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语气副词“反倒”的信息功能分析

时间:2024-05-08

金蒙

摘 要:关于语气副词“反倒”的研究,鲜有文章谈及,多数辞典的释义为“同‘反而”。本文主要从信息功能角度对其分析。“反倒”作为半幅评注副词,具备预设激活功能和焦点对比功能。在交际功能方面,陈述一种偏离预期、难以理解的现象的同时,也突显了说话者的主观情态,即以一种辩驳的语气对该反预期现象加以评论,即强调命题表达的不是预期的内容,而是与之相反的内容。

关键词:反倒 语气副词 半幅评注 信息功能 主观性

一、引言

“反倒”在多数辞书中释义为“同‘反而”,如北京大学语言系1955、1957级语言班编写的《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語八百词》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写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所释。而关于“反而”,马真(1983)是最早对“反而”语义使用条件进行论述的。例如:

(1)今天午后下了一场雷阵雨,原以为可以凉快一些,谁知反而更闷热了。(马真《说“反而”》)

这里“下了一场雷阵雨”视为甲现象,按常情或者猜想理应引起乙现象“凉快一些”的发生,而事实上乙现象“凉快一些”没有出现或发生,倒出现了与乙相背的丙现象“更闷热了”的发生。王还在《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内部规律的试金石》(1994)一文中认可了马真对“反而”的使用语义背景的分析,并强调了丙现象是出现或发生的一种现象,而非某种想法,且是由甲现象引起,与乙现象相背的。同时对该使用条件进行简化,即“当某一现象或情况没有导致按理应导致的结果,而导致相反的结果,就用‘反而引出这相反的结果。”①这一论断也为后来学者所认可和引用。如果该例句中将“反而”替换为“反倒”,即“今天午后下了一场雷阵雨,原以为可以凉快一些,谁知反倒更闷热了”。运用上述逻辑结构分析“反倒”的语义结构,是完全契合的。即“反倒”的语义使用条件同“反而”,这点与辞书中的释义一致。所以在语义方面,我们就不加赘述了。而在语用方面,尤其是信息功能方面,“反倒”的相关研究却少有论及。通过对其相关方面的探讨,可以进一步理解语气副词“反倒”的特性,从而促进对外汉语的教学。

张谊生(2014)明确提出“副词的分类标准应该以句法功能为主要标准,以相关的意义为辅助标准,以共现顺序为参考标准”②,据此他将副词分为三个大类:描摹性副词、限制性副词和评注性副词。传统上,我们认为“反倒”属于语气副词,而张谊生将其归属为评注性副词。这里采用张谊生的术语名称,主要源于其对评注性副词的定义,鲜明地指出语气副词的特性,诸如在句法上可以充当高谓语(即充当命题的谓语,构成对整个命题的表述)、句中位置位序也比较灵活、主要体现说话者的主观评价等。这些为我们研究“反倒”的信息功能提供了分析视角。

关于评注性副词,张谊生又进一步划分为“全幅评注”和“半幅评注”。前者的位置比较灵活时,既可以位于句中,也可以位于句首;后者大多时候只能位于句中。根据语料显示,“反倒”位于句首的概率微乎其微,所以我们将其归属于半幅评注。

二、“反倒”的预设触发功能

预设在本质上是一种语用现象,它是由交际条件背景知识中的事实、背景和常识背景构成的,是发话人为保证话语的合适性而预先对受话人背景知识所做的假设。虽然是一种语用现象,但是必须在一定的语义基础上来探讨它。正如Charles J. Fillmore所提出的词汇预设概念,强调了词汇语义是探讨预设的基础。词汇预设(lexical presupposition)是词义的一部分,是作为词义的核心即词义的陈述部分的条件而存在的。这正如蓝纯(1999)所述:“虽然语境及共知知识制约预设,但预设仍然以词汇意义为最根本依据,说话者在说出一句话时预先假设当然成立的命题很多,但这些命题并非都是语言学家所说的预设,只有那些由话语的表层结构中特定的语项引发的命题才可被称作真正的预设。”③这里的特定语项也称为预定触发语(presupposition trigger),即以句中某些词语的意义或结构义为线索,可以推导出句子预设的成分,它是预设产生的基础,同时所推导的预设也是使用该触发语的恰当条件。预设触发语从语言形式上来看,一是词汇层面,二是特定的句法结构层面。本文讨论的是语气副词“反倒”,所以预设触发语就限于词汇层面。

英语中有一类动词称为事实动词,指的是所带宾语或宾语从句反映的是已经发生的事实的一类动词,例如:regret、realize、know等。汉语中也有类似的情感、认知类动词,如:遗憾、后悔、感谢、知道、懂得、意识等。

(2)John realized that he had made a mistake.

预设“John made a mistake”,“Realize”后所引导的宾语从句是已发生的事实,是整个句子的预设。该句存在的适宜性在于存在这样的一个预设,即“John made a mistake”,该预设是我们以“realize”的词义为导向和线索推导出来的,“realize”可以称为该句的预设触发语。语气副词“反倒”同样可以作为预设触发语,以其意义为线索,可以推导出句子的预设。下面将具体分析“反倒”是如何作为预设触发语推导出句子的预设的。

我们将“反倒”的核心语义特征概括为:在某种条件下出现了与预期对立或者较之对立面程度更深的结果。这里所说的预期是应该发生的情况或者结果,它是基于发话人为保证话语的适切性而预先对受话人背景知识所做的预设推断。

(3)他挂记着任务,想起自己原是上山打老虎的,不料反倒给老虎咬了一口。(网络语料)

该句的适切性在于存在这样一个预设,即“自己是上山打老虎的”,这样的预设我们称之为情景预设,且这个预设与“反倒”所引导的命题内容相互对立,契合“反倒”的语义特征。由例(3),以“反倒”的基本语义为线索,可以推导出其所引导命题的预设。使用反预期语气副词“反倒”,是基于它们所引导的命题内容偏离了应然的情况,而这一应然是基于说话人事先所作的预设而推导得出的。既然应然与其所引导的命题内容存在偏离、相反或对立的关系,我们自然可以以此为线索推导出句子的预设。正因为命题内容偏离了预设,使用“反倒”才是合情合理的。下面将具体分析“反倒”所触发的预设并且对所触发的预设类型加以探讨。

前文说到预设实际上是由交际条件背景知识中的事实、背景和常识背景构成的,由此预设可以分属为两大类型,一种是特定交际条件下的语境信息,这里我们称之为“情景预设”;另一种是常识背景信息,我们称之为“事理预设”。具体来说,情景预设,也即狭义语境预设,该预设是由特定语境所提供的背景信息构成的;事理预设,即该预设类型是一种人们普遍信仰的价值理念,这是一种广义的语境。一种不言自明的共知的文化背景信息或某种常识,是基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经验建立起来的一种“常规”认知,而且绝大多数已作为一种理想化的认知模式固化在人们的背景知识之中。④

1.情景预设

(4)祖奶奶唯一的反应就是自那晚以来不吃饭,只喝点白水……也许因为院子和她们家都一反常态的太静了,祖奶奶反倒渐渐话多起来,她对小墩子说:“你爹对两个人最好,一个我,一个你……”(刘心武《小墩子》)

(5)因为继母常虐待他,逼他干一些重体力劳动,他的身体反倒因此锻炼得非常强健。(张剑《世界100位富豪发迹史》)

(6)我总以为都住在北京,来往很方便,反倒没抓紧时候多去看几回寄水。(邓友梅《印象中的金受申》)

这里“反倒”所激活的预设类型为情景预设,该情景预设所提供的话语信息为使用语气副词“反倒”提供了适宜性。例(3)中预期应为“祖奶奶沉默寡言,沉浸在丧子之痛中”,该预期基于前文的语境“父亲去世,祖奶奶不肯进食”推导得出,而实际的情况“渐渐话多起来”与预期对立;例(4)中预期应为“身体柔弱”,该论断也是基于前文的语境——“继母的所作所为”推导得出,而实际的情况“他的身体反倒因此锻炼得非常强健”与预期相对立;例(5)中预期应为“经常看望寄水 ”,该论断也是基于前文的语境——“都住北京,来往很方便”推导得出,而实际的情况“没抓紧时候多去看几回寄水”与预期相对立。

2.事理预设

(7)我依稀地认出了他是谁。立即联想到他的弟弟二小半年多以前也到过我家的情形——大小看去反倒比二小年轻些。(梁晓声《关于大小》)

(8)大陆政府所属的公证部门的公证文本到台湾都不予以承认,反倒承认一个民间组织的签证,显然是把位置摆错了。(《1994年报刊精选》)

(9)经济方面我们采取两手政策,既要开放,又不能盲目地无计划无选择地引进,更不能不对资本主义的腐蚀性影响进行坚决的抵制和斗争。为什么在文化范围的交流,反倒可以让资本主义文化中对我们有害的东西畅行无阻呢?(邓小平《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

“反倒”所激活的预设类型为事理预设,不同于“情景预设”的是,该预设属于一种“常规”,为某个语言社会普遍接受和认可的,例(7)中所推导出的预期“二小比大小年轻”是基于一种生活经验或者常识,即“容貌会随着年岁的增长而日渐衰老”,而实际发生的情况“大小比二小年轻”与预期相反、对立;例(8)中预期应为“不会承认一个民间组织的签证”,是基于事理“政府所属部门比民家组织更具有公信力”,而实际的情况“承认一个民间组织的签证”,与预期相反;例(9)预期应为“在文化范围内抵制资本主义文化中对我们有害的东西”,这一预期是基于这样的事理预设,即对于有害的东西,人们总是采取抵制的态度。而实际的情况却是“让资本主义文化中对我们有害的东西畅行无阻”,这与预期相互对立。

根据上文分析,“反倒”作为反预期的预设触发语,具有激活预设的语用功能。通过对所激活的不同预设类型加以分类阐述,可以明确这里的预期判断是基于什么预设从而确保了反预期语气副词“反倒”在话语中的适切性。

三、“反倒”的对比焦点功能

“反倒”传递的是反预期信息,不同的语言会使用不同的语法手段来标示反预期信息,有的使用词汇手段,如副词或者连词;有的会利用语序或结构式等句法手段,大家通常把这类语法手段叫作反预期标记。“反倒”便是通过词汇形式来传达反预期的信息,也即充当反预期标记。吴福祥(2004)在《试说“X不比Y·Z”的语用功能》一文中引用Heine等(1991:192)关于反预期标记属性的论述,其中包括反预期标记的使用隐含了被断言的情形与特定语境里被预设、预期的情形或者被认为是常规的情形之间的一种对比。该属性的论述鲜明突显了“反倒”作为反预期标记的对比焦点功能。

我们所说的对比焦点,是相对于常规焦点而言的,常规焦点也称作为句末焦点。张伯江、方梅(1996:73)在《漢语功能语法研究》一书中对常规焦点和对比焦点进行比较,指出两者根本差别在于二者的预设不同,“如果句子的预设是‘有x,整个句子是要说明这个x,这时候,焦点成分是呈线性的,属于常规焦点;如果说话人预设听话人认为某事是B,而实际应该是A,说话人说出这个句子的目的在于指别是A而非B,这时候焦点成分便是对比性的”⑤。这里的B,也是预期应该发生的情况;A即“反倒”所引导的命题,即被断言的情况,A与B通过反预期标记联系起来且形成对比。

(10)那一幕幕动人的场面非但不能使他与天下苍生共哭一腔,反倒连连冷笑时而还对画面上的缠绵表演露出不以为然,嘴里念叨:“什么呀什么呀……”——(王朔《我是你爸爸》)

预期A:与天下苍生共哭一腔。

断言B:连连冷笑时而还对画面上的缠绵表演露出不以为然。

预期A与断言B形成对比,对比中突显施事主体“父亲”的主观态度——漠然。

(11)老头子一辈子天不怕地不怕,到了老年反倒怕起自己的女儿来。(老舍《骆驼祥子》)

预期A:不怕自己的女儿。

断言B:怕起自己的女儿来。

预期A与断言B形成对比,对比中突显施事主体“老头子”惧怕女儿的心态。

(12)“只不过需要你们为我负责。为什么女孩子十四岁就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了而男孩子反倒不行?”(王朔《我是你爸爸》)

预期A:男孩子更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断言B:男孩子不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预期A与断言B形成对比,对比中突显施事主体“男孩子”缺乏责任感。

在该章节中我们分析了“反倒”的信息功能(包括预设激活功能和焦点对比功能),根据“反倒”所触发的情景预设和情理预设,做出相应的预期推断,即前文语义结构分析中的应然情况所引导的断言,与预期情况相反,从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焦点信息。可见,“反倒”的预设激活功能和焦点对比功能是紧密相连的。

四、“反倒”的语言主观性表达功能

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结构语言学和形式语言学注重语言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客观命题内容,很少关注语言的主观性层面。随着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的兴起,人们开始将关注焦点放置在语言的主观性方面。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句子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即S=P+M,P即“proposition”反映客观世界关系的命题;M即情态“modality”表达说话者对该命题的态度,即语言的主观性所在。

关于情态与主观性的关系,Lyons认为情态是说话人对句子所表达的命题或命题所描写的情景的观点或态度。本质上都是主观的,主观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Palmer认为情态涉及话语的主观性,甚至认为主观性是衡量情态的基本标准。Edward Finegan指出了研究语言主观性的三个方面,即说话人的视角、说话人的情感和说话人的认识。这三个方面往往互相交叉、互相联系。这里的“情感”包括感情、情绪、意向和态度等。“认识”包含着言者主语(speaker subject)的主观认知和见解。语气副词作为副词中一个独立的门类,区别于其他副词类别,在于它可以表现人的意志、认识、情感,即我们所说的主观性,正如前文所论述可以充当高层谓语,对整个命题进行评价。所以语气副词使得其所在的句子不仅是客观地表述命题,还附带了言者主语的主观情感和认识,这里的言者主语区别于句子主语(sentence subject)。句子主语是从句法角度概括出来的范畴,而言者主语指的是言语行为的表述者,即说话人/叙述者,两者有时候会重合,所以在考察语气副词所体现的情态时,不仅要考虑到句子主语,还要注意到其背后所隐含的一个高层次的言者主语。下文将结合“反倒”所在的例句探讨其所突显的主观情态。

(13)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这样反倒好。(余华《活着》)

(14)一方面作者本来便穷于技巧,过于追求,反倒弄巧成拙。(尤凤伟《关于<石门夜话>》)

(15)其实我当“红卫兵”时,反倒“温良恭俭让”。(梁晓声《京华见闻录》)

例(14)中,说话者和句子主语互相独立,例(13)、例(14)中,说话者等同于施事主体,无论是哪种情况,都陈述的是与预期相反或者较之对立面程度更深的命题内容。在基于这种“偏离”预期内容的基础上,“反倒”体现出说话者的一种辩驳语气,即强调命题表达的不是预期的内容,而是与之相反的内容。例(15)“没有闯堂”而是“温良恭俭让”。在这种辩驳的语气中,含有说话者自己的认知和评价,如例(13)“反倒好”,例(14)“弄巧成拙”。在交际表达功能上,“反倒”在陈述一种偏离预期,让人难以理解的现象,即违反常规,发生概率较低的情况,同时也体现了说话者以一种辩驳的语气对此反预期现象加以评论。

五、结语

本文基于语气副词“反而”相关研究成果,从预设触发功能、对比焦点功能和语言主观想表达功能三个层面对语气副词“反倒”的信息功能进行分析。作为语气副词,“反倒”属于半幅评注,具有语气副词的共性特征,即具有表述性,可以充当高谓语,它对句子的真值并无影响,也即其有无,句子的意思没有改变,主要是突显说话者对事件、命题的评价或主观态度,隶属于情态范畴而非命题范畴;“反倒”具备预设激活功能和焦点对比功能,通过其所触发的语境预设和情理预设,做出相应的预期推断,该预期推断与它所引导的断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焦点信息;语言主观性表达功能方面,体现了语言的主观性,带有说话者的自我印记,表达说话者的主观想法;交际表达上,“反倒”陈述一种偏离预期、难以理解的现象,同时也是在以一种辩驳的语气对该反预期现象加以评论,即强调命题表达的不是预期的内容,而是与之相反的内容。

注释:

①高谓语即充当命题的谓语,构成对整个命题的表述。

②词汇预设(lexical presupposition),是词义使用的恰当条件,是词义的一部分,是作为词义的核心即词义的陈说部分的条件而存在的。

附注:

①王还.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内部规律的试金石[J].世界汉语教学,1994:(1).

②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52

③蓝纯.现代汉语预设引发项初探[J].外语研究,1999:(2).

④吴福祥.试说“X不比Y·Z”的语用功能[J].中国语文,2004:227.

⑤方梅、张伯江.汉语功能语法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73.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中文系1995、1957级语言班.现代汉语虚词例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方梅,张伯江.汉语功能语法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3]谷峰.汉语反预期标记研究述评[J].汉语学习,2014,(4).

[4]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6]蓝纯.现代汉语预设引发项初探[J].外语研究,1999,(3).

[7]马真.说“反而”[J].中国语文,1983,(3).

[8]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

[9]吴福祥.试说“X不比Y·Z”的语用功能[J].中国语文,2004,(3).

[10]王还.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内部规律的试金石[J].世界汉语教学,1994,(1).

[11]邢福义.反递句式[J].中国语文,1986,(1)

[12]杨万兵.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的主观性和主观化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06,(3).

[13]袁毓林.反預期、递进关系和语用尺度的类型——“甚至”和“反倒”的语义功能比较[J].当代语言学,2008,(2).

[14]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1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16]Robert P.Stockwell.句法理论基础[M].吕叔湘,黄国营译,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