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跨”屏传播,怎么来真的?——以5G沉浸式多地跨屏访谈为例

时间:2024-04-24

□ 齐慧杰 高熹 何强

2021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新华社推出5G沉浸式多地跨屏访谈,运用5G、AI、MR等技术,将代表委员及所在工作和调研场景在演播室做等比例还原,通过CAVE演播室技术在有限的真实空间中打造出无限宽广丰富的沉浸式环境,实现了两个真实空间的虚拟交错,主持人在固定点位行走其间,就好像是跨过了任意门,来到了代表委员工作的地方。先进的视听呈现系统带来单一平面视频无法展示的强大沉浸感,使观众能够同时获得多方位的视听信息,以全实景、真跨屏的方式,沉浸式地听代表委员讲述他们的履职故事。

系列访谈第一期3月1日在新华社客户端正式上线,单期全网综合传播量超过3亿。“太神奇了”“电影里的画面真的实现了”,网友们纷纷在视频下方留言,其中最常见的一句话是,“这样的场景究竟是怎么实现的?”

从千里之外的前方拍摄现场到北京演播室,从去年的5G异地同屏访谈到今年的5G沉浸式多地跨屏访谈,从LED屏里的嘉宾到屏外的主持人,从主流价值传播者到屏幕另一端的广大用户,要跨越的距离到底有多远,又该如何实现跨越,未来我们又有哪些需要跨越?

一、创意真“跨”屏——让访谈从二维到三维

在传统传媒行业当中,视听内容是由视听语言构成的二维平面,受众只能被束缚在平面当中。而在传统的视频访谈中,也是主持人和嘉宾在演播室正襟危坐。

2020年全国两会,主创团队推出了5G异地同屏访谈,采集异地嘉宾的全息影像,通过5G技术传输到北京演播室,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实现主持人与嘉宾的异地同屏连线,受到业界和受众的肯定。那时我们就在思考,访谈还能有哪些新创意,创造更加震撼的效果。

新华社新立方演播室从2019年开始设计和建设,在进行内容生产调研过程中,我们就发现CAVE演播室技术很适合运用在访谈上,不仅可以一瞬间把千里之外的嘉宾请到节目中,更带来了他们所处的环境,实现主持人带受众瞬间穿越的沉浸式效果。

技术发展实现了沉浸式视频呈现,为沉浸式体验的内容和交互形式提供了全场域与多维度的支持,让参与者体会到一种别致、愉悦、欣喜的存在感、临场感。5G沉浸式多地跨屏访谈的创意应运而生,但跨越才刚刚开始。

在新立方演播室建设和试运行的同时,我们的访谈策划和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让访谈从二维跨越到三维的探索也在同步推进。

平面拍摄不存在角度问题,摄像机架好,只要不出框,怎么挪动都是在同一画面上。但是三维立体,受技术条件限制,很多场景只有在特定角度才是端正的,稍微偏移一点,拍出来就是歪的斜的,就是所谓的“穿帮”。

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无论是节目策划还是制作过程中,都要求我们转变思维,在三维环境中思考和创作。

观看相关视频案例及集体头脑风暴是实现思维转变的重要路径。创作团队经常开看片会,拉片讨论,分析案例中的沉浸式效果营造方式和技巧,探讨如何在访谈中应用。访谈视频开场处打开“时空之门”开始穿越,转动地球到达目的地等沉浸式场景都是在大量阅片基础上“头脑风暴”的结果。

□ 图1 全国人大代表陈海仪接受新华社5G 沉浸式多地跨屏访谈。

□ 图2 新华社新立方智能化演播室录制现场。

□ 图3 全国人大代表张伯礼(中)接受新华社5G沉浸式多地跨屏访谈。

全流程全环节测试也是“必修课”。2020年年底,新立方智能化演播室试运行后,我们以5G沉浸式多地跨屏访谈为“样本”进行反复测试和排练,在实战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优化节目方案和策划。

从演播室如何穿越到访谈场景是视频中一个关键环节,也是一直摆在主创团队面前的难题。我们设计和制作了3种不同的转换特效素材,在彩排中不断试验和修改,最终确定了从空中降落的方式。

二、传播真“跨”屏——内容与技术有机融合

内容创新要与技术创新、渠道创新融合发展,这是把握新媒体融合报道的精髓和要义。

今年,新华社5G沉浸式多地跨屏访谈系列报道邀请了全国人大代表张伯礼院士、“法官妈妈”陈海仪和全国政协委员马传喜进行访谈,展现了代表委员们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在选题策划、创意设计和渠道运营等环节精心策划,反复设计打磨,体现时度效要求,为全国两会营造了良好氛围。

首先,嘉宾和话题选择既体现新闻性,又发挥出了技术优势。张伯礼院士作为著名的医学专家,带来了抗击新冠肺炎的最新信息,当他发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继续加强疫情防控,我们会迎来一个美好的春天”的鼓励时,网友们纷纷表示“坚定了抗疫的决心”“更有信心了”,访谈标题《我们会迎来一个美好的春天》也引发受众的强烈共鸣。“法官妈妈”陈海仪则带观众关注青少年犯罪问题,农业学者马传喜向公众普及“农业之芯”——种业发展对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这些热点话题都满足了受众的信息需求,吸引了他们的目光。

这三位嘉宾分别位于天津、广州、合肥,地理位置上有南有北,体现了5G传输的高速率、低延时优势。中医药实验室、少年家事法庭和农业大学这些代表委员的工作和调研场所也具有空间感和可视性,发挥了CAVE演播室技术和MR技术的沉浸式魔力。

此外,节目环节设计兼顾内容与形式。

打招呼、介绍礼物、讲解中药材、介绍种子,主创团队在节目中设计了很多互动环节。这些设计生动发挥了5G沉浸式多地跨屏系列访谈“虚拟交错”的特点,仿佛打开时空“任意门”的技术优势。

而这些设计创新并非形式大于内容,而是与内容有机融合。当陈海仪法官念起她帮助过的罪错未成年人给她写的信时,受众被其中的真诚情感打动,也感受到代表尽职履责服务人民的精神,认识到帮助罪错未成年人的重要意义。当张伯礼院士跨越屏幕给主持人和视频观众介绍中草药的具体功效,特别是对新冠肺炎的治疗效果时,也使大家看到了中医药在全球抗疫中的巨大贡献,自豪感油然而生。

三、梦想真“跨”屏——发挥团队的力量

策划,梳理制作流程,最终创造出这样一个新的访谈形态。

其次,团结协作,克服人手短缺。

人手不足也是创作过程中的一大难题。为此,创作团队的每个成员都抱着“哪里需要就顶上”的精神,每个人都身兼数职,互相补台、彼此支撑。

掌控全局的导演,在摄像不够的时候也要临时顶上,同时兼顾画面和其他内容,在摄影眼光和导演思维中瞬间切换。而视频中光鲜的主持人,需要自己置装、化妆、策划并编写文案,开拍之前还在负责协调工作,听导演一喊“各就各位”,立马转换角色上场准备主持。节目编导在执行脚本同时,还要兼顾前后方信号调试和花絮视频拍摄,需要时还要搬椅子、递话筒,担任剧务。尽管身兼数职很累,但是作品推出后得到网友的好评时,主创们也有满满的自豪感。

5G沉浸式多地跨屏访谈的实践证明,将前沿技术引入新闻生产,可以有效拓展新闻应用场景,提高新闻产品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率,实现技术、内容和创意的融合“进化”,使得新闻样态不断突破,真正做到“跨”屏传播。未来还有无限可能,有很多新的目标和挑战等待着我们跨越。

有人将电影、电视这样的视频创作誉为“造梦”。创造有梦幻感的访谈场景,打造有传播力“跨”屏破圈的新媒体产品也是我们作为创作者的梦想。

但这个过程必然要跨越很多艰难险阻,5G沉浸式多地跨屏访谈是一个全新的产品,技术有了,演播室也是全球领先的,但实际应用产品谁也没有做过。

视频创作是一种团队协作。一个节目,从策划、设计,到具体实施的导演、主持、摄录制、后期、包装等环节,都应当有着相互补台、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等多重意念。靠着这种团结的意念和团队协作的力量,我们将想象中的场景变为现实。

首先,齐心协力开拓访谈新形态。

除了技术样片,没有任何可参考借鉴的案例,主创团队只能手牵手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类似新闻类节目先例,就利用业余时间一起搜集应用相关技术的国内外影视大片,甚至演唱会视频和广告片,把案例放到微信群中或下班后开会讨论。为了将新技术与新闻有机结合,在两会前一个月的彩排阶段,摄制组几乎天天全员加班,以实战代练习,一遍遍摸索,根据实际效果和出现的问题,修改节目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