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精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4-05-08

王玉辉

[摘 要]精讲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之一,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精讲,要把问题讲清,要把问题讲准,要把问题讲通,要把问题讲活。此外,教师还必须精练教学语言,科学设计板书,对教材和学生进行深入实际的了解和钻研。

[关键词]精讲 课堂教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20017

精讲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学实践中的正确运用,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而且也是提高中高考语文成绩的关键。那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精讲呢?

一、要把问题讲清

语文教学中,很多学生“读书始读未知有疑”,一讲就会,不求甚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加以科学引导,有针对性地把问题讲清楚。要想把问题讲清楚,就要追源溯流,穷根问底,不能局限于对问题表面的了解。

例如,讲解《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时,学生初读无不为文章朴素典雅的文辞、情景交融的意境、新颖巧妙的比喻所折服,但没有意识到只有认真观察事物才能恰当表现事物的问题。教师可以提这么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呢?为什么把月光比作流水?荷塘的水雾为什么是“青雾”而不是“白雾”呢?学生通过讨论,就会体会到作者能用如此传神的文辞和比喻来表现景物的特征,是缘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对事物独特的鉴赏能力。只要讲得清楚,学生就不会对课文中典雅的文辞和朦胧的境界有一个浮光掠影式的感受了。

二、要把问题讲准

准确是精讲的前提,自己对问题都不甚了解的教师,只能是凌乱地、泛泛地谈,很难把问题讲准。因此,讲课之前教师必须把要讲的问题钻深钻透,针对学生实际,抓住重点细加讲解。

例如,讲解《鸿门宴》一文,文中有“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一句,学生望文生义,可能把“小让”理解成“礼”。究竟这个“让”字是何意思呢?原来这个“让”字在句中不是“礼”,而是责备之意。大行和细谨、大礼和小让是相反相成的意思,“做大事不必注意细节,行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谦让”。只要抓住了教学中的难点,稍加引导,学生就能轻易把握句子的意思。

三、要把问题讲通

讲通就是把文章中的某些关键词句讲得语意连贯,一脉相承,而又不拘泥于一词一义,根据具体情况,慎重区别,剖析入微,使学生既能整体把握文意,又能细心推敲,心领神会。

例如,讲解《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从教学目标出发,主要是使学生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这就需要抓住“风的骤变过程”这个重点来写。文中描写风的句子不多,主要是描写柳树的句子:“看看路旁的柳枝,的确是微微地动了两下”,“……飘洒地摇摆,枝条都像长出一截儿来”,“柳枝随着风狂舞”,“柳枝横着飞”,等等。实际上作者明写柳树暗写风,从柳树的动态侧面反映出风由小到大的变化过程。只要教师戳破这层窗户纸,学生马上体会出这是一种明写树(A)暗写风(B),突出祥子的悲惨处境(C)的写作方法,景物描写是为突出中心服务的,这样,祥子在暴风雨中哆嗦得像树叶一样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只要教师把问题讲通了,学生就会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触发他们的创造力,产生丰富的联想。

四、要把问题讲活

把问题讲活,并非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慷慨激昂的演说,或在课堂上手舞足蹈地表演,而是通过挖掘课文的内在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学。它的关键所在,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掌握他们的情绪变化,恰如其分地激励他们的学习动机。

例如,教学《卖炭翁》一课,文中有“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一句,问学生:“宫使为何不将红绡和绫交给老翁,而把它系向牛头呢?”问题看似平淡,却很奇特,学生疑云顿起,急于探求。经过反复的思考和激烈的讨论,终于有了一致意见:半匹红绡一丈绫,根本抵偿不了千斤木炭的价值,更何况红绡绫很可能是陈年次品,系向牛头了事。教师这一问题的启发,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看到了明买暗抢这一事物的本质,深刻领会了封建唐王朝的凶恶和劳动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因此,教师只要善于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就会达到使问题活而不泛的目的。

此外,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精讲,教师必须精练教学语言,科学设计板书。试想一个教学语言拖沓拉杂、板书烦琐凌乱的教师,要做到精讲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教材和学生进行深入实际的了解和钻研。

总之,课堂教学中要想做好精讲这一点,必须要做到讲清楚而不繁杂,讲准确而不死板,讲通而不滑,讲活而不乱,过与不及都是与精讲背道而驰的。

(责任编辑 陈剑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