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学案式教学在九年级思想品德复习课中的运用

时间:2024-05-08

杨洋

[摘 要]思想品德学科在九年级第一个学期的期末复习阶段,面临着“备考时间短、复习资料少”的状况。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应积极开动脑筋,想尽办法从课堂效率入手,打造“低负高效”的复习课堂,开发学科全套学案。

[关键词]学案式教学;九年级;思想品德;有效复习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5-0058-02

学案式教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方法,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课前自学、课堂提高、课后固学等环节的调控,有助于以学定教,开展分层教学,降低学生学习难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学案式教学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思想品德学科在九年级第一个学期的期末复习阶段,面临着“备考时间短、复习资料少”的状况。由于目前各地使用的教材版本不同,中考要求不同,导致思想品德学科的教辅资料极为短缺,鲜有的几份资料,往往与使用的教材不匹配。在这一背景下,笔者积极开动脑筋,从课堂效率入手,打造“低负高效”的复习课堂,开发学科全套学案。

一、学案编制思路

九年级第一个学期的下半学期,新课教学即将结束,为有效迎接期末考试,学案编制工作提上日程。学案编制应遵循“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加强复习有效性指导,提升学生学业成绩”的原则,具体设计为以下几个板块。

1. 通过重点知识回顾,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学案的第一板块,设计为每课重点知识填空。这一板块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课堂上再留几分钟读背,确保学生对重点考点熟练掌握。

学案的第二板块为本课重点知识梳理,由教师根据考试说明、考点难易程度进行梳理,学生只需阅读,开卷考试中作为标准答案,进行有机取舍即可。

前两个板块,重点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查阅资料能力的培养。在学案设计中体现和保障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

2. 通过教材前后贯通,增强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复习课不是简单的知识点罗列和再现,在学案导学中要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有“法”可依。

学案的第三个板块,设计为“前后知识点贯通”,有效地对教材知识进行整合。

如在编制苏人版九年级全一册第一课《成长在社会》的学案时,除了对第一课的重点考点进行填空、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外,笔者编写的第三个板块,就跨越了课时限制,尝试将全书中相关联的考点连成线,线动成面,形成知识网络,从而提高了复习效率。

第一课的重要考点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教材分剖,发现第四课的“学会与人合作”与此考点密切相关;第十二课的“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起决定作用的理想”根源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于是通过复习第一课的一个考点,顺便带动了本书其余若干个相邻、相似的概念,真正做到了复习中“贯穿一根主线,不断延伸思考”,充分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有效构建了知识网络。

3. 通过真题再现,切实提高学生的成绩

学案导学,将教学的重心前移,工作做在课前,主要精力集中在课上。“教是为了不教。”学案导学的基本思路是:提出问题——指导方法——学习探究——展示反馈——训练巩固。如此引导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如果说前三个板块尚停留在方法指导上,第四个板块就进入了反馈、训练阶段。

设计“中考真题再现”,将近三年中考题中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题目进行集中展示,让学生明确本课在中考中的地位以及题目的命题思路、命题特点等;设计“课堂训练”,将历年期中、期末、模拟考试中的相关题目当堂训练,起到让学生快速巩固知识点的效果;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保留一份探究的欲望,将课堂适当延展,切实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二、开展学案式教学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学案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案将学习的重点前移,规定了预习的内容、方法及要求,课上采用了问题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求疑解惑的欲望,学生的兴趣及积极性也得到了很大调动,课堂真正达到了“减负增效”的目的。但是在现实中开展学案式教学仍有一些问题,笔者对此积极进行了调整。

1. 教学时间仓促,应有选择性地讲解重难点

根据前文所述,一个完整的复习学案,至少設计了6~7个板块,贯穿课前预习、课堂讲解、当堂训练、课后巩固等环节。现实教学中,分配给思想品德课的课时有限,课后时间往往被语数英等学科挤占,课堂中讲解、延伸、拓展往往又挤占了习题训练时间,使得教学时间略显仓促。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学情,将学生分为A、B两层。A层学生基础较为薄弱,重点使用学案中的“知识填空、课堂讲解”等,以夯实基础,课后再布置5到10分钟的拓展提高练习。这样的好处是将大量的时间精力用在课堂,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B层学生基础较好,能力较强,学案中的基础知识部分就作为选做题,课堂中重点针对历年中考、模拟考真题进行讲解,提升学生的解题技巧和审题能力,帮助他们尽可能多地挖掘材料中的隐含信息,在基础知识不减弱的情况下,提高整体成绩。

通过分层教学,分层使用教学案,完美解决了时间仓促、内容繁多等问题。

2. 题库庞大,应精挑细选、取舍得当

学案编制过程中,笔者原本要选取近五年江苏各地级市中考真题,搜罗后发现,题库信息量十分大。十三个地级市,对中考思想品德的考查方式不同,有的是开卷,有的是闭卷;计分方式不同,有的算入总分,有的只是会考;考查题型不同,有的是开放式答题,有的是固定格式……

海量题库固然有其好处,但带来的麻烦也不小。于是笔者迅速调整,只针对近五年苏州中考原题进行选择。一是因为苏州中考题型稳定,利于复习中提高针对性;二是近五年的苏州中考原题较有代表性。这样一来,大大缩小了题库范围,同时提高了应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 初编体系不够科学,应再编形成整体框架

初编版的学案导学,过分注重形式和内容,忽略了对单元、课、课时三级目录标题的关注,导致学生在遇到限定单元、课时等的主观题时,往往难以迅速查阅,从而浪费了时间。

再编版的学案导学,在每课的最后,加设“本课框架体系”,要求学生对单元目录、课时标题、每课子目录等进行填写和背诵,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教材的熟悉程度,考试中查阅起来也非常方便。

三、学案式教学的收获

美国的布鲁巴克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可见让学生学会自觉学习是十分重要的。运用学案式教学,就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运用学案式教学的最大收获就是学生和教师双方都提高了积极性。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真正地参与到了学习中来。以前,总是感觉课堂有些沉闷,教师在讲,真正听的学生没几个,课堂往往是教师和几个优秀学生的表演场。学案式教学中,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中来,课堂真正成了每一个学生的课堂,教师只是引导者。特别是部分学困生,从旁观者成了学习的参与者。当这部分学生也参与到学习中来,课堂气氛就更活跃了。

当然,教学的过程需要评价。笔者在学案式教学运用过程中,不管是学生的课堂学情评价,还是统一调研的学业水平评价,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进一步证明了学案式教学的有效性。

(责任编辑 袁 妮)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