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运用

时间:2024-05-08

傅树红

[摘要]在初中地理课堂中运用“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能够将学生从低效率的传统课堂中解放出来,让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教师应善于创设问题情境,灵活预设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开展合作学习和互动讨论,让学生懂得如何与老师和同学合作学习,最终促进学生高效自主学习。

[关键词]初中地理;自学;议论;引导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07-0090-02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是由江苏省南通市特级教师李庚南所创,是一种具有学科普适性的教学方法。其中,“自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自主地阅读教材、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一环节的关键在于保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议论”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交流讨论、思维碰撞、取长补短;“引导”是指教师通过点拨、答疑、解惑等方法,针对学生在“自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与答疑,从而将学生引向深度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效开展。“自学”“议论”和“引导”三个环节相辅相成,帮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课标强调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以七年级下册中的《极地地区》一课为例,探讨如何将“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引入初中地理课堂,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全面发展。

一、自学——以思促学,自主探究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应结合地理学科特点,通过创设有助于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进行自主探究,通过探索和学习积累基础知识,慢慢提升自学能力,慢慢增强自主意识,最终推动学生个人素养和学科素养的全面发展。为此,在“自学”环节中,教师应善于设计思考问题,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调动学生思维,使其积极探究学习。

例如,在《极地地区》一课的导入环节,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了我国南极科考的相关影视资料。在观看结束后,笔者让学生思考:影像资料中的南极给了你什么印象?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十分寒冷、冰天雪地……笔者说:“在我们的地球上,和南极相对的是北极,南极和北极都常年覆盖冰雪,天气异常寒冷,它们和以前学过的国家与地区有着很大的不同,自然环境也比较特殊。本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地球的两极——南极和北极。如果我们要跟随这些科学家一起进入两极进行考察,我们需要提前了解什么呢?”地理位置、天气状况、考察目的……学生各抒己见。笔者指出:我们只有首先准确和详细地了解其自然环境和具体位置,才能为进入两极考察奠定基础。接着请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在阅读的过程中标出概念、重点和难点,并积极思考问题:为什么说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具有独特性?这样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索,通过对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自然环境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了解两极地区的独特自然环境。“自学”环节改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被动状态,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二、议论——以思启议,合作探究

在“议论”环节中,教师通过灵活的预设,以问题或任务形式,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议论与互动过程中激活思维、提升能力和构建知识。这样既能促使班级中每个学生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地理教学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又能增强学生的互动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学生初步了解两极地区的独特自然环境后,笔者提供给学生以下两个探索课题:(1)独特的自然环境。学生通过对该课题的学习,应能够运用地图指出两极地区的位置与范围;能够利用图文资料分析两极地区独特自然环境与气候特征形成的原因;能够从图中找出我国的科考站,并在确定它们的位置后,结合气候特点确定两极地区考察的最佳时问。最后形成一份PPT进行课堂展示。(2)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设置该课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借助网络及其他信息渠道了解两极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并写出一份有关两极地区生态环境现状的调查报告或一篇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演讲稿。布置课题任务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课题。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互动讨论,制订课题研究计划与方案,明确课题讨论内容,然后对组内每个学生进行明确分工,针对每个模块,进行上网调查、问卷调查等,开展课题研究,最后通过整理资料、讨论交流,得到一致观点和结论,并撰写课题报告或演讲稿。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对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特征的深层次了解,引发了学生对两极考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以问题或任务为载体,创设合作机会,鼓励学生进行合作讨论与探究,促使学生通过个体的自主学习和团队的合作讨论最终完成课题研究的任务。

三、引导——以思激思,灵活引导

在“引导”环节中,主要是针对学生在“自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学的重难点进行适当点拨、答疑解惑,启迪学生思维,促使学生从浅层学习逐渐走向深度学习。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有效的引导,一方面展示前面阶段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促使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为深刻与透彻,从而提升地理课堂实效。

通过“自学”和“议论”环节,笔者发现学生对于确定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方向这一个问题普遍感到困难。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一知识难点,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第一,可以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来确定。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地球仪,模拟地球的自转,在转动过程中,让学生仔细观察:从上往下看,北极地区为逆时针;从下往上看,南极地区为顺时针。这样简单直观的地理实验,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也便于学生记忆。第二,可以根据地形特征来确定。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经了解到在北极点的附近是海洋,而南极点的附近则是陆地。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北极点和南极点的相对位置,发现南极点附近的陆地形状好像一只骆驼,而骆驼的背上驮着大西洋,骆驼的脚下踩着太平洋,骆驼的尾巴则对着印度洋。这样简单形象的比喻,很好地突破了难点,让学生根据骆驼来形象地记忆两极地区的海陆分布。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轻松掌握了两极地区方向的判断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运用,打破了传统固有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堂的灵活预设,有层次地、逐步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构建和合作探究,促使其内化所学知识,构建地理知识体系,最终使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得到有效提升,让初中地理课堂学习变得更加轻松、快乐而高效。

[参考文献]

[1]张妮妮.分层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实践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6.

[2]赫兴无.课题研究教学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6):15-17.

[3]杨阳,黄宇,李雪莹.同伴互助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14):23-25.

(责任编辑 周侯辰)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