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古典诗词“五美”赏析

时间:2024-05-08

吴卫高

【摘 要】 古典诗词的赏析,应从作品本身着手,从古典诗词的想象美、意境美、含蓄美、色形美、动静美等多个角度去深入剖析,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关键词】 古典诗词 “五美”法 赏析

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那么,怎样来赏析古典诗词呢?本文试从古典诗词作品内容本身的“五美”角度来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古典诗词的想象美

阅读古典诗词必须善于联想和想象,没有联想和想象就不可能有诗词的学习,更谈不上欣赏。所谓联想,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也即由此及彼。阅读诗词,诗词中所反映的生活和抒发的感情,可唤起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形成生动画面和形象,使读者受到感染和教育,从而获得美的享受。所谓想象,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思维过程。由于古典诗词不但用古汉语所写,而且精炼、含蓄、跳跃性大,反映的又是古代社会生活和古人思想感情,因而阅读诗词的时候联想和想象就十分必要。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通过想象的情景:何时回到家中与妻子共剪西窗之烛,向她诉说这巴山夜雨之时的情景呢?诗人憧憬着未来团聚时的欢乐,红红的烛光,温馨的夜话,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切的相思之情。

诗句是用语言文学符号组合出来的,表现为一句句话或一行行字,在欣赏中能产生丰富感,根据诗句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例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家何在,城春草木深”,诗人表面写国都残破,山河虽在而面目全非,春季草木茂盛但却荒无人迹,景色是一片萧条,实际上我们可以想象诗人面对此情此景,要写的是国家残破,社会在战乱后的萧条、荒凉。

大凡古典诗词写景是为了写人,也就是抒发诗人感情,所谓情景交融,情中有景,景中有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例如元稹的《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本诗前两句中,秋丛似陶家,遍绕篱边,表面写菊花之多,茂盛之景,实际却是蕴含诗人爱菊之情。后两句则赞扬菊花不畏严寒,坚贞不屈的品格,更是抒发诗人自己的心愿,希望能像菊花一样做不畏严寒、坚贞不屈的人。因而,作为诗人生命的冲动,情感倾诉的诗歌,加之又由众多优美意象组合而成,自然成为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最好教材之一。

二、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诗人的感情与作品中景物互相融合,就构成了意境,例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依依”写军人出征时看到杨柳柔弱,是景物原貌,但同时又反映了依依不舍的感情,即情景交融写出了意境。国学大师王国维把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指在文艺创作中感情表达鲜明强烈;无我之境指在文艺创作中感情表达比较隐蔽、曲折,让我完全融化于物。

所谓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皆有我之色彩,把我的感情色彩都倾注景物上去。例如北宋词人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作者被贬郴州处境艰难,愁怀难遣。于是在词人眼里杜鹃仿佛也是怨恨填心,词人孤独寂寞、凄凉悲哀的心情都借着对杜鹃的描写,全部倾注在景物上,直接显露于意境中,因而客观之物主观化了,客观事物本身特征则隐藏不显了。

无我之境,指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例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时作者厌弃仕途,归隐田园,其淡泊、宁静之心在田园山林中获得了超脱,在这里作者的主观意识则完全融化于客观事物中,物我融为一体,写的是物,而其中有“我”,又看不到有“我”。又如元好问的《颍亭别》“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写出寒波白鸟本身所具有的情态,而没有把自己的急迫心情加到“寒波、白鸟”上去。虽然不用把我的感情色彩倾注到景物上去,但却还是用我的眼光来看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总之,诗词意境美并不在于语言文字的本身,而在于作者通过一定的景物传达的某种感情,从而激发读者的想象,满足其审美需求。

三、古典诗词的含蓄美

所谓含蓄,即指隐含在诗句之中的深层含义,而非表层含义,古人称之为“心头无限意,尽在不言中”,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只就眼前景物略施点染而已,不言离情而别意之深长已悠然不尽,的确可谓“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又如辛弃疾《摸鱼儿》“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表面所写是日暮春愁,但深层含义却是流露出对国事日非的隐忧和感慨,而更重要的是后面的深层意蕴。

含蓄美富于暗示性,表现为以少胜多,从无到有,大大拓展了诗词的内容含量,例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是一幅黯淡而凄凉的图画,诗人只是淡淡勾勒出特定环境中特定的人、物、事,引而不发,却言在意先,通过“寥落、寂寞、白头、闲坐”等词语暗示了诗人抚今追昔,昔盛今衰的无穷感慨。故清人沈德潜说:“只用二十字,已抵一篇《长恨歌》矣。”因此,诗词的含蓄美体现于读者欣赏古典诗词时,不是一览无余,一目了然的,而要经过反复的咀嚼,从字面上找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四、古典诗词的色彩美

所谓色彩美即指各种色彩的组合,给诗词带来浓郁的画意和鲜明的色调,用鲜明的对比色来增加感情色彩浓度。例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利用颜色组合高度赞美了西湖荷花的姿色风韵,荷叶是绿,荷花却是红,红绿相映,使得全诗色调明快绚丽。又如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的《丰乐亭春游》“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野草绿无涯”,诗人写景也着重于对色彩描绘,红树、绿草、青山,把景物写得多姿多彩,色彩斑斓。

还有色彩明暗的对比,也有种含蓄的画意美。例如诗圣杜甫的《春夜喜雨》“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天是黑沉沉的而灯火是明亮的,以灯之明来衬托云之黑,使得我们头脑中呈现出一种天气阴沉,黑云笼罩,即将下雨的画面。

当然色彩对比还可造出一种独特的抒情气氛。例如唐代诗人骆宾王的《在狱鸣蝉》中“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诗人的视角从树上黑色鸣蝉转为狱中白发,情不自禁地悲吟,诗人满腔的悲苦情怀全部寄寓于色彩对比之中。总之,诗人通过色彩的运用乃在于给读者以视觉刺激,从而产生一种诗情画意之美。

五、古典诗词的动静美

所谓动静美,即指客体动态有时会使人产生静意,而客体静态有时却又使人产生动感。文学语言则更能利用这一手法写景状物,动中见静,静中有动,动静交错而变化无穷。例如南北朝诗人王籍的“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风定声静而花朵还在悄然落下,静中尚有动,鸟鸣有声,而鸟的鸣叫更衬托得此时山中越发地幽静,以有声显示幽静。又例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人以动静相间的手法,为我们画出了一幅极幽静的春山夜月的美景图,夜深人静,春山空寂,却有桂花仍然悄然落地,正是静中见动;而惊鸟时鸣,声响深涧,更显出山居之静,这是动中见静。还有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音”,诗人写自然界的各种声音都完全沉寂了,只有那偶尔传来的阵阵钟磬音在空中回荡,则更增加了人们的寂静感觉,这正是诗人以动衬静的写法。因而,诗词的动静之美乃诗人客观世界动静变化的真实感受,从而产生了一种奇妙的诗境,给读者以美的感受。

总之,赏析古典诗词要求我们应在精读作品的基础上,从“五美”的角度深入了解作品的各个方面具有的内涵,通过作品看,作者运用怎样的写作方式、表现手法来具体形象地反映其所面对的社会现实,创造了怎样的艺术风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古典诗词的阅读中得到自己的乐趣,从而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责编 李 晔)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