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例谈突破高中地理学习思维障碍的地理演示实验

时间:2024-05-08

丁连刚

[摘 要]在高中地理学习中,由于有些内容综合性、原理性较强,理解力、思维力要求较高,学习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等原因,学生常常出现非智力、形象及抽象思维障碍。地理课堂演示实验直观性强、便于操作。恰当选取地理演示实验能够突破高中地理学习思维障碍,提高地理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

[关键词]高中 地理课堂 思维障碍 演示实验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120

所谓思维障碍,是指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时,由于思维起点的迷茫、思维形象的模糊、思维方向的偏离、思维逻辑的混乱、思维展开受到干扰等造成了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反应的中断或得不到思维成果的现象。在高中地理课堂学习中,由于有些内容综合性、原理性较强,理解力、思维力要求较高,学习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等原因,学生常常出现学习思维障碍,从而导致课堂听讲不专注、知识难以理解、对地理失去兴趣等问题。高中地理课堂学习过程中常见的思维障碍包括:非智力方面的思维障碍、形象思维方面的障碍及抽象思维方面的障碍。这些思维障碍是学生学习的阻碍,也是课堂教学顺利、高效推进的阻力。

地理实验具有直观性、体验性和探究性的特点,开展地理实验有助于改变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地理实验可分为教师演示实验及学生操作实验,其中演示性实验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形式,其直观性强、便于操作,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地理演示实验也是突破地理课堂学习思维障碍的重要方法之一。现举其中几例。

例一:分水岭演示实验突破非智力方面的思维障碍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与智力水平的高低有关,而且与非智力因素有密切关系。非智力因素是除智力以外的全部心理因素的总称,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习惯、性格等心理成分。非智力方面思维障碍是指由于非智力因素缺失、变化而导致的思维混乱、偏离或中断等。受初中阶段“地理是副科”的思想及高一第一学期自然地理难度大等因素的影响,高中地理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非智力方面的思维障碍主要表现为:对地理失去兴趣,上课不能专注听讲而导致地理学习出现困难。课堂教学方式单一、缺少活力是导致学生非智力思维障碍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提高高中地理课堂的趣味性、参与度是减少学生非智力方面思维障碍的重要手段。笔者尝试在课堂中增加一些便于操作的地理演示实验,增加课堂活力。

实验名称:分水岭演示实验

实验目的: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理解分水岭的概念。

实验器材:手、水杯、水。

实验过程:1.将左手握拳并掌心向下,手指的关节最高处模拟为分水岭。

2.将装有水的水杯放到手指关节最高处的正上方,并将水倒下,水会分别流向两侧。

3.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重复上述过程,体会分水岭的概念。

实验效果:1.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2.学生能直观感受并较容易理解“分水岭是指分隔相邻两个流域的山岭或高地,河水从这里流向两个相反的方向”这一概念。

3.课后,让学生填写“课堂满意度调查问卷”,开展实验的班级的整体满意程度比没有开展实验的班级高出7个百分点。

例二:冰川侵蚀与堆积作用演示实验突破形象思维方面的障碍

形象思维是以表象为思维材料,运用分解与组合、类比与形象概括、联想、想象等方法,对已有的表象和图形进行加工处理,用语言、图形和艺术形式表达思维结果的一种认知方式。在地理认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对于某些概念和问题,由于无法得到形象的支持而造成的思维的中断和错位,称之为形象思维障碍。地理研究对象极其广阔,要素非常复杂多样,学生不可能一一感知。高中地理课堂中,学生形象思维方面的障碍主要表现为:有些地理现象或过程因不能感知而导致难以理解。笔者尝试多种方法让学生去感知一些难以亲身经历的地理现象或过程,以突破形象思维方面的障碍。地理演示实验是一种常用方法。例如,在讲解外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时,冰川的侵蚀与堆积作用学生难以感知,因此,学生很难理解“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物”等概念。冰川侵蚀与堆积作用演示实验能帮助学生相对直观地体会冰川侵蚀作用如何塑造地表形态以及冰碛物的特点。

实验名称:冰川侵蚀与堆积作用演示实验

实验目的:模拟冰川的侵蚀与堆积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冰川侵蚀作用所形成的“角峰、冰斗、U型谷”等地貌及冰川堆积所形成“冰碛物”的特点。

实验器材:沙粒、水、一次性纸杯、肥皂、厚手套。

实验过程:1.将沙粒与水在一次性纸杯中混合,静止后沙粒下沉与水分层,然后放入冰箱冷冻。

2.戴上手套将冰冻后的沙与冰从一次性杯中取出模拟冰川。

3.用肥皂模拟地表。

4.将冰中有沙粒的一侧朝下,用力向下与肥皂接触并沿一定方向摩擦。

5.让学生观察肥皂表面的变化,体会冰川对地表的侵蚀作用。

6.冰块融化后,让学生观察堆积沙粒的颗粒大小特点。

实验效果:1.学生能相对直观地感受冰川侵蚀作用如何塑造地表形态及冰川堆积所形成“冰碛物”的特点。

2.授课后,学生做课堂巩固练习,开展本实验的班级关于“冰川侵蚀与堆积作用”题目的正确率高出未开展本实验班级近10个百分点。

例三:质点移动模拟气压变化演示实验突破抽象思维方面的障碍

抽象逻辑思维是主体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思维过程的能力。高中人文地理知识联系复杂,综合性强,有些自然地理知识非常抽象。受知识储备及思维能力的影响,有时学生很难准确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一些知识,从而产生抽象思维方面的障碍。例如热力环流中地面和高空气压的对比及等压面弯曲的推理是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突破课堂抽象思维方面的障碍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抽象知识形象化处理,实验法是常用方法之一。直观的实验能将抽象的知识迅速形象化。笔者尝试利用质点移动模拟气压的变化成功突破热力环流中地面和高空气压的对比及等压面弯曲的推理这一难点。

实验名称:质点移动模拟气压变化实验

实验目的:用质点移动的方式将热力环流中抽象的气压变化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中地面和高空气压的对比及等压面弯曲的推理。

实验器材:磁吸(数个)。

实验过程:1.用磁吸演示地面冷热均匀时地面和高空的气压状况,气压越高,磁吸的数量越多。地面气压高用5个磁吸表示,高空气压低用2个磁吸表示。这时,同一平面上不同位置的磁吸数量相同,气压相同,等压面与地面平行。

2.当地面冷热不均时,受热处气流上升,将此处地面的一个磁吸移动到高空;受冷处气流下沉,将此处高空的一个磁吸移动到地面。这时,同一平面上不同位置的磁吸数不同,磁吸越多,气压越高,等压面发生弯曲。

3.引导学生完成热力环流过程,根据质点多少对比同一平面上气压的高低,并根据同一平面气压的状况将等压面的弯曲状况画出。

实验效果:1.将抽象的气压变化形象化,学生容易理解,课堂气氛活跃。

2.开展本演示实验班级的“热力环流”课堂巩固练习得分率高出未开展班级8个百分点。

高中地理有些知识原理性强、难度大。学生受到自身情感、态度、知识储备、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常常出现非智力方面的思维障碍、形象思维方面的障碍及抽象思维方面的障碍。笔者经过实践,认为地理演示实验成为突破地理课堂学习思维障碍的重要方法之一。这些演示实验操作简单,直观性强,效果评价容易,紧扣课堂知识,直达学生课堂思维障碍。同时,地理演示实验补充和丰富了地理教学理论,扩展了地理课堂的内涵与外延,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兴趣,提高了地理学习效果。以上仅举几例,更多精彩的地理演示实验需我们共同开发。

[ 参 考 文 献 ]

[1]薛红.中学生地理学习中的思维障碍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2]徐宝芳,张卫青.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研究[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0.

(责任编辑 周侯辰)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