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莫燕玲
“让课堂融入生活,让教学回归生活”是当下教学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新课程强调的重要理念之一。让课程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也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方向。作为教育一线的教师,更应该身体力行地将课堂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促使思想政治课生活化。
一、向现实生活回归
现实生活可以为思想政治课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知识的应用对象、实践活动的场景、体验与反思的材料等等。如果离开了现实生活,教学就会失去吸引力,更会失去生命力。当下,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多数教师热衷于借用社会的阴暗面事例、负面新闻等进行教学,以达到教学目的。殊不知,长期利用负面事例和新闻进行教学容易在学生心中埋下仇恨社会的种子,这也就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因此,教学应建立在真实、全面的生活基础上,坚持正面原则。当然我们也可以适当对生活中的假恶丑现象进行批判,引导学生思考和认识生活的意义、目的,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最终实现教学目的。
二、向动态更新的生活回归
万事万物都在发展变化中,生活也不例外。一方面,生活始终是一个动态更新的过程,“努力使自己继续不断地生存,这是生活的本性,因为生活的延续只能通过经久的更新才能达到,所以生活便是一个自我更新过程”。另一方面,生活内容上升为课程内容并以文本形态的教材出现,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论证和加工过程,因此经常会出现教材中包含的生活信息滞后于生活的自我更新的现象。这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教授教材包含的生活内容之外,同样还需要关注动态更新的生活。比如在上经济生活第九课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时,教材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应起基础性作用。而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也就意味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由之前的“基础性”提升为“决定性”,从强调市场的基础性作用转为强调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强调向市场放权。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刻关心时事政治,利用不断更新的内容、素材充实课堂教学。只有跟上生活更新的步伐,教学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吸引力,也只有这样的教学才可以帮助学生在动态的变化中更加深刻地认识生活的目的、意义、内容、方式,从而保持其时代性。
三、向未来生活回归
教学生活化不仅要着眼现实的生活,让学生了解和适应现实的生活,还要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做准备。比如说在上经济生活第五课第二框“新时代的劳动者”时,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世界中就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启发他们对未来自己的就业问题进行思考,进而更好地为未来就业做准备。一方面,生活知识只有面对学生的未来才有意义,那些与学生的未来生活无法对接、不能建立意义联系的生活知识,只能是存留于学生头脑中的抽象符号。另一方面,高中思想政治教学面向未来的生活,就是要通过教学使现实生活中的困惑和问题暴露出来并得到剖析,使课程中确定无疑的结论不断受到质疑,使学生头脑中的定论不断遭遇冲击,由此使学生学会批判和反思,主动谋求新的答案,主动建构新的生活图景。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不仅提供了帮助学生理解、巩固学习内容的材料,还提供了实践所学内容的场所。
四、向学生的生活回归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更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通过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清楚他们热衷于什么,需要什么,纠结什么,并把这些信息转化为教学资源,从而提升课堂效率。比如在我们学校,学生是不允许在教学区内使用手机的,而实际情况是大多数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手机,而且呈高档化的趋势。针对这一情况,在上经济生活第三课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笔者适时组织学生开展“高中生该不该使用手机”的辩论赛。学生从自己的切身感受出发,围绕该不该有手机,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手机以及用什么样的手机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辩论。通过辩论赛,学生达成共识:手机作为一种便捷的通讯工具在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但是手机应该用之有益,用之有度。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树立正确消费观”这一知识的认识,同时还帮助学生解决了问题,教学收到很好的成效。
总之,高中思想政治课只有回归生活,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只有利用生活,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只有超越生活,才能更好地着眼未来可能的生活。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是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但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责任编辑袁妮)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