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中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4-05-08

吕小芒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仍存在把阅读教学变成纯知识教学的现象。文章对中学生语文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指出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开放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潜在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多角度地分析和思考,注重课外阅读。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造性阅读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 2020)01-0017-02

新课标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阅读”中特别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由此可见培养与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已成为教学中的关键任务。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积累、人生阅历和独特的阅读感受,对文本中的语言、形象(意象)、情感思想等做出创造性的解读已成为语文教师不断思考与研究的问题。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一、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开放的对话氛围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过程。这种过程往往是师生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学生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完成对文本的创造性解读的。宽松、和谐、民主、开放的对话氛围有利于学生完成创造性阅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笔者认为这种氛围应从两个方面营造:一是教师的教学态度要和蔼可亲,语言要轻松幽默,使学生在上课时没有紧张感和压迫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二是在教学中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乐于听取学生的不同观点与意见,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一般来说,教师在讲授某一问题时,总会持有自己的观点,在听到学生的不同观点与意见时,一些教师总想用自己的观点来纠正或束缚学生的想法而不管学生的想法是否有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缺乏发表不同意见和观点的信心与勇气,这样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因此,教师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开放的对话氛围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二、激发学生潜在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联想和想象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它的培养和形成与否,决定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的高低。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联想与想象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激发学生潜在的联想与想象能力,让学生由此及彼、由一般到个别、由个别到一般地展开思维,由一个形象联想到另一个形象,从而完成对文本意义的再构建。在领略朱自清笔下的“春”之美后,笔者不失时机地把学生带到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的美中去。在赏析“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这个句子时,笔者及时提出问题:“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指的是什么?“更美的山的肌肤”又是指什么?笔者建议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联想来解决问题。这个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他们经过思考和想象,最终得出答案。

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挥联想和想象的过程,其实就是创造的过程。教师如果能坚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去联想、去想象,那么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一定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古语云:学贵有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创新的开始,更是创新的动力。每个学生都是充满生命活力的独特个体,因此,每个学生在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也是独特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就必须鼓励他们大胆地质疑问难、寻根究底。

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杨修之死》时,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问难。在笔者的鼓励下,一位平时很少提问题的学生出人意料地提出了一个问题:“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难道杨修之死仅仅是他的性格决定的吗?”这个问题马上激起其他学生的兴趣。经过激烈讨论与深入思考,刚才提出问题的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杨修之死的主要原因:一是他目中无人、恃才傲物,二是他目无军纪,三是他遇到曹操这种忌才又没肚量的人。”这位学生大胆地提出疑问,进而寻根究底,发表自己对文本的见解。如果长期这样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寻根究底,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四、鼓励多角度分析和思考

创造性阅读活动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富于多向性和开放性,在阅读过程中表现为思维的纵横辐射;而传统的阅读教学过分强调一致性和唯一性,排斥创新和多样性,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学生思維僵化,不敢多角度分析和思考问题,不敢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使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遭到严重的扼杀。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就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地分析和思考问题,大胆地发表不同的看法。如在分析《我的叔叔于勒》中于勒的人物形象时,笔者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分析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于勒值得我们同情吗?在笔者的鼓励下,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从文中的内容看出,于勒确实已经是一个穷光蛋,但他依然不想回来拖累他的哥哥,可见他很懂事,并不像他的大嫂说的是“流氓”或者“贼”,所以他值得我们同情。另一位学生则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于勒过去是个“花花公子”,吃掉自己应得的还占用别人的,现在成了穷光蛋也活该!过去不检点,才会落得如此下场,这种人根本不值得同情。第三位学生的观点更加出乎意料:我们读《我的叔叔于勒》时往往只看到菲利普夫妇“认钱不认亲”这一面,可于勒以前那样“混”,不躲才怪吧,所以我倒为菲利普夫妇抱不平,凭什么他们就要认于勒,离开了这么久,谁敢保证他还是不是原来的于勒。

在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时,教师不应用简单的逻辑分析去确定一种理解的角度,进而得出一个抽象的结论作为标准答案,而应鼓励学生充分运用发散思维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五、注重课外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孩子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组织与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又一重要途径。多年来,笔者坚持在自己所带的班级里推行“读书计划”,鼓励学生不管多忙,都要安排时间进行课外阅读。笔者的具体做法如下:

1.提倡学生多读

多读,是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基础。只有通过多读书,积累了一定的词汇和句子,有了一定的文学底蕴之后,才能谈创造性阅读。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自觉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让学生发现文章的魅力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好方法,例如笔者推荐学生看《文化苦旅》这本书前就给学生先介绍其中的一篇《道士塔》,学生特别喜欢听,还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它是出自哪一本书的,然后笔者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文化苦旅》,这样学生就达到了“乐之者”的境界。其次,要合理安排课外阅读的时间,确保课外阅读的实效性。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其次,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最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敢于对作者说“不”。

创造性阅读是一门复杂的、综合的艺术,它需要教师与学生长期的探索和思考、实践和完善。教师要时刻谨记,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智慧个体,要在每个学生身上播下创新的种子,让它发芽,开花,结出累累果实。

(责任编辑 农越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