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陈淑娟
[摘要]人文素养的高低是评价个体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而作为培养个人素养的重要阵地——道德与法治课堂,则任务艰巨。通过挖掘课程资源、营造人文氛围和深化人文体验等方法,能提高人文课堂的品位,帮助学生掌握人文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人文素养;人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20)04-0045-02
易经贲卦的象辞上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人文概念的最早出处。通俗地讲,天文是指男刚女柔、天道自然;人文则是指社会人伦、礼乐教化。人们要据此观察天道之运行规律,把握社会中的人伦秩序,从而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当今时代,从人文角度来看,我们不但要注重运用礼、乐和仪的理念对人进行培养,还要注重对人的潜在意识和内在修养进行提升。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全民素质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但对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课堂教学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责任重大,不但要担负起传授知识的责任,还要担当起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不但要关注学生的道德与情操建设以外,还要关注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
一、认真钻研课程,提炼人文资源
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丰富,涵盖了人文、社会、法治和国情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七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以中学生的学校生活为主,教材内容围绕学生的个人成长和自小学到初中的角色转变,侧重教育学生成为一名会生活的少年;八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则关注学生的社会成长,强调学生要有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体会到作为社会中的人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引导学生成为有道德、有思想和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九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则注重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全局意识、全球观念的国家公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包括了丰富的人文内容,关注学生的青春期成长,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还关注学生怎样参与社会和国家管理,具有明显的时代气息。中学阶段是人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师一定要紧扣教材内容、深挖教材精髓,让学生能领略到教材内容中深厚的人文思想,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道德观念和责任意识。
人文教育分为三个层次,即学科知识、文化和人类意识。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人文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从这三个方面着手,进行知识梳理。如公民意识、社会意识、国际意识、生态意识和法治意识等都是人类意识,道德与法治教师完全可以从这个方面入手,对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再如公民意识作为人文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的地位和身份的自我感知和自我认同,它包括公民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四个方面。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公民意识主要强调对权利和义务的正确理解以及处理好权利和义务之间的辩证关系。课堂活动的开展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程序意识和法治意识,提升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公民意识的形式多种多样,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进行人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公民的意识教育、行为习惯教育和实践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公民意识教育和公民责任教育落地生根。
知识和文化层面的人文教育同样可以从教材中挖掘资源。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绝不能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是要突出对学生思想的引领,着重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怀揣“立德树人”的课程初心。知识层面的人文教育可以让学生仔细研读教材,通过学生的阅读、讨论和交流在组内和组间完成,最好是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如果学生遇到困难,教师则要给予适时指导。文化层面的人文素养既包括诸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意识形态,当然也包括诸如科学技术和语言文字等方面的非意识形态。初中阶段,正值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一定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和认真梳理。例如在七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着重学生学习观、友谊观的形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要尊师重道、孝敬父母,懂得关爱他人,会学习、会思考、会与同学和朋友相处,懂得感恩,知道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这些人文资源的挖掘都需要道德与法治教师用心钻研,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二、努力营造人文氛围,打造人文课堂
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寻求多种方法和途径提升学生的人文品位和人文素养,陶怡他们的情操,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首先,道德与法治课的人文理念来源于《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它的人文氛围体现在教学目标、课堂活动和课程内容当中。以往的教学目标提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现在的教学目标则要体现核心素养,具体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则要体现道德目标、情感目标、法治目标、人文目标、生活目标和责任目标等。从本质上来看,即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人生观念、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其次,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尽其所能地开展与人文素养有关的教学活动,如讨论、朗诵、辩论等,促进学生人文观念的形成。塑造积极的人文氛围,绝不是一蹴而就,轻易就能取得成功的,它需要广大的道德与法治教师执着地追求和不断地努力,还有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和毅力。当然,塑造积极的人文氛围还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和需求,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做他们的良师益友,这样才便于我们开展教学活动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打造优质的人文课堂。
再次,道德与法治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感受人文信息、深挖人文思想、梳理人文知识,通过引导、点拨、启迪,让学生感受教材中浓烈的人文气息和人文思想。我们知道,能够被部编版教材编写组收录的教学素材、教学内容,都是经过层层筛选、精心斟酌的。如“网上交友新时空”“深深浅浅话友谊”“增强生命的韧性”和“活出生命的精彩”等话题,都是经过教材编写人员再三思考,而最终入编教材的。从这些话题中,我们能够充分地感受到教材内容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因此,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将这些具有较强人文性的专题内容传授给学生,使他们沐浴在浓烈的人文氛围之中。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中谈及怎样度过我们的中学时代时就引用了老子在《道德经》中的名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告知学生要珍视当下,把握机遇,从点滴开始。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勤于運用这些名言,引导学生理解其内涵,掌握其中蕴含的道理。长时间的人文熏陶定能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三、深化人文体验,掌握人文精髓
人文教育是对人们心灵的一种涤荡和洗礼,也是人们精神层面的启发和升华。个体对人文活动和人文实践的感知又会促进其对人文思想的理解。所以,加强个体对人文活动的参与,有利于人文思想在其心中得到内化。人文活动除了可以在课堂中进行以外,还可以在实践课中以互动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案例分析等形式进行。例如,在教学“深深浅浅话友谊”中关于友谊的特质时,我们就可以采用诗歌朗诵的方法,让学生朗诵《国风·卫风·木瓜》中的内容:“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让学生认识到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我们若接受了帮助,也应该帮助对方;若感受到了关爱,也应该关爱对方。一切知识的获取都来源于感官。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人文活动,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还能让他们的人文素养得到提升。
当然,在开展人文活动、深化学生人文体验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人文思想的宽度和深度。教师的人文素养形成绝不能局限于专业知识的范围,道德与法治教师要不断地阅读、学习、研究和积累,不仅要阅读理论著作,还要阅读各种科技前沿的文章,使阅读面宽广;不仅要阅读,还要大胆实践,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实践成为一种本能。
提高人文素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而深挖课程资源、打造人文课堂和加强人文体验则是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方法。在初中阶段实施人文教育,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品位,让学生理解、领悟人文思想正符合时代的要求以及国家、民族的需要。
[参考文献]
徐兆宏.人文素养视域下走“心”课堂的塑造: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18(3):36-38.
(责任编辑袁妮)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