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一二三四”悟“爱”心

时间:2024-05-08

赵东明

[摘要]短篇小说《父母的心》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执教时可求精求巧,独辟蹊径,抓住“一个故事”“双线结构”“三次反悔”“四次留白”逐层深入,循序渐进,逐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父母的心》;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20)04-0017-02

短篇小说《父母的心》入选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者是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小说字里行间既表现了浓浓的亲情,又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反复研读文本后,笔者决定抓住以下四点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本课学习中接受一次精神层面的爱的洗礼。

一、教学设计

1“.一个故事”

在学生通读完全文之后,笔者让学生用精练的语言以“讲故事”的形式概括小说情节,进而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这样学生便能对这种大爱情怀有深刻的体验。

2“.双线结构”

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浅易,学生一读便知,是写那对穷父母的心,其实还有一条暗线是写贵妇人的心。

通过分析线索,学生便能逐渐明白所谓的“父母之心”至少包含以下三层意思:对晚辈的爱心,对长辈的孝心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心。

3“.三次反悔”

小说的矛盾冲突主要集中在文中穷夫妇的“三次反悔”上。笔者引导学生围绕时间梳理情节发展线:第一天上午,贵夫人提出想收养孩子;傍晚穷夫妇送来大儿子;第二天清晨,首次反悔,送来二儿子;当天傍晚再次反悔,用女儿换;第三天上午,快到北海道了,又反悔,要回了女儿。学生厘清了情节结构,便能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

4“.四次留白”

小说中的“留白”艺术值得我们去探讨玩味,笔者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来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问题一:当贵夫人提出想领养穷夫妇的孩子后,穷夫妇俩会如何商量此事呢?

问题二:如果故事开端,穷父亲就拒绝了贵夫人,那么接下去的故事走向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问题三:如果穷夫妇真的送走了一个孩子,那么接下来这个家庭可能会发生什么?

问题四:如果课文结尾描写的是穷夫妇送出了第四个那个正在吃奶的孩子,小说情节又会如何发展呢?

“无中生有”是解读小说文本的一种好方法,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可以发现这对穷夫妇深深地爱着自己的每一个孩子。

经过以上分析,学生已经能大致掌握小说内容,为锦上添花,笔者设计了一个随堂小练笔任务,让学生拿起笔,以笔传情,共享爱心。小练笔的要求为:“这一家人今后的命运将会怎样呢?请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并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小作文。”

绝大多数学生有表达的冲动,通过写作,他们既可以把内心的情感宣泄出来,又可以进一步体会文中的情感。

二、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环环相扣,逐层深入,高效新颖。在几个主问题的推动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浓厚,而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的阅读主体意识和阅读品质得到了提升。

首先,本堂课指向清晰,要求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这堂课中的几个教学环节层层推进,使得学生的阅读个性得以彰显,学生的个人感悟得以自由表达与分享。

其次,本堂课的设计新颖,过程流畅,学生獨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得到了彰显和重视。

本堂课的设计思路是“整体概括—细读研讨—探究品味”。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情感体验,拉近了学生和教材的距离,使学生和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

学生通过自由品读、合作交流、研读分析感受到了“父母之心”的不同内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主动积极的。正因如此,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口吐莲花、妙语连珠,不时产生思维碰撞。

再次,设身处地,换位思考,这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显得多元丰富。

本堂课中,笔者引领学生自读、自品、自悟,使学生充分理解文章字里行间所包含的感情,并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更好地领悟文章的内涵。

师生互动及生生交流让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同时,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解读文本的能力。

最后,想象“留白”,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无中生有”,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去了解课文、交流讨论,让学生真正做到用心读书、用心思考,并能够抓住关键的词句去体会文章的感情。学生在充分了解文章内涵后,联系实际将自身的感情诉诸笔端,这样必然能够写出动人的文字。

通过学生上交的小作文,笔者发现他们对“父母之心”的理解十分到位、深刻,相信他们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人生态度以及价值观也在阅读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熏陶。

需要反思的是,笔者以前一直心有顾虑,不敢放手去教,总担心学生这样学不会,那样学不扎实,免不了多说几句。教师总喜欢越俎代庖,包办代替,越讲越多,这导致学生学得苦,学得累,但学习效果却不好。

这次教学尝试使笔者深刻地认识到,只要教学设计得精巧,循序渐进,就不怕“放”出去而“收”不回,风筝的线始终在教师的手中牵着,只要教师掌控好节奏,就一定能游刃有余。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的生机、创造力、发展潜力和主体能动性,能使他们在课堂教学中获得新的发现、新的感知和新的体验。

语文课堂应是发扬学生阅读个性的自由天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充实,这就是高效课堂,也是我们永恒的教学追求。

[参考文献]

刘永康.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农越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