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
我来自美丽的大草原,今年快60岁了。跑新闻几十年,我有许多故事。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比赛的故事。
在北京正北700公里,浑善达克沙地西北边缘,有一个苍凉偏僻的草原村落,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红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1983年草畜双承包时,牧民们虽然分到了羊和草场,但那草场没什么草,就是半沙漠化的盐碱地,年人均收入才40元,当时的嘎查支部书记,一个20多岁小伙子,他能有什么办法调动牧民积极性呢?
比赛,比比看谁致富快!就像草原赛马,总能激发出牧民们心中的斗志。
可是没想到,牧民们倒是被调动起来了,大麻烦也来了!本来就半沙漠化的这片草原上,羊群的数量翻了十倍,脆弱的草场承载不了严重沙化,曾经最好的牧场,连只老鼠都藏不住了。
这场比赛,彻底输了!
怎么办?支书挨家挨户去劝,见人就说他的“踢腿论”:“一头牛四条腿,五只羊20个蹄子,牛吃饱了卧下,羊吃饱了四处刨蹄子啃草。一头牛和五只羊吃的草料差不多,收益差不多,养起来还省事,但哪个对草场的破坏大呢?咱得减羊保草原啊!”牧民们嘴上接受,但心里是舍不得卖掉成群的羊,因为这是牧民唯一的财富,是命根子啊。
怎么办?比赛!支书说:“我用自家全部财产做抵押,如果谁家养牛减羊,收入少了,就算我输,你少多少我给补多少!”
同事眼中的他
雷蒙是内蒙古广播电视台仍然坚持在采访一线年龄最大的主持人。雷蒙的采访特点是接地气,关注民生;为观众排忧解难、助政府提高效能;以沟通消除误解、以理解消除隔阂。不仅得到了专家和领导的普遍认可,更深得广大群众的信任和喜爱。
雷蒙是对新闻理想和真理探究始终保持热情的人,面对问题时敢于啃硬骨头、善于化解、理性分析、生动引导,采访创作时充满哲学思想和浪漫主义情怀;始终保持新闻记者平和、朴素、冷静、睿智的职业特性,把自己的定位始终放在采访一线,百姓之中;他的性格内敛甚至孤僻,他的生活单调乏味,他的工作紧张忙碌,但是他的作品有深度有温度有情怀,收获了满满的荣誉:四届中国新闻奖的获得者(两次一等奖两次二等奖);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先进工作者;内蒙古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内蒙古十佳新闻工作者等。
——刘小飞(内蒙古广播电视台
《雷蒙时间》制片人)
草场只能靠减少放牧自然恢复。2005年我在支书家草场看到,经过好几年休养生息,春夏返青时,植被覆盖度15%,高度8厘米;四年后,我再去时,支书拿着尺子量出植被高度16厘米覆盖度35%时,大老爷们眼泪都下来了。
那一年,支书家的一头牛卖出了8只羊的价钱,嘎查的万羊大户也终于开始减羊增牛了。从此这片草原上,“咩”少了,“哞”多了,黄沙少了,绿草多了。
这场“减羊增牛保草原”的比赛,让牧民知道了牲畜不是命根子,草原才是命根子。
第三场比赛升级了,比生态,整个锡林郭勒大草原都加入了。
几百公里外的一位牧民大户来参观说:“我2万多亩草场,养了300多头牛、150多匹马、300多只羊,年收入60万,都比你多!”
支书说:“我家5626亩草场,只养50头牛,牛均100多亩,年收入40多万。你看我这草,你看我这牛,一年支出三两万,纯收入近40万!”
大户服了说:“哎呀,我每年买草料就得40多万,还雇了俩人呢。我一年纯收入,最好的年景才有10多万啊!”
其实支书早就把自家的草场划分为4大4小共8块,大的做季节轮牧,小的专供怀孕母牛和小牛犊,还专门给野生动物留出了草场,鹿、狍子、狐狸、天鹅、大雁都是常客。
30多年的三场比赛,牧民年人均收入突破两万,翻了500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一定会赢得更精彩。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