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王肇军
诗歌阅读鉴赏是高考必考内容,诗歌阅读鉴赏试题也是考生失分最多的题目。虽然考前做了大量训练,花费了很多精力,可是效果始终不理想。究其原因就是不知从何入手去品读鉴赏,没有掌握不同的考查角度。不同的提问方式,有不同的思考步骤和答题方法。只要掌握阅读方法和答题方法,就会减少失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恰当的阅读方法是解答鉴赏试题的基础
要准确、全面答题,就必须准确读懂诗歌的内容。像读一篇文章一样,读懂一首诗,也有它相应的步骤和方法。可以先局部理解,然后是整体感知和把握,最后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关注局部考点。对此,应指导考生在阅读时注意以下5个方面:
1.研究题目,挖掘信息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诗文信息最为凝聚的地方。它往往点出诗歌所抒写的人物和事件,暗示着诗歌的类型与意境,还可以从题目中得到写作的时间、地点以及相关信息。这些信息,有时又是理解诗歌内容以及思想感情必不可少的提示。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从题目“枫桥”“夜”我们可以推知,诗歌所描绘的是枫桥夜间的景象。从“泊”可以推知,诗歌所表现的是一种漂泊情怀,羁旅情思。根据题意,再结合诗歌所描绘的景物和内容,我们就可以推断出这首诗抒发了羁旅者孤独凄愁的情怀。
2.关注作者,知人论诗
阅读一首诗歌,作者是谁,他是什么样的人,处于什么时代,处境如何等,对理解这首诗能起引导作用,对鉴赏诗歌的语言和理解思想感情有一定的帮助。王维的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诗中有画,在内容方面主要写山水田园生活,尤其是那些清静优美的自然景物,如《山居秋暝》等。如果考试时选用的是王维的诗,我们就可以朝这方面思考。
3.利用注释,掌握隐含信息
从高考诗歌鉴赏的试题来看,后面加注解的少,不加的多。难懂的词语加注解,为考生扫除理解障碍;生僻的字加注解,便于考生识别;典故标明出处或内涵,便于考生理解;对前人有争议的列出双方的观点,供考生参考。总之无论什么情况,注解是诗歌的说明或提示。它往往隐含着写作的动机、背景等重要信息,一定会对诗歌的理解有帮助的。所以决不能轻易放过,要认真阅读,好好利用。
4.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诗有诗眼,句有句眼。品味诗歌的语言,就要抓住那些关键词,从而理解句子的含义,进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特别是动词和形容词。如王维《过香积寺》一诗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两句,诗眼分别是“咽”和“冷”。这两句意思是:山间的流泉,遇危石而发出的低弱声音仿佛呜呜咽咽的哭声;披洒在青松上的日色,因山林的阴暗而显得特别阴冷。“咽”和“冷”二字,绘声绘色而精练传神地写出了香积寺山中的幽僻和冷寂。
5.品味诗歌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诗歌的意境是指作品通过意象组合所描绘出来的生活图景与诗人主体审美情感融合为一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包括作者的主观情感和客观景物两个方面。我们在阅读欣赏诗歌时如能正确把握诗歌意境,就能深刻体味作者的感情,从而准确地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品味诗歌的意境,首先要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联想与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诗歌鉴赏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其次,要抓住意象,反复揣摩。再次,要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
此外,诗歌阅读还可以借助风格把握诗作的思想倾向和诗人的情感流程;分析并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有助于披文入情或披象入境;利用前人的评点,帮助我们打开诗歌的艺术宝库;调动知识积累,如艺术技巧或表现手法包括那些等,更能准确全面地把握诗歌的内容、情感和特点。
二、审清题干,明确步骤,采用恰当的方法是成功的关键
阅读是基础,读不懂根本谈不上鉴赏。在读懂的基础上,掌握恰当的方法,是成功的关键。因为不同的考查角度,不同的提问方式,有不同的思考步骤和答题方法。《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的鉴赏评价包括两个方面: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研究近五年高考试题不难发现,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涉题最多。
1.鉴赏表达技巧
这类题的提问方式往往是:这首诗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有何效果?答题原则及步骤要点:原则是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步骤要点:(1)准确地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2)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所表现的内容;(3)分析作者选用这种手法的原因;(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表现出怎样的旨趣。例如: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路见梅有感而作(钱起)
莫言山路僻,还被好风催。
行客凄凉过,树篱冷落开。
晚溪寒水照,晴日数蜂来。
重忆江南酒,何因把一杯。
问题:这首诗的颔联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诗中第六句“晴日数蜂来”,历来版本有分歧:一作“蜂”,一作“峰”。请你从具体表现的诗意来分析,说说选用“蜂”或“峰”的理由。
第一步,准确指出诗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这首诗的颔联在写景上主要运用的是寓情于景(融情于景)的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种手法所表达的内容。第三步,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表现出怎样的旨趣。诗人借梅的寂寞冷落来表明自己的失落。依照上面的步骤要点:(1)选用“蜂”,着眼于表现梅花馥郁的香气。(2)梅花尽管是在山中冷僻之处开花,仍然有蜜蜂光顾,这就凸现了梅花的魅力,表现出梅花的香气。(3)借此表达诗人认为只要有才华,自有知音的意蕴。同样,选用“峰”着眼于表现梅花高洁的品性;梅花生长在偏僻的山中,自有山峰映衬,超凡脱俗;诗人借此来抒发孤高自傲的情怀。
2.鉴赏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答题步骤和要点:(1)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在忠实原诗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2)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或雄浑壮阔,或萧瑟凄凉……注意要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回(林景熙)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
深夜无风莲叶向,水寒更有未眠鸥。
问题:本诗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第一步,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诗中描写了“荒馆”“月”“砧声”“莲叶”“鸥”等景物。诗人在一个秋天的月夜,借宿在驿馆之中,捣衣的砧声撩起了诗人思乡的情绪,深夜却无法入眠。“深夜无风”,何来枯荷的响声,原来未眠水鸥也辗转反侧,弄得枯荷沙沙作响,使人听了倍感孤寂伤感。第二步,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氛围特点。诗中所描绘景物的特点可概括为:幽静,荒凉,冷清。情境的氛围特点可概括为:凄凉悲怆。第三步,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环境的人应是愁肠百结,乡思无限的,应是孤独、寂寞、伤感的。然后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3.鉴赏诗眼型
提问方式:某字(词)是全诗的“诗眼”,为什么?全诗围绕某字展开,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题步骤和要点:(1)指出该字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2)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写了哪些内容;(3)指出该字在诗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例如: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梧桐叶半黄。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赏析。依据上面步骤要点:(1)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2)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心境渲染到极致。(3)“乱”实际是全诗的线索,串联诗人所见、所感、所想,使诗歌内容多而集中。(4)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除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和答题方法之外,高中教材所选诗篇都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和借鉴性,如能背诵下来,鉴赏其技巧,举一反三,自如运用,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责编 李 晔)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