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张俊达
[摘要]结课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好的一节课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探究兴趣,还能启发学生思考、训练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艺术化;结课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 2020)01-0079-02
著名文学家谢榛有一名言:“结句应如撞钟,清音有余。”意思是说,写一篇文章应特别注意文章的结尾,尽可能做到文笔清晰、总结精炼,给人留下余音绕梁之感。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优秀的结课既能帮学生提炼课堂精华,也能让学生感到意犹未尽,也就是说结课应该成为课堂的点睛之笔。从当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来看,很多教师在结课环节存在随意化现象,经常以“通过这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这样的形式来结课。这种结课方式学生的参与度很低,也无法起到课堂总结的作用,还可能让学生产生倦怠的情绪,从而对课堂教學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重视结课环节,采用多元化结课模式,给学生“清音有余思”之感。
一、巧妙拓展——预留探究空间
教师可以在结课环节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让学生在课后也想要去主动学习和探究。
1.纵向拓展式结果
纵向拓展式结课即在结课环节将课堂教学内容放到历史的大背景下,引导学生在课后深挖所学知识。学生会发现课堂所学只是知识的冰山一角,真正的历史是博大精深的,而学生在研究相关知识的同时可以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拓展视野,提升研究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西汉的历史》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这样拓展结课:“中国古代经历了大量的朝代更替,西汉是其中的一个朝代,它虽没有唐宋那么辉煌,但也有很多精彩的故事。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写了一本记录历史的书,名为《史记》,里面也有关于西汉的内容,大家在课后可以自主阅读,相信大家读完后一定会更了解西汉,也会更喜欢西汉。”通过这样的结课,学生探究西汉的兴趣就被很好地激发出来了。
2.横向拓展式结果
横向拓展式结课,即教师在结课环节横向拓展一些相近的知识,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日本的明治维新》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结课语:“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摆脱了被殖民被压迫的困境,但中国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两次变法仅仅相隔30年,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局?请同学们在课后自主搜集资料完成对这个问题的探究。”
在这个结课案例中,教师将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放在一起进行横向拓展,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设疑激趣——引发历史思考
设疑式结课即教师巧妙地通过设疑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从而使他们对历史知识的兴趣更浓。
1.借助谜语设疑
有些初中历史内容对于学生而言,并不好理解。此时如果教师通过谜语来结课,往往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抗日战争的胜利》这节课时,一位教师在结课时给学生出了一个灯谜:“抗战胜利的原因——打四个古代历史人物。”这样的结课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引导他们对文本展开了深层次的探究。
2.模仿评书设疑
在评书中,往往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来结尾,这充分调动了听众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对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展开丰富的联想。易中天是著名的说书人,他在《百家讲坛》上的演讲都称得上是经典,他的演讲方式是几乎每期结束前都会留下一个悬念,以充分激发听众的积极性。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采用这种结尾方式,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例如,在教学《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时,一位教师是这样结课的:“在美国,政府摆脱经济危机的方式是实施罗斯福新政。可是,其他国家没有实施新政,又是如何摆脱经济危机的呢?它们采用的方式是否理性?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这种结课方式既对授课内容进行了总结,又对下堂课将要学习的重点、难点进行了暗示,两堂课之间实现了比较巧妙的衔接,而且在课后设置悬念,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让他们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从而提升了思维的主动性。
3.借助悬念设疑
悬念式结课能够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在课后主动对下堂课的内容进行预习,从而迅速掌握新知识。当学生提问后,教师不必当堂回答,而是可以把它作为切入点,引入比较丰富的素材,在下堂课上以此为起点进行讲述,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又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进行思考。
例如,在教学《经济大危机》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这样进行结果:“在本堂课上,我们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有了简单的了解,并知晓了美国是如何应对经济危机、推行罗斯福新政的。那么,其他国家也遭受了经济危机,比如日本、德国等,它们的政府又是如何应对的呢?下堂课,我们将重点讲述这些内容。”
通过这种设置悬念的方法,将两节课的内容充分融合在一起,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主动探寻问题的答案,并主动对新课程内容进行预习。
三、引发共鸣——激发历史情感
1.引发对历史人物的共鸣
对于教师而言,初中历史课程的主要任务不光是使学生获得知识,还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培养,使他们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因此,在结课时,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准确、深入的点评,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教学重点、难点,又可以使他们采取辩证、科学的态度看待历史。
例如,在教学《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这节课时,一位教师在结课环节让学生自己来评价秦始皇的功与过。有学生说:“秦始皇的功绩比较突出,他结束了战国时期分裂的局面,并推行一系列强有力的制度,使国家获得了迅速发展。”部分学生则有不同看法:“虽然秦始皇为国家统一做出了卓越贡献,但他的统治较为残暴,赋税过高、刑罚残酷,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久而久之,百姓不堪忍受,纷纷起义。”还有学生认为:“评价秦始皇应该从两个角度来考虑,他虽然促进了国家的统一,但他建立的政权并不合理,需要客观地看待。”
这种结课方式能促使学生主动探寻历史,对历史人物有更加客观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
2.引发对历史事件的共鸣
对历史事件进行横向、纵向的深入对比,有助于学生认识到事件背后的本质,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在设计结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比较式结课法,以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节课的结课环节,一位教师引领学生寻找历史上相似的事件进行对比,比如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异同点,并分组进行讨论。这样,既使学生对知识点有了深入了解,也使他们了解到了战争的本质。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对领土的争夺,学生通过分析可以体会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而提升民族自豪感。
除了上述提到的几种结课方式,还有很多其他的艺术化结课方式,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内容、学生学情、教学环境适当地选择和开发,让结课成为历史课堂的点睛之笔,让学生因此而爱上历史学习。
(责任编辑 袁妮)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