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概念统摄下知识体系建构探究

时间:2024-05-08

范波

[摘 要]教师忽略知识体系建构对学生学习的引领作用,不仅易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碎片化,不能借助知识体系去整合、理解、拓展与运用知识,而且与“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的新课标理念相背离。要改变这一现状,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可在大概念的统摄下,通过“提炼知识—甄别知识—整合知识—运用知识—拓展知识”等环节,层层推进知识体系建构,让学生通过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体系,理解并掌握知识,实现思维进阶,发展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大概念;统摄;知识体系建构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22-0036-04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一般倾向于引导學生对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易错易混知识逐一突破,并通过大量习题训练,让学生机械记忆知识。这种只关注单个知识点、忽视知识内在关联的教学模式,不仅易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碎片化,不能借助知识体系去整合、理解、拓展与运用知识,而且与“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的新课标理念相背离。如何改变这一状况?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可在学科大概念的统摄下,通过“提炼知识—甄别知识—整合知识—运用知识—拓展知识”等环节,层层推进知识体系建构,帮助学生深化知识理解、实现思维进阶。

一、提炼知识,通过研读教材积累知识体系建构所需素材

要构建知识体系首先要研读教材、提炼知识。研读教材不能仅限于某一课、某一章节的内容,而是要以大单元为单位进行跨章节的研究。在对教材文本的字斟句酌中,思考以下问题:该教材文本的主旨是什么?该主旨可以概括哪些知识点?其内容属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中的哪一类?基于这几个问题去研读教材、提炼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提炼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为构建知识体系准备必要的知识素材。如在教学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第三课“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时,教师先让学生逐页逐段逐行阅读教材文本,然后和学生共同提炼出以下问题(见表1)。

以上17个问题是在反复研读教材文本的基础上精心提炼出来的,它几乎涵盖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一课的所有知识,为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提供了详尽的知识素材。这是知识体系建构的第一个环节——提炼知识。但显而易见,该环节呈现的知识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既不利于教师的解析,又不利于学生的理解,这就需要进入知识体系建构的第二个环节“甄别知识”。

二、甄别知识,通过找准大概念确定知识体系建构的关键

甄别知识,在这里是指对提炼出的零散、碎片知识,依其内涵和外延进行分类、概括、辨别。甄别知识,找准大概念,这是进行知识体系建构的关键一环。面对繁杂的知识,如果找不准一个大概念来统摄这些知识,势必会造成在课堂上教师厘不清、讲不透,学生听不懂、不会用。

要找准大概念,首先要准确理解每一个知识,在逐一分析、归类、辨别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对它们进行总体概括,思考它们都与哪个大概念有关联;其次要把概括好的知识,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分类方式置于大概念的统摄下;最后要做到不遗漏所有知识,即通过大概念把提炼出的所有知识统领起来,按照一定逻辑关系联系起来。如上文中提炼出的17个问题,涉及党的地位、党的领导方式、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建设、党的执政方式多个角度,每个角度又可以衍生出更细更小的知识。反复比较、仔细甄别后不难发现,唯有用“中国共产党”这一大概念,才能将这些知识统摄起来。对这些知识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如把党的领导方式分解为“党的政治领导的内涵、体现、要求分别是什么?党的思想领导的内涵、体现、要求分别是什么?党的组织领导的内涵、体现、要求分别是什么?”,把党的执政方式分解为“科学执政的内涵是什么?民主执政的内涵、要求分别是什么?依法执政的内涵、要求分别是什么?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三者的关系如何?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有什么重要意义?”,等等。这样在大概念的统摄下,层层分解,由宏观到微观、由大到小,实现了知识的串联与深化,彰显了大概念的统领功能,找准了体系建构的着力点。

三、整合知识,通过厘清知识的内在关联为知识体系搭好框架

整合知识,在这里就是要对知识、大概念等“原材料”进行“精准加工”,使原本杂乱无章的知识在大概念的统摄下,按一定的逻辑有机形成稳定的框架,进而形成体系。当前一些教辅书和网络教学资源中的知识体系,仅是借助一定形式,如思维导图、框架、表格等,对知识进行简单堆砌和罗列,从形式上看有模有样,但没有体现知识的内在关联,属于伪体系、假体系。知识体系建构的方法多样,但不管怎样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应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尽可能覆盖所有知识点。

2.知识体系中大概念的统摄作用明显,所有知识都是从大概念延伸出来的,都是围绕大概念进行阐述的。

3.每个知识在体系中定位明确,都是体系之“网”中的一个结,知识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

4.知识体系要直观、简洁、易记、易懂,有提纲挈领的功能,方便对知识进行提炼、整合、理解、检索与运用,一般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方式呈现,这与教材文本的编写逻辑高度契合。

本课在完成第一环节“提炼知识”、第二环节“甄别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上述17个问题所涉及的知识,可以构建出大概念统摄下的知识体系(见图1)。

由图1可见,在“中国共产党”这一大概念统领下,17个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经整合后不再碎片化,知识的内在关联得到充分体现,知识间环环相扣、逻辑严密,有机形成了一个结构严谨的知识体系。在图1中,围绕“中国共产党”这一大概念,首先,宏观上衍生出两个大问题:一是“为什么”→党的地位及作用,二是“怎么办”→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且“坚持党的领导”要求“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其次,微观上从相关知识细化衍生出更小的知识,这更小的知识又处于相应大概念的统领下,如“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内涵、要求、关系及重要意义”都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这几个概念的统领下;最后,无论是宏观角度,还是微观角度,知识整合都紧紧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展开,这使得知识体系框架趋于结构化、合理化。

四、運用知识,通过解答典型习题掌握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建构完成后,还需通过习题训练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运用知识解题的过程,又需要借助知识体系去检索、调动知识,这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体系。因此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借助知识体系去检索、调动知识。如下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提高新时代党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健全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责任制,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结合材料和政治学知识,说明如何发挥中国共产党在乡村振兴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如何解题?首先要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思考以下问题:“中国共产党”这一大概念统摄下的知识体系是怎样的?该知识体系包含哪些知识?这些知识间有何关联?分析、思考问题后可知,“中国共产党”大概念统摄下的知识体系,包括三个角度:“是什么”——党的指导思想、宗旨、执政理念等;“为什么”——党的地位、作用、先进性等;“怎么办”——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党的建设等。带着这样的思考去审视分析材料,就会形成以下认知(见表2)。

可见,知识运用和知识体系建构是相辅相成的,知识运用离不开知识体系的引领,而知识运用有助于掌握知识体系。

五、拓展知识,通过解构和重塑为知识体系拓宽范围

知识体系并非一成不变,会随着知识积累、认知提升、情境变化而变。对已有知识体系进行解构与重塑,是突破原有体系、构建新知识体系的重要途径。如图1 中,仅是从“为什么”“怎么办”两个角度建构知识体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一课没涉及“是什么”方面的知识。对此,教师可拓展范围,追问学生:“是什么”的知识有哪些?在教材中的哪一课?综观《政治与法治》全书会发现,“是什么”方面的知识在该书的第二课和第六课,第二课有党的性质、宗旨、执政理念、指导思想、思想路线等知识,第六课有政党制度等知识。把该书的第二课和第六课的知识整合进来,就能重塑一个全新的知识体系(见图2)。显然,图2打破了图1的知识框架,在内容上增添了图1所不具备的新的知识和角度,使图1的知识范围得以拓宽,使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相关知识的理解更透彻、更全面、更系统。

所建构的知识体系是否合理科学,直接体现了教师的备课深度和专业素养。合理科学的知识体系是教师精心备课的反映,它有助于教师在授课中厘得清、讲得透、导得准,也有助于学生涵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阶思维,对当前的教与学来说不可或缺。

(责任编辑    袁    妮)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第十三期教学研究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大概念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9JK13-L219)的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