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何晓归
《雷雨》是曹禺先生20世纪30年代创作完成的一部现实主义悲剧,它深刻地反映了中国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剧中的人死的死,疯的疯,痴呆的痴呆,一个家庭在雷雨之夜毁灭了,而这一悲剧主要与一个人有关,这个人就是——周朴园。
周朴园是《雷雨》中的主要人物,他专制、自私、虚伪、狡诈、阴险、冷酷,这是许多读过《雷雨》的人的共识,围绕着周朴园这一人物的评论都是负面的评价。
记得以前在我们上中学时,老师分析周朴园的人物形象,把周朴园定位为一个资本家,鲁侍萍是劳动人民的代表,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是阶级斗争。长期以来,我们在这种以阶级论分析人物的思维定式下,一般都先给人物贴一个标签,这个人是好人,这个人是坏人。难怪我们在看电影看电视的时候,总习惯先给人物扣一顶帽子,用好人或坏人的简单思维方式来评判剧中的人物。这种方式简单粗暴,往往先入为主,忽略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在我们今天日益开放、注重人性化的社会,学会全面公正地看待一个人,需要深入人物心灵,深入探讨,这样才能领略到丰富而立体,真实而丰满的艺术形象。
其实,周朴园是《雷雨》中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关于对周朴园的负面评价,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是可以总结出来的,许多学生对周朴园从前在哈尔滨犯下的罪恶疾恶如仇,对最近矿上制造出的血案也是义愤填膺,这都表现出学生的一种正义感。但周朴园这一人物远非这么简单,他的内心世界就有容易被人忽视的一面。周朴园本来是煤矿公司的董事长,社会上的好人物,名利双收,家里有一个年轻的太太,比他整整小20岁,膝下有两个儿子,有地位、有钱财,在别人的眼里他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本可以活得潇洒自在.然而他三十年来,却偏偏守着过去的旧家具,保留着旧衬衣、旧雨衣,留存着一个人的照片,保留着一些奇怪的习惯,对三十年的旧情人念念不忘。在他的感情世界里的一些“谜团”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而这也正是语文教学研究中长期以来被忽视的一个空白。
从文学欣赏的角度,要充分认识周朴园,理清思路,还得从周朴园的感情心路历程上来一番探讨。
首先,我们从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感情起点来看,周鲁二人当年的感情还是非常真挚的。传统观点认为是始乱终弃,只是注重了结果,而忽略了一个过程。从文本得知,周朴园三十年来保留着旧家具、旧衣物、旧习惯,还清楚地记得鲁侍萍的生日,都说明两个人曾经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如果周朴园是一个花花公子,玩弄感情,那么他绝不会把三十年前的下人放在心上。看来,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感情是真真切切的。
其次,从周朴园面对爱情与婚姻的矛盾抉择来看,抛弃鲁侍萍的主要是当时的封建家长所代表的宗法制度、门第观念。在清末光绪20年左右,男女自由恋爱不为社会所容。虽然周朴园在年青的时候留学过德国,接受了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对爱情有大胆的追求,作为周公馆的少爷爱上了自己家的侍女侍萍。本来周鲁两人的爱情是一场惊世骇俗、追求自由恋爱的伟大爱情,但那时青年男女的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安排。在爱情与地位的十字路口,周朴园最终选择了自己出身的家庭,背叛了侍萍,背叛了爱情。周朴园在性格上显现出怯懦的一面。虽然门第观念扼杀了这一场真切的爱情,但在抛弃鲁侍萍的过程中,周朴园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周朴园的懦弱与巴金笔下《家》中的觉新委曲求全、懦弱顺从有相似之处。
再次,从周朴园三十年来在结婚后家庭生活情况来看,周朴园的感情在婚姻上是矛盾复杂的。周朴园当年抛弃侍萍后娶了一个有钱有门第的贵族小姐;后来前妻病故又娶了繁漪,两人年龄相差太大,婚后感情并不和谐。周朴园处处压制繁漪,导致夫妻关系很紧张。周朴园当年就是封建婚姻制度下的受害者,他成家立业之后又用他自己遭受过的一套来压制别人。周朴园对过去的爱情非常怀念,又无法解决目前婚姻中出现的矛盾,因此便将这种感情转移到对侍萍的怀念之中,这多少带有自虐的味道。
最后,从三十年后周鲁再度重逢来看,周朴园的情感世界具有多面性的特征。本来是三十年的思念,今朝邂逅重逢,按理说,如此深切的怀念,再度相遇后应相见恨晚,然而周朴园认出旧情人之后,态度却大变。其实这个问题不难理解。这与二人的地位、身份不同有关,周朴园此时已是社会上的好人物,是当地有头有脸的贤达名流,生怕自己的家庭、地位、名誉受到威胁,冲击他的家庭秩序。同时,几十年的磨练已让周朴园变得精明世故、沉着老练,从戏剧中他镇压工人的手段就可以看出周朴园三十年来已变得心狠起来,出于本能保护,担心鲁侍萍敲诈,他变得翻脸不认人。从一个父亲的角度去理解,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如果知道了内幕后将无法接受这一现实,父亲美好的形象将会荡然无存,周朴园也将无法面对他的大儿子周萍。同时还有鲁侍萍三十年后出现在周朴园面前,周朴园心中实在接受不了,在他心目中所爱的是那个年方十八、含苞欲放、温柔体贴的梅姑娘,而不是眼前这个普通土气的乡下老妇人。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周朴园震惊了,恼怒了。此时周朴园的感情世界里理性占了上风,这一点非常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心理特征,写出了人物的灵魂世界,符合周朴园的人性。
然而周朴园的情感世界还并非如此简单,在戏剧矛盾趋向高潮时,周朴园让账房预备好一笔钱汇到济南一个姓鲁的,而这笔钱的数目很大,总共有2万元。戏剧第一幕中我们知道当时鲁侍萍在外打工每月赚8块钱,周朴园选择用金钱弥补自己的罪过,这也是现实生活中人人都可以接受的方式。第一笔补偿的5000元支票对月薪8元来说,相当于52年的收入,那么2万元的数目就更为巨大了。可见,周朴园对鲁侍萍的偿还还有其真诚的一面,不是富人对穷人的施舍,是真的想让鲁侍萍安度晚年。
通过对周朴园的感情世界的心路历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周朴园的形象比较复杂,有明显的否定成分,也有浓厚的人性的成分,周朴园的形象是善恶并存、好坏兼备,美丑都有,我们不能用好人或坏人这种脸谱化简单的标准来评判。《雷雨》中周朴园有残忍狡诈自私冷酷的一面,也有人性中善良的一面,这也是我们以往教学常常忽视的一个地方。
成功的文学作品塑造人物形象往往都是复杂的,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一个公式去界定一个人,而是要重视人性,才能感受到有血有肉、形象丰满的人物形象。《项链》中玛蒂尔德就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她有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的一面,也有诚信坚强、勇敢乐观的一面。作家海岩就说过:“作家不应该简单化地解释生活。”海岩认为自己笔下最典型的复杂人物是《玉观音》中的毛杰,年轻人可能会喜欢毛杰的善解人意和对爱情的执著,但同时毛杰又是一个法律意义上的罪犯。
因此,只有超越中国戏剧中“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脸谱化单一的模式,表现生活的深度和厚度,这才是一部作品能长久不衰的魅力所在。《雷雨》正是这样一部伟大的杰作,铁打的经典。因为它写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令人常读常新。
(责编 雷 艳)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