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蔡苏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因此,教师要借助合作学习这一理念,推進初中地理教学改革。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加强师生互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不是消极被动地学习。合作学习能够满足这一要求,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一、开展合作学习的意义
1.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了解每一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反馈。而如果教师一一提问学生,则会大大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听取他人的意见,思考自己的观点,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影响气候的因素”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列举生活事例,初步得出结论,然后将各个小组的结论进行综合对比,得出统一结论,最后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这样就能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初中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因此,教师要在初中地理课堂上开展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例如,在教学“影响水稻种植的区位因素”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和气候因素,引导学生分小组探究影响水稻种植的区位因素。这种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实践表明,合作学习能够体现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契合地理学科的特点,顺应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方法
1.在小组构建中开展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分成若干合作学习小组,引导学生讨论教学重难点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能够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而且能够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工业选址的区位因素”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给学生提供讨论的主题,如工厂所在地的交通状况、水源、风向、距离市区的远近、人口的聚集程度等,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2.在抽象知识学习中开展合作学习。
有些地理知识比较抽象,如地球的公转与自转、洋流运动等,对于这些知识,教师要化难为易,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教学“地球的公转与自转”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地球的公转与自转,并引导学生制作地球仪。这样学生就能对地球的公转与自转有更清晰的认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果。
实践表明,将抽象知识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不仅能够使地理教学变得生动,而且能够使地理知识变得易于理解。
3.在知识巩固中开展合作学习。
在复习知识时,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教师往往无法对每个学生进行考查。对此,教师可通过小组合作,引导学生互相提问,复习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学生小组讨论过后,教师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知识进行重点突破,引导学生探索巩固知识的新方式。这样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且可以了解实际教学情况。
例如,在复习“影响作物生长的区位因素”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结合当地农作物生长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讨论气候、温度、降水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
总之,在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是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初中地理是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良好学习习惯,从而为推进地理教学改革贡献力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