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朱文婷
[摘要]文言文翻译一直以来都是高考必考的一项知识点,但学生在这一块的失分却比较严重。文章指出,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学生必须广泛地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辨识特殊句式的方法、识记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熟读背诵经典文章,以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关键词]高考;文言文翻译;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 2020) 01-0024-02
文言文是我们伟大的文化遗产,其中包含了无尽的知识和智慧,它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中起到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文言文翻译在整个语文高考中所占的分值较大,但当前的高中文言文翻译教学,普遍出现以下问题:所占课时长,学生的学习效率却很低,可谓投入多、收效少。这既不利于学生在文言文翻译中拿到高分,也不利于我国古代文化知识的传承。
究其原因,除了学生自身对文言文学习兴趣不高外,还涉及以下几点:1.不能准确识别并译出句中的文言知识点,常常漏译、错译某些关键词;2.无法辨识文中的特殊句式,翻译时没有章法;3.欠缺语感,不会结合前后文语境推敲、揣测词意。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具备扎实的文言文功底和丰富的古代文学文化常识。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坚守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学者都曾对翻译提出过要求,如严复先生要求要“信、达、雅”,鲁迅先生看中“信、和、顺”,刘重德先生提倡“信、达、切”。虽然以上三位的说法不尽相同,但其中都强调了“信”,足见“信”在翻译中的重要性。“信”就是“真实”,即真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填枝去叶,要落实好句子中的每一个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并准确把握句式的语气、特点。这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直译”。下文将重点就这一方面做具体的探讨。
当然,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肯定会遇到一些不能直译的句子,这时我们就不能拘泥于寻找句中某些字词的具体意思,而是要结合上下文进行翻译,也就是意译,即将现代汉语中无法直译的句子,在符合原文意思的前提下,灵活变通地翻译。如“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积善成德”(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圣心备焉”(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这两句直译起来较为顺畅明晓,但是若是逐字翻译“而神明自得”,“而且精神清明就自我得到了”,读起来比较拗口,因此可以进行意译,即“精神得到提升”,可见,只有在直译后句子意思不够明确的情况下才使用意译,否则必须直译,即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
二、厚积薄发,广聚文言实词虚词
文言文翻译题着重考查的是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体现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科素养。命题者所选定的要学生翻译的句子中,一般都会有对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如果学生能够明确这些词语的意思,也就能大致顺畅地翻译出整个句子的意思了。要想轻松翻译出这些词语的意思,学生就要平日里广泛地积累,既要准确识记来自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又要把平日里做的练习上的重要知识点记下来。唯有如此,在面对翻译时,学生才可以凭借自己的积累,让问题迎刃而解;即便遇到了特别棘手的字词,也可以借助习得的知识举一反三地揣测出这些字词的意义。
1.实词广积累,立足教材,培根固本。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高考对实词的考查范围比较广,涵盖了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及通假字等。
2019年江苏高考语文卷第7题(1)为:“见者益复啧啧日:‘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这里的“致”和《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中的“致”都是“到达”的意思。2019年高考全国卷I语文第13题(2)为:“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这里的“稍”和《史记·魏公子列传》“其后秦稍蚕食魏”中的“稍”都是“逐渐”之意。
以上是出现在2019年各套高考题中的题目,其考查的要点其实学生早已在教材学习中遇见过,由此可见日常积累的重要性。
2.虚词多理解,重视梳理,建构网络。《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要求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指出考试主要涉及虚词的词义和语法作用。文言虚词之所以难以把握,主要是因为文言虚词有一部分是从实词虚化而来的,某个词有时用作虚词,有时又用作实词。此外,同一虚词在不同语境中可以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
例如,①令行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2019年高考全国卷Ⅱ语文第13题)②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2019年高考全国卷I语文第13题)以上这两句考查了虚词“之”的四种用法:第一个“之”是动词,可译为“到、往”,这与学生学过的“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等句中的“之”的意思相同。第二个“之”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第三个“之”是结构助词“的”。第四个“之”是代词,代指前面所说的“诸侯的封地”。
可见,想要把握虚词,学生就必须在平时就对其用法和意义加以梳理、识记,在理解中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
三、慧眼如炬,敏感识别特殊句式
要想在翻译中拿高分,学生就需要掌握文言特殊句式。这是学习的一大难點,因为其涉及一定的语法知识。在教学中,我们需引导学生多读、多做、多记并认真探寻其中的规律。
1.对于倒装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去“调”,即调整语序,使其与现代汉语语法规则相符。倒装句主要涉及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对于省略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去“增”,即将句子中省略的成分增补进去。文言文为了语言的简洁,常常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含介词后面的宾语)、介词、数词后的量词等成分,但我们在翻译时,需要补充缺少的成分,以展现完整的句意。对于判断句,教师要告诉学生在翻译时须加上判断动词“是”。对于“被动句”,教师要明确翻译时须加上表示被动的“被”。
如2019年江苏高考语文卷第7题(1):“见者益复啧啧日:‘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在翻译时学生会发现,“汗血”是古代西域的駿马名,结合语境可判断,文中是采用比喻的修辞对“此儿”做一个判断,这是个判断句,因此翻译为“这个年轻人(好比)是汗血宝马”。2018年江苏高考语文卷第8题(1):“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学生会发现“峄亭延候于十字桥”的翻译和我们现代汉语的表述有出入,据此可推断它应该是将作为状语的“于十字桥”后置了,是个状语后置句,需将句式调整为“峄亭于十字桥延候”,即“吕峄亭在十字桥迎接”的意思。
2.固定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现象:一些不同词性的词组合在一起,固定成一种句法格式,表达新的语义,并且长期沿用,经久不变。因为它们有相对固定的意思,所以在翻译时不能擅自意译,这需要学生留心去识记。
例如,表示疑问的: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奈何……(怎么办、为什么)、何如(怎么、怎么样、怎么办)。表示反问的:何……哉(怎么能……呢)、何为……(为什么……呢)。表示感叹的:何其(多么,怎么那么……啊)、直……耳(只不过……罢了)。表示揣度的:无乃……乎(恐怕……吧,只怕……吧)、……庶几……欤(……或许……吧)。学生只有掌握这些固定句式的意思,才能在翻译时得心应手。
2019年高考全国卷Ⅲ语文第13题(1)为:“文日:‘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如果学生记住了《信陵窃符救赵》“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中的“此乃……也”是“这就是……啊”的意思,那么结合语境就可以将此句翻译为:“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
可见,广泛的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敏感地识记、识别特殊句式,将让文言文翻译得心应手。
四、积淀底蕴,牢记文学文化常识
在文言文学习中,学生的积累越丰厚,相应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就越强。除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外,学生还需积累一些古已有之的文学文化知识,从而打下坚实的文言基础并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
五、熟读背诵,培养文言语感
要想做好文言文翻译,除需掌握一定的方法、积累一定的知识外,还需培养一定的语感,这就离不开熟读背诵。周振甫先生曾在《怎样学习古文》中强调:“熟读背诵了多少篇古文,培养了对古文的语感,对于古文的用词造句,尤其是虚词的运用都熟悉了,也就会理解了。”所以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应有意识地熟读背诵一些经典篇章,以加强对古文的感性认识。通过熟读背诵,学生能够了解古文的篇章结构及各大家的风格,巩固对古代词汇和语法的记忆,从而深刻领略古文的魅力,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学生要想在文言文翻译中得到高分就要广泛积累文言词汇,夯实基础;了解古代汉语表达习惯;熟读背诵,培养语感;学会根据上下文对文意进行合理推断。总之,在这条前行的道路上,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
[参考文献]
[1]向东佳.浅议高中文言文翻译技巧[J].新课程研究,2019(15):93-94.
[2]侯吉昌.高中文言文翻译方法浅谈[J].学周刊,2016(20):235-236.
[3]周振甫.怎样学习古文[M].北京:中华书局,1992.
(责任编辑 农越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