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孙本美
[摘 要]青少年的法律素养决定着未来社会的法律素养。因此,培养青少年的法治精神,让每一个青少年都能遵纪守法成了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点。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巧妙地利用一切教学资源培养青少年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促使每一个青少年都能够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崇尚者、遵守者以及捍卫者。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青少年;法治精神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22-0053-02
全民守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得违背宪法。改革开放40多年来,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校园暴力”“色情侵犯”“侵占他人财产”等青少年失范行为层出不穷,很多甚至已经触及了法律的底线。而这些事件的产生与青少年自身法治精神的缺失以及法治意识的淡薄不无关系。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养青少年的法治精神迫在眉睫。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明确指出,要加深青少年对生活中常见违法行为的认知,强化他们的法律意识,巩固他们的守法观念。对于尚未真正接触社会的初中生而言,我们口述的违法案例不仅枯燥、乏味,而且不能够引起他们对违法行为的重视程度。如果我们能巧妙地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引入相应的“违法犯罪”现场或者行为片段,为学生创设多媒体情境,必然能够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例如,我们在讲解《预防犯罪》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置这样一个“违法”情境:在一家琳琅满目的商店里,一个身穿校服的青少年在进行偷窃。不一会儿,店员在视频监控中看到了他的这个行为并报了警。画面一转,他已经身穿囚服站在了法庭上。此时,我们的教室就是一个小小的法庭,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一个学生扮演法官(义正词言)、一个学生扮演律师(讲述青少年违法的具体原因)、一个学生扮演那个偷盗的青少年(忏悔自己的违法行为)。在角色扮演后,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在学生深刻感受到违法行为危害大的基础上,我们再阐述“预防犯罪”的相关知识,就能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在打造“违法犯罪”现场或者引入相应行为片段的过程中,一定要以教材为出发点,并引入一些贴近青少年日常生活的违法行为案例,这些违法行为不能过于残忍或者血腥,以免给青少年带来心理阴影,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在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我们要鼓励学生在情境表演前积极地搜集与该情境相关的法律知识,进而将学生搜集知识的过程转化为法治精神生成的基础。
二、完善教学设计,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
教学设计,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教学设计过于注重教学内容的讲解,欠缺对学生法治意识以及法律精神的培养。实则,学生法治意识的欠缺导致了学生不良思想以及行为的生成,而这些不良思想以及行为如果不能够得到有效的制止,将会不断恶化,促使青少年走向犯罪的深渊。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除了要体现教学内容外,更要以法律常识、法治理念、法律制度为核心,帮助学生在学习教材知识的同时初步了解个人成长以及步入社会所需要的基本法律知识,进一步强化自身的法治意识。例如,我们在进行《尊重自由平等》的教学设计时,除了要引导学生了解自由和平等的含义、如何践行自由与平等外,还要突出自由与法治间的关系(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法治给自由提供了保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两层含义。教学”同等情况同等对待”这一知识点,可以举“男女同工同酬”这一案例。教学“不同情况区别对待”这一知识点,可以举“老人、孕妇、儿童、残疾人等在乘坐公交车时应该得到优先乘坐的权利”这一案例。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就要考虑到将抽象的法律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化、具体化,以免枯燥的法律条文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惑。
不仅如此,我们在对一些讨论环节进行设计时,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并结合时事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如“教师布置过多的作业是否有悖教育法”“法定的青少年犯罪年龄是否需要降低”等等。
三、利用网络资源,正面传播法治精神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青少年接触网络的频率越来越高,他们已然成为互联网的主体。微信,作为当前流行的互联网社交平台,深受青少年的喜爱。因此,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微信公众号,引导学生订阅“中国普法”“青少年普法”等相关公众号,进而将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有机结合,使青少年的法治培养常态化。除此之外,为了促使法治教学更具针对性,我们还可以建立一个班级微信群,定期与学生分享违法或守法的相关案例,一同讨论普法素材。如在一次集体活动中,笔者给学生拍了一张集体照,就有学生跟笔者开玩笑:“老师,你是不是侵犯了我的肖像權啊?”类似于学生的这种维权说法,就可以将其作为普法素材分享至班级的微信群,并鼓励学生针对“老师拍摄班集体的合照是否属于侵犯肖像权”这一话题展开论述。在学生发表了自己看法的基础上,我们再在群里推送关于“侵犯肖像权的行为以及不属于侵犯肖像权情形”的相关网页链接。将学生的一个玩笑作为教学出发点,并借助网络资源正面传播法治精神,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上大量的视频、图片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形式,不断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的吸引力、感染力。
网络资源有时会给初中生带来一定的困惑,尤其是那些虚构的电视剧,往往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困惑,此时,我们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及时纠正那些错误的法律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
四、举行法治演讲,深化学生对法治精神的认识
“法治演讲”是社会上常用的法治精神宣传手段,如果我们能够将道德与法治课堂与法治演讲有机整合,便能够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深化学生对法治精神的认识。首先,学生进行法治演讲的前提便是对演讲主题的深刻认知以及对相关法律的充分准备;其次,法治演讲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正面宣传法治知识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义感。例如,教师在讲解《理解权利和义务》这个单元的内容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法治演讲,演讲主题可以为“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初中生的合法权利”“履行好义务,做一个合格的初中生”“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等等。通过法治演讲,可以深化学生对“权利与义务”的理解: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没有权利,也就没有了义务存在的必要性。通过法治演讲,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观以及义务观,帮助学生成年后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权利,并更加自觉地履行自己的义务。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培养青少年的法治精神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本文论述了青少年法治精神培养的四点举措,希望这些举措能够给广大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一点启发,真正将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责任编辑 袁 妮)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