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例说历史细节在初中历史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4-05-08

王燕纯

历史概念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历史教材由于篇幅有限,无法广泛地引用多方面的历史材料来讲解历史概念。因此,初中生仅凭历史教材是难以深入理解这些抽象的历史概念的。那么,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全面、透彻地理解历史概念呢?本文结合历史细节教学和概念教学的研究,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相关教学为例,对历史细节的提出、探究、运用进行实践探讨。

一、历史细节的提出

历史知识原本是生动有趣的,但由于篇幅有限,初中历史教材往往用高度总结的语言来概括历史事件,缺乏曲折生动、耐人寻味的精彩细节。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浅显地了解历史事件,无法深刻理解历史概念。尤其是对于古代中国的政治史,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不能讲清相关历史概念,学生就无法牢固掌握学到的知识,更谈不上深刻感悟历史。

实践表明,恰当运用历史细节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把握历史发展脉络,解决教学难点问题,实现历史教学目标。下面我就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相关教学为例,谈一谈历史细节在历史概念教学中的运用。

二、历史细节的探究

所谓细节,是指细小的环节和情节。从信息的性质上讲,细节在信息传递时最容易被接受,且不容易被遗忘。细节是具体的、形象的,它可以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那么,教师应如何开展细节教学,才能使历史教学既生动形象,又真实高效呢?

1.明确课标,剖析教材。

新课标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教学要求是:知道西汉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我根据课标要求,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细分为:除了掌握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基本史实外,还要借助史实,认识汉武帝实施的措施对当时的国家及后来整个民族的发展所产生的历史影响,领略汉武帝的雄才伟略和高超智慧。

2.围绕目标,合理选材。

有关汉武帝的历史资料有很多,但大多是用文言文记载的,较为难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选择史料来构建历史细节就成为一个关键问题。教师只有从学情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筛选出有价值的史料,才能构建有效的历史细节,促进核心问题的解决。对此,教师要选择有针对性的、可靠的、不违背史实的史料,并根据历史的发展规律梳理史料。

三、历史细节的运用

下面我结合本校陈老师的《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教学设计来分析说明。

1.运用细节导入新课,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陈老师向学生展示了《欧洲自罗马帝国到今天的国家分布变化图》和《中国自秦朝到今天的版图变化图》,在学生看完版图变化后,陈老师设置悬念:欧洲与中国的陆地面积差不多,它们在两千多年前都以统一的格局屹立于世上,但此后两个地区的发展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时至今日,中国仍然保持统一的格局,那么,是什么力量使得中国保持了两千多年的统一格局?

陈老师利用区域图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为讲解“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历史意义”做好了铺垫。

2.运用细节还原历史,激發思维,化解难题。

要想让学生深刻地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概念的含义,就必须先让学生从宏观的历史角度了解汉武帝用儒学来统一思想的缘由。但教材并没有涉及这些内容,那么教师应补充什么样的历史细节才能将“独尊儒学的缘由”讲透彻呢?对此,陈老师补充了汉武帝向董仲舒询问治国之道的“三问三答”的历史细节,化解了教学难点,具体如下。

一问一答

汉武帝:朕想要让祖宗的基业永久传下去。为什么前面的朝代会兴盛?最后又会灭亡?

董仲舒: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二问二答

汉武帝:如何才能顺应天意,使国家政治开明、天下祥和,让天下百姓都受到恩泽?

董仲舒: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三问三答

汉武帝:如何才能“正心”?

董仲舒: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民之所从矣。

这个“三问三答”将原本抽象难懂的历史知识变得形象易懂,因此教师可用史料来拓展教材内容,用细节来还原历史,把汉武帝治国的雄心壮志与董仲舒的学者风范鲜活地呈现出来。

3.运用细节形象演绎,启发联想,激发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生动形象的事物能激起学生大脑兴奋。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

在讲述“推恩令”对当时中央政府管理所产生的影响时,陈老师展示了以下图片,并配以详细的讲解,形象地描述了“推恩令”实施前后汉朝地方管理区域的变化,使学生感受到了这一政策的巧妙之处。

4.运用细节点燃思维,提升认识,培养品性。

赵亚夫老师曾说:历史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思想教育,是有关社会认识和历史认识观念的教育。因此,教师要利用正确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

“让学生能从少年天子汉武帝的治国作为中学习到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价值取向”是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对此,陈老师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对历史人物治国细节进行了对比,具体如下。

对比一:展现汉武帝推行儒学的措施,对比秦始皇与汉武帝在统一思想方面所实行的措施及其影响。

对比二:将汉景帝强硬削藩与汉武帝采用“推恩令”削藩进行对比。

对比三:从强化监察措施和统一掌控经济命脉等方面,对比汉武帝与秦始皇在加强中央集权上的不同。

通过对比,学生充分领略到了年轻的汉武帝在面对统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等问题时所表现出的高超政治智慧,感受到了年轻的汉武帝身上那种不惧困难、坚强刚毅、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学生在了解历史人物及其事迹后所得出的这些积极的思想认识,对培养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有重要作用。

5.运用细节精彩小结,激发情感,升华主题。

精彩的课堂小结对拓宽学生视野、升华学生思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小结不能只对教学内容进行简单梳理和总结,还要从更高的历史角度来凸显教学目标、回扣教学主题。因此,教师要运用细节,提高课堂小结效果。

为了与导入环节所设悬念相呼应,并凸显本课“认识汉武帝治国措施所产生的历史意义”这一教学目标,陈老师设计了以下精彩的细节作小结。

通过板书,展示“汉武帝实行一系列统一措施后使统一的大汉王朝延续了400多年”这一史实,诠释课题中“推进”这一关键词,并配以解说: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期,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两千多年来,中国历尽沧桑,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这一小结不仅升华了教学主题,而且解答了导入环节所设下的悬念,使学生认识到了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种种措施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影响。

总之,历史细节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积极拓展知识储备,关注、搜集历史资料,善于运用历史细节,努力使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快乐学习、幸福成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