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肖德梅��
[摘 要]诗歌鉴赏是高考的必考题,也成了考生失分的重灾区,根本原因是考生“读不懂”。教师可从诗歌的结构章法、标题、关键词句、暗示信息以及课本积累等方面引导学生寻找突破口,从而快速读懂古诗文。
[关键词]结构章法 诗歌标题 关键词句 暗示信息 课本积累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80019
诗歌鉴赏成了各地高考的必考题,而且分值有增加趋势。从实际的答题情况来看,考生失分严重,其原因很多,有的信心不足,自乱方阵,不知所云;有的粗心大意,要点不全不准;有的审题不清,答非所问……其实,得分偏低的根本原因是“读不懂”,当然就谈不上分析,谈不上赏析,谈不上评析了,只能瞎蒙乱答。所以,寻找突破口读懂古诗词显得尤为重要。下面以2014年高考试题为例谈谈读懂古诗词的方法。
一、依据结构章法
一般来说,绝句的前两句、律诗的前四句、词的上片往往写景,对应的后两句、后四句、下片常常抒情。景与情的关系有时一致,构成正衬关系:乐景写乐情;有时相反,形成反衬关系:乐景衬哀情,明景衬暗情等。了解诗歌“情景结合”的特点也有助于快速把握作品。
古人写诗,如同现代人写文章,写什么(内容)、为什么写(主旨)、怎样写(结构章法)都是有所考虑的。诗歌讲究诗序的先后、诗意的分合,注重结构的起承转合(律诗是以“联”、绝句和词是以“句”、古体诗是以“偶句”为起承转合的常式单位)。起笔就是找个话头,或描写景物,或交代事情的起因、时间、地点等,来引出下文。承笔是承接开头与之自然衔接,或写景,或抒情。转笔是转折突起,陡生波澜,有起有伏,力免平铺直叙。转法有三:更进一层转、推开一层转、反转。转笔与前后要有内在联系,相互照应。合笔是前三点的诗意合成,概括感悟点,进而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它是诗的精华所在,往往有画龙点睛之妙。如果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时,从诗歌的起承转合入手,通过对缜密结构的梳理,就能实现对作品内容的全面理解,对作品意旨的深刻领悟。
(全国大纲卷)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诗题为“寻”,首联起笔一路“寻”来。颔联承接,边“寻”边看:“白云依静渚”是远望,“春草闭闲门”是近观,“寻”到隐士的居处。颈联陡转,隐者不在,看松寻源,别有一番情趣。尾联诗人看到“溪花”,浮起了“禅意”,从摇曳的野花静静的观照中领略到恬淡的清静,是体察宁静,涤荡心胸的内省喜悦,“与”将物象与情感联系起来,乘兴而来尽兴而返的惬意融化在“忘言”之中。全诗结构紧凑,层层深入。
章法的形式很多,这只是其中一种。平时积累相关常识,便于更好地解读作品,解答试题。
二、关注诗歌标题
古人很形象地把题目比成人的前额和眼睛,是文章内容和读者情感心理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也是提供给读者窥视文章内容的独特窗口。题目富含着诸多信息,有的表明了作品的体裁、题材、类别,有的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有的概括了作品的主要内容,有的明示了作品的感情倾向或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交代了写作目的或缘由,有的还暗示了写作手法,等等。总之标题是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例如广东卷《望江怨·送别》、四川卷《秋暮吟望》、天津卷《暮春·山间》、安徽卷《阮郎归·西湖春暮》、浙江卷《溪行逢雨与柳中庸》《三峡吟》等标题都传达了丰富的信息,抓住了标题就少走了理解的弯路。
当然,有些标题蕴含的信息不是那么丰富全面,而是留下了空白,这个空白点正好是考生揣度想象的空间,可以很快深入到诗词内容中去。如全国大纲卷《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为什么要“寻”,“寻”到了没有,“寻”的过程怎样?湖北卷《早发》何人为何要“早”发,到哪里去,怎样体现“早”?江苏卷两首《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访隐者不遇成二绝》标题包含的信息虽说不少,但还是有疑要问,“隐者”是谁,为何“不遇”,造访的过程如何,“不遇”后心情如何?带着对标题的疑问,渐入诗词佳境,进而读懂内容。
扣住标题理解诗词意思是阅读所有诗词都要注意的步骤。在解题的过程中,遇到关键词句理解性障碍,有时也要联系标题反复揣摩。
三、推敲关键词句
诗歌因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没有详细情节,跳跃性强,内容一下子难以把握。考场上,闪电式阅读,绝对读不懂,字字句句反复斟酌,时间不允许,怎么办?边读边想象,还原画面,可以降低理解的难度。最聪明的做法是善抓关键词句,抓能直接表露情感的诸如“悲”“愁”“孤”“喜”“闲”“病”之类的情感词;抓能传情达意、具有固定文化内涵的诸如“杨柳”“长亭”“孤帆”“驿路”“浮云”“鸿雁”“杜鹃”“羌笛”等意象词;抓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含蓄蕴藉、深刻隽永、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抓能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的形容词、叠音词;抓可以增强色泽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表现心情的色彩词;抓诗人借以表达自己理想志向、思想感情的典故词。
(四川卷)13.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8分)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①,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①“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鸿鹄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2)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诗中“斜阳”“落叶”“孤鸿”“残菊”“短烛”“低横北斗”等低沉意象缀词成章,惆怅失意之情溢于言外。抓住这些意象词有助于解答第(2)题。
(新课标卷Ⅰ)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请简要阐述。(6分)
分析“残”“沉吟”“迟”三个关键词能够充分体现此时诗人的情绪:心事重重、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关键句有开头就能破题、点题、奠定基调、统摄全诗的起首句,有能鲜明地表达出情感、主旨和态度或卒章显志的结束句(尾联),有借以表达观点与态度的典故句,此外有助于我们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隐含诗歌重要信息的语句也不可忽视。
四、挖掘暗示信息
2014年高考近10首诗词都提供了相关注释:
多数注释介绍地名、解释生疏或疑难词语,帮助考生扫除不必要的阅读障碍。如(重庆卷)[注]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有的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感情或写作风格;有的补充背景,暗示作品的思想或主旨。如(新课标卷II)[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凡是有“被贬”“流放”之类的信息,主旨或情感往往鲜明,大多都与诗人仕途失意或报国无门不满现实,或壮志难酬孤独愤懑有关,当然也有鄙视官场,视功名利禄为粪土的逍遥自在。
有的解释相关诗句,提醒本诗的用典所表达的情感态度。如(四川卷)[注]①“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鸿鹄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小序不容忽视,它往往交代了创作的年代、缘由、经过、背景,有的奠定了情感基调,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至关重要,有的还可能是解题的关键。
题干信息丰富,有的指明了思考的角度与方向,有的限制了答题的区间与要求,有的解释了诗歌的内容,有的暗示了诗歌的结构……如能挖掘题干的这些“暗示”,既便于解读作品,更利于解答题目。
(北京卷)1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③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1]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2]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2]禁:消瘦。
③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审读题干,参照注释和典故本身,知人论世,可以推断出本诗表达了作者对韦曲春色的喜爱之情,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了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
五、重视课本积累
(重庆卷)商调·黄莺儿
赠燕
[清]张渐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珠帘半城,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2)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分)
散曲中“乌衣半掺”化用了“乌衣巷口夕阳斜”诗句,实际上在说六朝古都南京的事。学习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时,应该知道有关南京的历史情况。“最难消王谢堂前憾”化用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说的是过去高门士族的集聚地、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曾经的居住地乌衣巷里如今居住着普通百姓人家了。“乌衣巷”的衰落、“王谢”家族的没落显然易见,作者以此抒发痛惜衰败之感。
很显然,考生如果对课本知识掌握牢靠,考试时又能够由彼及此,适当迁移,解题会非常顺利。如果积累不够,即使对解题并没有太大影响,但在读懂诗词内容上无疑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有时可能因一些常识性的东西理解起来有障碍。所以,在复习时一定要回归课本,加强积累,考试时要注意“借已知推未知”,这样对解题、对读懂诗词内容是非常有帮助的。
综上所述,就诗歌鉴赏而言,读懂诗文有方法可依,解答试题有规律可循,复习应考有路子可走。但三言两语不可以醍醐灌顶,三天两日不可以一蹴而就,只有平时常思考,勤总结,考时才能做到刀过竹解,马到成功。考点有限,考查内容无穷,研究考题和大纲,探寻命题规律和方向,用有限驭无限,以不变应万变,才能确保师生在高考复习、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
(责任编辑 陈剑平)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