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史学阅读的“史料实证”素养培养

时间:2024-05-08

何健翔

[摘要]史学阅读是培养“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太平天国运动》一课的教学为例,把史学阅读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帮助学生掌握史学研究的方法和原则,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关键词]史学阅读;“史料实证”素养;太平天国运动;深度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07-0066-02

史料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史学阅读是学生研习史料的手段,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从目前的学情来看,不少学生知识面狭窄,仅局限于课内阅读,不会站在历史的高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缺乏应有的史学素养,因此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务之急。

一、史学阅读,提升素养

历史核心素养包括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史学阅读是提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要把史学阅读与教材知识深度融合,这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历史高考的能力要求。

当前高考命题采用“新情景、新材料”,体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新特点,阅读量大,学生要适应高考的新特点,离不开平时有效的阅读训练。在历史教学中,应通过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让学生掌握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如“孤证不立”“史论结合”等,帮助学生树立证据意识,做到“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论从史出”“史由证来”。正如张元教授在《也谈2007年高考历史科中的陈寅恪题》中所述:“读陈寅恪等史家的著作,可以知道今天历史学是什么,可以掌握历史知识的性质、结构和方法,稍加转换,就成为历史科的学科能力。”笔者在教学中引用了一些典型的高考题,通过适度补充与考题相关的史料,引导学生理解高考命题者的意图,以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

如2011年高考历史全国卷中的一道题目:

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A)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题,笔者补充了《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的一句材料:“不彻底否定孔子的权威,上帝信仰便无法立足。”

通过解读史料,学生就不难理解洪秀全只是为了维护上帝的权威才下令反对孔子,而并非要否定其学说。在古老的中国,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作为外来宗教的基督教根本无法取代儒家思想的地位,因此太平天国后期才会做出由反孔到尊孔的举动,其根本目的就是借助文化政策巩固其统治。

由上述案例可知,史学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方法点拨,拓展阅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可分为泛读、精读、选择性阅读等。史学阅读也可分为泛读、精读、选择性阅读。“史料实证”就是在广泛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对史料进行鉴别,通过比较分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来论证历史观点的过程。

史料可分为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史学阅读的途径应多样化,学生可通过阅读文献、观看纪录片、考察遗址、采访长辈等形式开展史学阅读。如在讲解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时,可动员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在家长的带领下参观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辛亥革命纪念馆、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加深他们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认识。历史素养的提高,需要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要深入了解历史的背景知识。学生应广泛涉猎非史学领域的知识,以拓展阅读的边界和视野。

目前在引导学生史学阅读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境,例如网络对传统的文本阅读冲击较大。在人工智能时代,很多资源都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出来,如果教师不转变观念,仅仅依靠文本史料进行教学,会局限学生的思维。在教学实践中,史料教学不要局限于文本,可借助各种网络资源,扩大阅读范围,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电子产品作为史学阅读的一种途径,不能过分依赖,要保证高质量的史学阅读,还是要多阅读传统的史书。

三、史料实证,融入课堂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何成刚教授将“史料实证”分为五个层次:水平一是认识史料,水平二是史料分类,水平三是证据意识,水平四是比较史料,水平五是运用史料。中学历史教师在通过史学阅读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时,要注意分层次设定教学目标,因材施教。

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依托史学阅读,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下面笔者就以《太平天国运动》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一些做法。

对于高一新生来说,历史教材就是他们能找到的最基本史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精读《太平天国运动》一课的课文,通过分层解读,知道课文中包含了哪些历史学的基本要素,达到了“史料实证”素养水平一的要求。

在进行史料分类时,笔者指出课文中的插图《太平天国发给农民的田凭》《资政新编书影》等属于图像材料和实物材料,“历史纵横”中所引用的地主诗作“东庄有佃化为虎,司租人至撄其乳”属于文献史料。通过笔者的点拨,学生基本掌握了史料的分类和鉴别方法,达到了“史料实证”素养水平二的要求。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运动。由于人教版教材对太平天国的描述过于简单,除了“历史纵横”和“学思之窗”有简单的细节描写外,其余都是干巴巴的結论,缺乏相应的史料支撑。历史教师在上课时应补充相应的细节材料,为学生呈现出一段段立体丰满、有血有肉的历史。

对高二、高三文科班的一轮复习,笔者的策略是开设校本选修课《读史明智》,以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以《太平天国运动》一课为例,笔者向文科班学生推荐了《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之《太平天国运动》。《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论述角度新颖,分别从广西局势、权力格局及吏治、经济政策及筹饷、文化政策与列强关系的演变等五方面,全方位地解读了这场波澜壮阔、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农民运动。历史教科书在介绍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时,仅仅从发生自然灾害、鸦片战争激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角度笼统地进行介绍,对广西本地的情况却完全没有提及。《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独辟蹊径从广西局势切入,指出太平天国运动首先在广西爆发的特殊原因有三个:一是“地瘠民贫”,二是广西统治力量不足,三是广西乡绅举办团练加剧了局面动荡。

作为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太平天国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宣扬男女平等,人人都是兄弟姐妹。然而在这样一个尽善尽美、人人平等的“人间天国”,1856年秋却发生了领导集团的内讧。太平天国真的如其宣扬的那样人人平等吗?领导集团内讧有什么内情?一个个谜团等待着学生去揭开。在课堂中为学生呈现史料,再现历史情景,让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像侦探一样去抽丝剥茧,寻找历史的真相,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重视对历史细节的描述,例如,從太平天国的权力格局及吏治入手,指出“洪秀全试图借虚拟的亲情来化解上下尊卑之间的隔膜”,书中还提到一些细节,如“洪、杨等在全体军民中推行禁欲主义……自己却大搞多妻制”。细细品读书中细节,犹如回到历史现场,学生对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讧的深层原因又有了新的认识。教学中运用历史细节,使历史事件立体化,不仅调动了学生兴趣,还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适当补充有关太平天国运动的史料,文科班学生的“证据意识”得到加强,学会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把史料与所学知识进行比较,运用历史“证据”论证观点,达到了“史料实证”素养水平三、四、五的基本要求。

史学阅读是培养“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把史学阅读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原则,培养历史学科思维。

(责任编辑 袁妮)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