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张容 姚智
[摘 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对很多历史问题产生疑问,如何化解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文章试通过援引学术新成果来回应学生的质疑。
[关键词]学术新成果;质疑;印刷术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04-0073-03
一、从一道高考题说起
2018年全国历史Ⅰ卷第26题:
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人教版教材明确告诉学生,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其本质特征是“机户口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题干中的信息,说明北宋时期四川地区的制盐行业就已出现了雇佣关系。北宋时期雇佣关系的出现,是否可以说早在宋朝就已经出現了资本主义萌芽?还是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不只是雇佣关系的出现?
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学生都知道袁世凯最终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但具有强大军事实力,又有列强和立宪派支持的袁世凯需要“窃”吗?还有晚清以来看似进步的废止缠足运动一定会被每个女性接受吗?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一旦学生产生疑问,我们将如何将其化解?本文试以四大发明之印刷术发明权之争为突破口,找到释疑的方法。
二、于无疑处生疑
“四大发明中源说”早已是众人皆知的历史结论,但有学生质疑:“既然四大发明起源于中国,证据确凿,那为何韩国人老在网络上说印刷术起源于韩国呢?”网上的声音虽然鱼龙混杂,但有些声音也并非空穴来风。如:
1966年10月,在韩国庆州佛国寺释迦塔内发现古印本《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一卷,韩国学者黄善必、金梦述抢先在报端发表文章,称此经是新罗印本、世界现存最早的印刷品,提出了“印刷术起源韩国说”。1994年,韩国清州大学的金圣洙副教授,撰文呼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国际学术大会,要求据此经之刊印承认韩国是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国。
因教材关于印刷术起源的问题毫无着墨,学生根本无法判断印刷术究竟起源于中国,还是韩国,或是其他国家。如何给学生一个合理的解答?这就需要援引学术新成果,回应学生质疑。
三、引学术成果释疑
通过翻阅相关资料,笔者发现,关于印刷术起源的问题,除了“印刷术起源韩国说”外,日本学者曾认为印刷术起源于印度,但这种说法完全经不起推敲,已被中国学者推翻。那么,如何回应韩国学者所坚持的“印刷术起源韩国说”呢?
1.学术援引与注意事项
历史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性人文社会学科,对历史的探究只有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才能对历史形成正确、客观的认识。教师在回应学生的质疑时,必须给学生提供有意义的史料,以帮助他们拓展思维和答疑解惑。史料应选择那些经过长期研究的重要问题的新成果以及具有史学界权威性的研究新成果,且内容长短适当、语言逻辑通俗易懂,契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这样既可以避免引起学生的思维混乱,又有助于提升学生全面、深入和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史学素养。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源流、外传及世界影响》是21世纪以来第一部对四大发明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入研究的学术成果。该成果的作者潘吉星先生是中国著名的科学技术史专家,国际科学史研究院(巴黎)的通讯院士,是造纸和印刷技术史研究领域公认的权威。该著作以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论证了四大发明起源于中国,探讨了为什么四大发明完成于中国而非其他国家或地区,驳斥了四大发明起源于他国的错误观点。所以,本文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源流、外传及世界影响》为主要参考资料,结合其他学者的学术成果,对印刷术发明权之争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解答。
2.释疑过程与方法指导
学术成果节选如下:
材料一 1966年10月13日,韩国庆州(新罗王朝故都)在佛国寺释迦塔发现了一卷印刷本《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该经文中8处出现了武则天称帝时使用的“武周制字”。三天后,韩国学者黄善必和金梦述断定这是新罗景德王朝时期(742~764)出版的世界最早印刷品。1968年,汉城高丽大学李弘植教授对此经卷做了系统论证,他断定此经为706~751年新罗刻印的现存世界最早的印刷品。近30年来,韩国10多位学者不断鼓吹这一观点。
注:武周制字是则天武后于689~698年间创制并颁行的18个特殊的汉字。
——摘编自骆伟《我国印刷术发明权面临严峻挑战》
材料二 此密宗典籍由唐代沙门法藏及吐火罗国僧人弥陀山(667~720)奉则天武后之命于长安元年(701)译于洛阳佛授记寺翻经院,长安二年刊于洛阳。因行法舍利时,需将此经供养于塔内,故作小型卷轴装。当时新罗国僧人明晓于圣历三年(701)入唐求法,专习密宗,宿于佛授记寺,因得此印本,长安三年(703)携归新罗。同年,则天武后遣使至庆州为孝昭王吊丧,再携此本祭奠。因而佛国寺释迦塔供养之本,当为从中国传入的武周刊本。
——摘编自潘吉星《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源流、外传及世界影响》
材料三 1966年秋,关于庆州佛国寺发现早期印刷品《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的消息,通过韩《中央日报》社[1966-10-18(3)]传到日本。此木刻工较好,从使用则天武后新字这一点来看,日本也藏有同类刊本,即据称在吐鲁番发现的《妙法莲华经·分别功德品第十七》,现藏书道博物馆,没有确实证据能断言庆州发现本是世界最早印刷品。
注:《妙法莲华经·分别功德品第十七》于1906年在新疆吐鲁番出土(唐西州高昌故地),刊行时间当在武周前期(689~696),刊行点为洛阳,是现存最早的卷子本印刷品;比武周刻品更早的唐初刻本,近来也在考古发掘中出土,如1974年,西安西郊柴油机械厂内唐墓出土7世纪初梵文陀罗尼咒单页印刷品。
——摘编自长泽规矩也《图解和汉印刷史》
材料四 韩国并不拥有8世纪初以前关于印刷的文献和实物证据,退一步说,即令《无垢经》刊于韩国,印刷术起源地仍是中国,这才是问题的实质所在。只要韩国学者举不出证明该国8世纪初前有印刷活动的证据,印刷术起源韩国说就无法成立。
——摘编自潘吉星《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源流、外传及世界影响》
根据材料,设问:
(1)韩国学者认为印刷术起源于韩国的理由成立吗?
(2)你有哪些证据证明印刷术发明权属于中国?
(1)引导学生分析材料,韩国学者认定印刷术起源于韩国的证据是庆州发现一卷8世纪初的佛经印刷品。从史料价值和史料互证角度来说,实物史料确实很有說服力,但韩国缺乏8世纪初以前关于印刷品的文献和实物证据,无法与庆州印刷品相印证,孤证不立。从史实角度来说,韩国学者断定该经刊印于706~751年间,与史实不符,因705年武则天退位后,唐朝已废除武周制字。唐朝和与唐朝政治关系密切的新罗不可能在705年后还使用武周制字。这恰好说明此经不可能刊印在706年及以后的新罗,很有可能由中国传入。
(2)引导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印刷术发明权起源于中国的信息,并根据其特征及价值进行分类整理,如下:
史实证明:①该经文中出现 “武周制字”。
文献记载及学者研究:②中国学者根据文献记载研究认为韩国发现的印刷品是从中国传入的武周时期的刊本。③其他学者研究结果支持。
实物资料:④中国考古发掘出比《大陀罗尼经》更早的印刷品。⑤韩国缺乏8世纪初以前关于印刷品的文献和实物证据。
根据历史学者王国维先生的“二重证据法”、相关史实及学者的研究结果,可以确定中国拥有印刷术的发明权。
援引学术新成果,回应学生质疑,既厘清了印刷术发明权之争的问题,捍卫了我国的印刷术发明权,又培养了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激发了学生对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四、课后总结与反思
历史教材中的内容往往具有相对的保守性和滞后性,对很多有争议的历史问题要么避而不谈,要么浅尝辄止。因此,援引学术新成果进入历史课堂,以弥补教材不足,成为历史教育的应有之义。
历史课堂吸收学术新成果,一方面,有利于丰富历史课程资源,增强课程的时代性和历史教学的学术性,推动课堂教学转型,促进课堂教学的重心向“学生的学”转变,激发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另一方面,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而言,学术课堂的构建有利于提升历史教师的教学和教研能力,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在高考试题学术化倾向明显和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将学术成果引入课堂,对于提高学生的高考解题能力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术成果引用得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反之,易造成学生思维混乱,使学生产生“历史虚无”的认识。因此,我们在引用学术成果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以解决问题为核心。学术成果的引入必须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解决为目标,切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混乱。其次,保证所引入的学术成果的时效性和权威性。应该选择那些具有权威性的史学研究新成果,避免引用具有争议性的学术成果。再次,把握好学术成果引入的“度”。引入的历史学术新成果必须与国家主流思想和核心价值观相吻合;必须契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所引入的学术成果若是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不仅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毫无助益,也易陷入“为引入而引入”的怪圈。最后,高中历史教育与大学历史教育有着本质的不同,我们要防止将高中历史课变成史学研究课、将基础教育变成学术园地的错误倾向。
[ 参 考 文 献 ]
[1] 李致忠.中国是印刷术的发源地:《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刊印考[J].中国印刷,1997(2):4-10.
[2] 潘吉星.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源流、外传及世界影响[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
[3] 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 高晓澜.中学历史教学怎样吸收学术新成果[D].苏州:苏州大学,2017.
[5] 郝诗仙. 研究四大发明及其外传的通史性专著:《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源流、外传及世界影响》述评[J].中国图书评论,2003(4):37-38.
[6] 林梅.关于构建高中历史学术性课堂的反思[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22):29-31.
[7] 张峰.史学研究成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
[8] 尤育号.历史教学吸收史学研究新成果的尝试[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3(7):44-45.
(责任编辑 袁 妮)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