为基础,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客观分析和判断的方法与能力等。那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呢?

一、拓展历史阅读量

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来说,其是以框架形式呈现知识的,呈现的知识内容有限。这就需要教师拓展其他与之有关的内容,在丰富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大量有价值的历史知识,并为学生探究历史信息提供新的途径。对此,笔者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自主地围绕教材内容,采取多种途径收集有关信息。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主要讲述了“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宋明理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等内容。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呢?在该问题的引导下,笔者鼓励学生在学习了本单元的内容之后,在课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利用网络、书籍等收集与之有关的信息,并将所收集的信息以树形图的形式与教材内容整合在一起。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方法,还可以拓展历史视野。而且,在分析信息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信息的价值、可信度等进行研究,从而为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设计启发性问题

历史解释素养是在分析历史问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形成的,而分析历史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对此,要想在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历史探究兴趣,促进其历史解释素养的养成,教师就要立足学生的历史学习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设计出极具探究价值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在追本溯源中提升其历史解释能力。需要注意一点,课堂提问的目的不仅仅是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基于此,笔者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往往以材料为基础,引导学生在分析材料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以《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的教学为例。我在教学活动中向学生呈现了鲁迅先生在《电的利弊》中说的一句话:外国人用火药制造子弹防御敌人,中国人却用它制造爆竹敬神;外国人用罗盘航海,中国人却用罗盘看风水。在材料的引导下,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串:鲁迅先生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鲁迅先生是在1933年说出这句话的,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说明鲁迅先生说这句话的原因。鲁迅先生说的这句话是否正确呢?近代中国的科技发展是否处于停滞状态呢?在由易到难的问题驱使下,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对其进行层层分析,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实现思维的深入发展。

三、传授材料分析技能

众所周知,材料是历史学习的基础。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大量的历史材料做支撑,那么,所获得的历史结论将会是空中楼阁。高中历史学习中涉及的历史材料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如图表型材料、文本型材料等。对此,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我不仅围绕教学内容向学生提供历史材料,还会教给学生解读材料的方法,在“授人以渔”中促进学生材料分析能力的提升。在分析材料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材料中的文字来明确主题,通过数据内容探究其规律,通过时间来发现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样,既有利于解题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历史解释能力的发展。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收集信息,以问题教学引发学生的探究,使学生在运用材料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促进其历史解释素养的发展,为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