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历史教学如何提高材料题解题能力

时间:2024-05-08

向琪臻��

[摘要]材料题是历史学习和考试的重要题型,要想在解答历史材料题上取得理想效果,就需要教师有效引导学生做好整合历史知识结构和细化历史知识等方面的工作,让学生提升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打好坚实的历史知识基础。

[关键词]历史教学材料题解题能力知识结构整合知识细化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108

材料题是历史学习和考试中重要的题型,它具有小切口、覆盖知识面广、观点鲜明等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学生把握历史基础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是其他题型所无法替代的。从课程教学的过程来看,主要题型有综合归纳、观点叙述论证、比较题、评价历史人物等。主要特点有:(1)试题考查形式从单一考查知识点到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试题内容体现在背景、原因、内容、影响、特点、评价等方面。(3)问题设置的问法以根据材料回答或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两种形式比较常见。(4)命题范围集中在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重大改革、历史人物、战争与和平等方面。教师要在平时教学多积累题型,教给学生方法。在材料题上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就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合知识结构

历史材料题对历史知识的考查能力,侧重于教材上的基础知识和结论式观点,以及每个单元的标题和子目录。这就要求平时的历史教学应打好基础,强化整理、归纳、概括知识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来把握历史知识,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适应材料题对历史基础知识迁移的考查要求。

如何整合知识结构呢?可以针对不同历史阶段的基本线索,对知识进行大胆的取舍,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如整合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历史发展的知识体系,这一章有两节课,即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和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时间跨度在1840—1919年

之间,这一时期有四个阶段:闭眼看世界、开眼看世界、睁眼看世界、慧眼看世界。第一阶段闭眼看世界(鸦片战争前夕或1840年前夕),政治上封建专制,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第二阶段即开眼看世界(鸦片战争后),特别是中国战败和签订《南京条约》等条约之后,中国有一批先进人士向西方学习的思潮萌发,其中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为代表,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少数

先进的中国人思想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第三阶段即睁眼看世界(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败局和内部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现实下,政府实施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第四阶段即慧眼看世界(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仅仅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是不够的,于是从器物上升到制度和思想的层面,有了后期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这样取舍让学生对这一单元有更清晰的认识。

二、细化知识内容

把握准确的知识内容是学生应对历史考试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对学生历史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改革的重要部分。学生历史能力的提升是要有扎实的历史知识作为基础的,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注意以下两点。

1.历史教学需要创设新情境

我们的历史教学需要改变传统的设问方式,更需要新的问题情境。以往的一些历史教学,不重视创设问题的新情境,问法单一、枯燥,对教材知识机械重复,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新的形势下,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必须突破传统的提问方式,设立新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深挖教材的隐含内容。教师提出的要求和设计,以全新的问题情境展示给学生,学生对教材内容认真分析和理解,有助于得出正确的结论。

2.将历史知识和现实结合起来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再认和再现的能力,却忽视把历史知识和现实相结合来学习历史。教师要积极主动地把教材中的知识和现实知识及本土的知识结合起来,使讲授的知识现实化、本土化,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讲《鸦片战争》一课中英国侵略中国时,提问“中英签订了哪些不平等的条约”,学生回答后,教师还可以补充1876年的《烟台条约》,增开宜昌、芜湖、温州、北海四处为通商口岸,让学生知道宜昌在1876年被开辟为通商口岸。讲《抗日战争》一课前,让学生利用周末或假期时间,亲自到宜昌市夷陵长江大桥下,看看“宜昌大撤退”纪念石雕上面的图案、撤退时间等说明。如果学生想知道更多,就可以问同学、家长、老师和借助书籍及网络来了解这段历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通过开放的教学形式,使历史知识和现实零距离接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关于维新变法的学习,从时间来看,19世纪末维新变法与西方列强逐渐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加紧瓜分世界和国内危机加剧密切相关,如早期维新派产生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公车上书”发生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掀起高潮则在德国强占胶州湾之后。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沿海的通商口岸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他们在政治、经济上都要有所作为,所以维新变法发生的原因是国内外危机共同刺激下的产物。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维新变法首先是一场资本主义发生和初步发展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我们又能发现新问题:当时民族资本主义集中在中国东南方或者是在沿海和长江流域的通商口岸,而维新变法运动的中心却在北方,并且依靠光绪皇帝来实现自己的变法主张。湖南地处内地,与东南相比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并不是很发达,却是各省中唯一积极响应百日维新的省份,这又说明了什么?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对不同的观点要努力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这样的历史教学才能到达“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效果,历史课堂才能在不同的角度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要给予相应的提示和总结归纳,特别是用赞许的目光和进行口头上的肯定。

多角度思维还应注重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方面的对比,如中国在19世纪60年代起开展洋务运动,其重要代表李鸿章与处于同时期的德意志宰相俾斯麦,将二者进行比较,可以看到中德两国差异较大。中国的洋务运动是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开展,并以不改变封建制度为前提,注定落后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尽管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终究不能力挽狂澜。德国完成统一顺应西方工业革命的发展,国内政治和经济市场统一,迅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之后迈入资本主义强国之列。俾斯麦对德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功不可没。

(责任编辑庞丹丹)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