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引入地方史资源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时间:2024-05-08

张敬强 王德栋

[摘   要]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最终价值追求,是历史学科人文性的主要体现。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地方史资源丰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地方史资源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地方史资源的途径包括将其融入教学设计、融入试题创制和融入校本课程三种。在引入地方史资源时应遵循准确性原则、契合性原则和适度性原则。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地方史资源;家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04-0065-03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它们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最终价值追求,也是历史学科人文性的主要体现,承载着培养学生正确历史价值观的重任。

一、引入地方史资源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必要性

家国情怀由来已久,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名言是古人家国情怀的集中体现,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则是当下国人家国情怀最好的诠释。

家国情怀作为一种情感精神追求,包括“家”与“国”两个方面,其中“国”居于“上位”,具有整体性;“家”是“不同的表现”,侧重“个性追求”。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就要恰当地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是从直接表达爱家庭、爱学校、爱故乡的情感,逐渐过渡到认识更加深刻的社会关系,从理性上认识祖国的概念。在现实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就要求教师合理处理小的“地方史”与大的“国史”之间的关系。然而,在目前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基本上是“国史”一统天下,对与学生联系更加密切、更能激起学生情感共鸣的“地方史”关注很少,未能充分发挥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中应有的作用。因此,中学历史教学中引入地方史教学尤为必要。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首先,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化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识,为开展历史核心素养教育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其次,可以协调好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加快“三级课程”的实施,从而深化高中课程改革。

再次,可以更好地体现情景教学理论,引导学生基于地方史感悟历史变迁,从而活化历史,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笔者所在的徐州市丰县具有悠久的历史,古谚云:“先有徐州后有轩,惟有丰县不纪年。”丰县境内有丰富的历史遗迹(遗存)、众多的历史名人和多样的历史传说,这些地方史资源有好多可以作为辅助资源融入中学历史教学。

二、引入地方史资源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路径

(一)恰当整合,将地方史融入教学设计

课堂上,教师是历史的叙述者、学生思想情感的引领者;学生则是历史的学习者、思想情感的领悟者。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的表现应该是师生互动、共鸣,但在当下的历史课堂教学中,这种情景很难真正呈现。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在课堂中仍受到很多教师推崇,“一支粉笔,一张嘴,上课从头讲到尾”仍然是当下中学历史教学的真实体现。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多种,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没能契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所选择的材料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无法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使师生之间缺乏沟通的桥梁。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设计时应主动选择学生熟悉的地方史资源,并将其进行恰当的整合,以为课堂教学时师生之间的互动沟通搭起橋梁,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例如,笔者在讲授必修1专题三第三课中的五四运动时,引入了这样一段地方史料:五四运动的消息传来,丰县学界反响强烈,他们奔走相告,以各种形式声援、支持北京学生,掀起反帝爱国的浪潮。1919年6月初,丰县城内及城郊各学校师生一千余名罢课游行,师生振臂高呼“打倒卖国贼”“收回山东权利”“抵制日货”“取消二十一条”等口号。这段材料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了五四运动的盛况及其影响。

再如,在讲授必修2专题一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时,为了更加形象生动地阐明“小农经济”这一难点,笔者补充引用了白居易《朱陈村》中的一段: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田中老与幼,相见何欣欣。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该诗一呈现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通过逐句分析诗文,很快就总结出了小农经济的四大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这些地方史资源的引入,使得教学设计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进而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欲望。学生在掌握文本知识的同时,深化了对家乡历史的认识,增强了热爱家乡、为乡自豪的情感,使得家国情怀素养的形成顺畅自然。

(二)精心选择,将地方史融入试题命制

试题是测量学生学业水平的“标尺”。高质量的试题是保障教育测量与评价科学性、有效性的前提,对教育发展和人才选拔的意义重大。好的试题还能给一线师生以启发,对教学的改进和学生的成长影响深远。可以说,教育招生考试和一线教学都在呼唤好的试题。从近年来江苏高考试题来看,几乎每年都有一至两道以江苏地方史为背景材料的试题出现,试卷地方特色浓郁、给学生以亲切感是近年来江苏高考试题的特征之一。2020年来,笔者在参与徐州市高一、高二年级期末统考及高三模拟试题的命制时,不时地将丰县地方史资源融入试题,使试题在发挥学业评价功能的同时,担负起情感育人的责任。

例如在考查宗法制时,以丰县城西南高家祠堂内的文注为背景材料命制了一道选择题:

南宋朱熹《家礼》载:“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为四龛,以奉先世神主。”(四龛所奉为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四代)该理念的形成源于(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在考查“君权神授”这一思想主张时,依据《史记·高祖本纪》中的记载命制了一道选择题:

《史记·高祖本纪》中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该记载意在宣扬(      )

A.君权神授                     B.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三纲五常

在考查宋明理学时,借助丰县的历史遗迹——程子书院(位于县城东南)命制了一道选择题:

2000年,在丰县梁寨镇出土的徐州地区唯一的文状元李蟠撰写、刻于康熙五十四年的石碑载:“吾祖籍程子院,宋明道先生(程颢)讲学处也。……”当时“明道先生”讲学可能阐述的思想是(      )

A.人伦者,天理也

B.存天理,灭人欲

C.知行合一

D.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此类试题还有十几道,限于篇幅,在此不一一列举。这些试题,整体难度不高,考试时此类题目的呈现,可以很好地调节学生的心情,舒缓学生的考场紧张感和答题緊迫感。通过这些试题,尤其是对地方史资源的阅读,学生加深了自己对家乡历史的了解,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

(三)广泛宣传,将地方史融入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结构”部分明确指出,历史选修课程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包括在必修与选择性必修国家课程基础上设置的拓展、提高、整合性课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供的“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两个模块可作为选修课程的参考,学校可选用、改变或新编。学校也可以自主开发其他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校本化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是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课程;另一类是学校为了达到教育目的或者解决本校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立足学校或地区特点、条件及文化,由学校教职工独立或与校外个人、团体合作开发开展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最大特点是立足校本实际、体现地方文化。而地方文化是地方历史发展的积淀,是地方历史的体现,既影响着个人的成长,又影响着个人的情感。开发利用地方史资源,使之融入中学历史校本课程,可以丰富历史教材,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爱家乡、爱家乡文化、爱祖国的情感,从而在教学中落实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例如笔者曾在我校的高一年级开发、开设了“近代丰县民生的变迁”这一校本课程,该课程一共包括如下七个部分(见表1):

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较为全面地了解了近代丰县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既加深了对家乡历史的了解,又加强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掌握。如一位学生在作业中写道:“通过学习,我了解了近代的家乡,了解了近代家乡的文化及其变迁,深刻认识到这一切的发展变化都源于伟大的祖国,源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我也更能体会到‘厉害了,我的国!这句话的含义。”

三、引入地方史资源培养学生家国情怀需要遵循的原则

(一)准确性原则

地方史资料一般来讲内容非常丰富,既包括显性资料,如地方志、相关史料记载、族谱、碑刻、遗迹(遗址)、文物等;还包括隐形资料,如传说、民歌、童谣、谚语、通俗俚语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遵循准确性原则,在引入地方史资源之前要仔细地对其进行甄别、筛选,以保证所引用资源的正确性、真实性。

(二)契合性原则

这里的契合性是指所选取的地方史资源与教学内容的关联度。将地方史资源引入课堂教学是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更好地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所选取的地方史资源一定要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极高的关联度,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无关联或者关联度不高的地方史资源,即使再精彩也不能引入课堂教学。

(三)适度性原则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为主线,展现历史演进的基本过程以及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文明成果,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够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上述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学习系统的、处于“上位”的“国史”,而处于“下位”的地方史资源只能作为教学的有益补充,因此引入地方史资源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时要遵循适度性原则,切不可“喧宾夺主”“哗众取宠”。

家国情怀素养是中学历史核心素养教育的最终归宿和终极目标,是中学历史教学落实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引入地方史资源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符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学生从地方史的视角认识并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学历史课程改革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引入地方史资源开展历史教学时需要遵循多个原则,教师只有在实际教学中好好把握这几个原则,才能使地方史资源真正发挥其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苏霍姆林斯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3]  帅朝辉.核心素养之“家国情怀”的落地与追问[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10):25-28.

[4]  苗颖.一道好题的三个表征[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3):23-28.

(责任编辑    袁   妮)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