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牛园园 王林
摘 要:本文着重探讨了国内出版的对外汉语教材中的“稚化”问题。所谓“稚化”现象,本文的定义是指在成年学习者的教材中,语言采用儿童语体,内容缺少思想深度,片面强调中国文化特点,用说教性的语气教育学习者。通过对北京外国语大学培训部所学教材进行分析,指出了教材中存在的“稚化”问题,总结出“稚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尝试找出如何在编写对外汉语教材过程中避免“稚化”现象的对策。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教材 “稚化”现象
对外汉语教材历经了约半个世纪的发展,从其本身的数量和种类上说,不可谓不完备。但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曾不时听到学生抱怨课本中所学的内容和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语言内容很不一致,要求老师推荐“真正实用”的对外汉语教材用于课后的自学补充,这引起了笔者对学习者和教材之间关系的关注。教材中出现的不符合人物身份,让成年人说小孩话;人物表达的感情幼稚,动不动就说出过分夸张或过分热情的话,话语不顾忌人物身份和所处语境的制约;设计的人物动作幼稚,表达的思想幼稚,让成年人说一些属于常识范围内的思想(杨寄洲,2001)等,我们统称为“稚化”现象。
本文拟从现行的汉语教材入手,探讨教材内容方面的“稚化”问题的类别、成因,期望引起业界学者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并做进一步的研究。
一、“稚化”现象的界定
本文所提的“稚化”现象,是指对外汉语教材中出现的幼稚的内容及对话,但是“稚化”现象在对外汉语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本文对“稚化”现象的界定,主要依据杨寄洲教授在《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的教学大纲》的编写原则中的解释:“教材要力避‘稚化,不要把学生当孩子来哄,不要在教材中介绍ABC之类粗浅的知识,不要无话找话或借外国人之口在教材中大发感慨。”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各国留学生,他们大都受过高中以上的教育,年龄在18岁以上,不能因为他们的语言水平低就低估他们的学习能力。学习过程如果智力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厌倦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除了教材内容幼稚可归为“稚化”现象以外,还包括教材中出现的说教现象。这同样是对学习者智力的一种低估,作为心智成熟的成年学习者,他们已经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如果用说教的口吻告诉他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只能引起他們的反感。
因此,本文所谓的“稚化”是指在教学对象是成年学习者的教材中,语言采用儿童语体,内容缺少思想深度,片面强调中国文化特点,用说教性的语气教育学习者。
二、对外汉语教材中“稚化”现象的分类及表现
对外汉语教材种类、数量繁多,本文所选用的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培训部近年来使用的汉语口语、听力教材(涉及初、中级),大多为北京语言大学和北京大学出版。通过对教材的深入分析,我们认为“稚化”现象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一)语言表达方面
采用儿童语体,较为幼稚,不符合成年人的说话特点。例如,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初级汉语口语》(下册)中《春天来了》这一课选用了三组会话,所用的语言都是儿童式语言。其中第一组是在公园里,孩子把香蕉皮扔掉,母亲教育孩子:
妈妈:宝宝,别把香蕉皮扔到地上,快捡起来!
儿子:不嘛,刚才那个叔叔也扔了。
妈妈:好孩子,懂礼貌、爱干净的孩子从来不乱扔脏东西。听妈妈的话,去,捡起来。
儿子:好吧,妈妈,我捡。我捡起来了,扔到哪儿去呢?
妈妈:你看见那个绿色的果皮箱了吗?扔到那儿去。
儿子:扔完了。妈妈,我是懂礼貌的孩子吗?
妈妈:你是最懂礼貌、最爱干净的好孩子。
儿子:妈妈,亲亲我吧。
(二)内容方面
1.没有较深内涵,缺少思想深度,不符合成年人欣赏口味。“用‘哄孩子的腔调来编写课文,课文内容也是讲给孩子听的故事和道理。①不少学者曾明确指出教材中的这种幼稚化倾向。“太基本或幼稚的内容”是不能吸引学生的。②教材中阿凡提之类的故事、笑话很多,成年人却根本不满足这类语言材料。③再以《现代汉语教程:说话课本》(第二册)为例,有《狐狸吃兔子的故事》《狼吃小羊的故事》,这都是中国小学生学的寓言或故事。
不仅初级教材中经常出现内容“稚化”的现象,中级汉语教材在课文内容上也有同样的不足。以北大版新一代对外汉语基础教程系列中的《中级汉语精读教程》(I)(1999)为例,课文内容幼稚的占20%,比如《太阳从西边升起》中的主人公只有九岁,因为父母吵架,父亲临走前说如果让他再登家门,除非太阳从西边升起,所以小主人公画了一幅太阳从西边升起的画。这类文章还有《我和外星人》《20岁我哭了》《叔叔来了,幼儿园变了》等。
有些教材中还会安排一些古代寓言故事或民间传说,如“画蛇添足”“刻舟求剑”“削足适履”“守株待兔”。作为成语使用,其形象生动,但是扩充成一篇课文,对文化程度较高的成年人来说,学习起来未免感到幼稚。
2.说教意味浓。我国的汉语的教材虽然早已走过了把政治内容放在首位的年代,但是说教的味道,写正面人物的做法还普遍存在。课文中连外国人物都是早睡早起,认真预习、复习的“模范生”④。以北语版《汉语教程》(第一册下)为例,有的课文对话和留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差距,比如,《我们七点一刻出发》这一课中玛丽说:“你每天几点起床?”山本回答:“六点半起床。”玛丽说:“什么时候睡觉?”山本回答:“晚上十一点洗澡,十一点半睡觉。”说教在任何国家和文化中都不受年轻人的欢迎。这种正面人物不仅脱离留学生实际,也造成教材过于严肃、呆板和枯燥。这种“教训味太浓或太明显的东西”同样也是不能吸引学生的。⑤
以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的《登攀-中级汉语教程》(第一册)为例,有一篇课文是《校园里的恋爱问题》指出了应该加强爱情道德教育,把对待中国学生的方法对待留学生。同样的文章还有《十六岁的生日》《狡猾的杜鹃》以及《中级汉语教程》中的《诚实值一百分》。
3.片面强调中国文化的优点。力图在教材中弘扬中华文化,其动机是可以理解的,在教材中介绍中国文化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从根本上说,对外汉语教学只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教材中“弘扬”的“气氛”太浓烈,中华文化优越性突出得太多太明显,必然会使留学生产生教材是在宣扬中国文化的误解。在对外汉语教材中,凡是“介绍中国,多有‘文明古国‘历史悠久‘人民勤劳勇敢等带有倾向性的词语,这种单向褒扬本土文化的倾向,会使异文化学习者感到不平衡。”⑥毕竟成年学习者的判断思维能力强,只要我们给他们事实就可以,一旦教材内容使学生产生“强加于人”的感觉,就必然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对此,赵金铭曾指出,“外国人学汉语,不一定非要认同中国文化,因此,‘不可一味弘扬中华文化”⑦。
一味“弘扬”文化的另一个表现是,过分地强调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差异及独特,通过比较进而强调中华文化的优越。教材中有一篇《和美国人作邻居》的课文,写了一位移居美国的中国人的感叹:“我们请他们上饭店吃了饭,还喝了酒,他却始终没有回请过我们,也没有请我们到他家去坐过。在这十年里,他们也从来不拜访我们家。”“我终于明白了大多数美国人是不愿意为朋友花费一分钱的,真可说是,人情薄如纸。”以及后面两位中美学生的对话,威廉说:“我们在金钱方面分得清清楚楚,是一就是一,是二就是二,决不为别人多花钱,连亲人也不例外。”姚远力说:“中国人则相反,重人情,轻金钱。”⑧在这里,介绍中美文化差异的时候,带有明显的褒贬色彩,已经在偏袒一方,说“美国人是不愿意为朋友花费一分钱”未免有些以偏概全。因此,在介绍文化时,对我国的历史、文明、成就不要自褒过分,而应该让学生通过材料自己得出结论。
教材中不应该回避他国的文化,但是涉及他国文化要准确,要尽量贴近其文化核心与文化精髓,切忌模棱两可,大而化之,更忌讳犯种族中心主义的错误。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的《中级汉语口语——话题交际》中有一篇谈烹饪和中西文化的文章,把西方文化说成男女文化以衬托作为饮食文化的中国文化,这样解释有些不是特别恰当,用这样的材料来提醒文化差异的本意是好的,但是效果却有违初衷。
赵金铭指出:“不同文化之间共同的成分是大量的,不同之处只是少量的,语言教材中的文化取向应该先认同,后找差异。如果一味强调差异,势必会走极端,也许最终会导致文化冲突”。⑨所以说,在介绍中华文化及文化差异的时候,要把握好角度和分寸。
三、“稚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有些对外汉语教材编写者没有从学习者角度出发
对外汉语教材中“稚化”现象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编者没有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特点,忽视了成年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低估了成年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所以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会出现低幼化的倾向,在练习设置上出现单调重复的问题。审问式的对话,填鸭式的练习,使教材存在公式化、概念化的弊病。
课文的内容和语言对教材能否受到学习者的欢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赵金铭曾指出,课文内容要精选素材,反复斟酌,从不同角度几经推敲,“思想内容要适合外国人、成年人的口味,与学习者的文化品位相切合,使学习者喜闻乐见,给学习者以发挥想象的空间,增加学习兴趣。如果内容枯燥无味,内容幼稚,将成年人误作牙牙学语的孩童,或者故作幽默,必定引起学生的反感。”j一些教材为了增加趣味性,增加了一些小故事和小笑话,比如阿凡提的故事,這样的文章故事性很强,能够引人发笑,符合儿童的心理,但是并不一定适合成年学习者。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可知,38%的成年学生觉得这类故事或笑话是他们小时候听过的。一笑了之的事情不会引起学习者真正的兴趣,这样的学习就像让成年学习者重新回到小学时代,只是汉语版的小学课文。虽然对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对外汉语教学的主体)来说,没有什么道理是完全新鲜、闻所未闻。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故事的表现方法和语言是否巧妙。
再者,由于中外文化背景不同,教材编写者认为留学生会感兴趣的东西,未必是留学生真正想了解的。教材的编写者认为不体现文化差异或并未关注的方面,有时却是学习者所关注的重点。如果学习者对教材的内容和形式都不能产生兴趣,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就要求在第二语言教材设计和编写过程中,要充分调查和研究学习者的兴趣点,全面把握不同国别及文化传统、不同学习动机以及个性心理的学习者的兴趣取向,并满足他们合理的兴趣需求。
(二)传统教材编写要求的束缚
传统的教材编写强调编课文首先考虑“要有思想内容,要富有教育意义,要弘扬中华文化”k,这也是赵金铭所说的“旧框框”。属于过于苛求和强调结构、功能、文化完美结合和单纯强调教材内在因素的完美结合与规范(王建勤,2000)。这些条条框框使教材编写者在编课文时缩手缩脚,放不开。
在学生(特别是初级学生)的语言能力不高,词汇语法严格受限的情况下,编写出生动有趣的课文,非常不容易。课文与会话的构思,既要求语言典范、地道,内容也要有趣耐读。好的课文内容并不能随手拈来。佟秉正指出:“我觉得多数汉语入门教材在这方面下的工夫还不够。”l
以佟秉正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口语》为例,可以从中看出编者的努力和用心。
小王今年三十二岁,有四个女儿,没有儿子。因为这四个孩子都很小,所以他总是很忙、很累。有一位朋友问他为什么要生这么多孩子,是不是因为想要个儿子?小王说:“我不想要儿子,可是我父母一定要个孙子!”
教材的编者虽然受到很大的限制,比如说要把词汇和语法点的数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但是还是有一定选择性的,可以决定用或者不用某个词、某个语法,不一定为了幽默选择缺乏内涵性的小故事,不能追求单纯的逗乐,因为学习者对“已知的事物不感兴趣,‘一览无余者不易引起兴趣”m,因此内容一定要选择启迪性的,有一定思想价值的文章。吴小燕n认为,有限的语料,即使是几十不到百来个单字,照样可以组成五花八门的,具有中西思想特色的短文用于课文对话或练习,关键在于编者如何匠心独运。美国王方禹教授1957年出版的《画儿上的美人》,该书用12635字讲述了一个有名的民间故事,用字则限定在学过的300字以内,美国黎天睦教授1983年对这部书的评论是,“从第一次发表到现在,一直是最流行的,最受学生欢迎的。”o
(三)有些对外汉语教材编写者缺乏平等意识
有研究者指出,忽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忽视对学习者的了解,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缺乏平等意识和包容意识的表现(李泉,2003)。在传统教学观中,教材是作为“教”的载体,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工具,很少考虑到“学”的因素。传统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师在特定教学场所和一定教学目的指导下,运用灌输方式向受教育者传授人类已有文化知识经验的单向过程。反映在教学实践中,即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具有绝对权威地位,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不仅有传授知识的职责,还有教育学生做人的义务。传统的教学法往往从语言结构内部的某一方面来认识语言和处理语言教学,很少考虑到学习者的因素,本该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地位。
虽然现在提倡新型的教育观念,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师为学生而教,教师不再处于主宰地位,而是发挥主导和帮助的作用。但是原有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总是会在不经意间显现出来,比如教材中过分亲昵的对话,超越常规式的关心,說教式的语气,课文中常会有“给爸爸、妈妈写信了吗?”“汉字这样写,懂了吗?”p这样的语言。不自觉地把教师放在“主导”“高人一等”的地位,是违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原则的。
传统的对外汉语教材中不仅有说教性的语言,也有刻意褒扬中华文化的一面,甚至包含文化偏见。比如,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博雅汉语·准中级,加速篇》(II)中《看病人》这一课:玛丽病了,大卫去看她,“你今天中午想吃什么?米饭、炒菜、面条还是饺子?”玛丽说:“麦当劳!我今天中午想吃麦当劳。”大卫:“你现在身体不好,还是吃饺子吧。”课文借外国人之口,说出了身体不好的时候,吃饺子是好的,吃麦当劳是不太合适的。这样虽然写出了中国饮食的优点,但是美国人却很难接受,毕竟美国人生病的时候,如果在饺子和麦当劳之间选择,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麦当劳。外国人学汉语,大多带有功利性目的。对外汉语教材应该取汉语本位论,但不可把中国文化本体论渗入其中(赵金铭1997)。教材编写者应多考虑人们的文化通感,使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感到汉语的人文性、时代性、国际性,从而使汉语更快更好地走向国际社会。
四、编写对外汉语教材时避免“稚化”现象的对策
(一)转变思想,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角度出发编写教材
在课文的编写和选择方面,强调针对性,符合成年学习者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特别是会话的内容和表达方式。课文的真实性、实用性及其内涵方面应当符合成年学习者的目标需求和心理需求,以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动机。
编写对外汉语教材,制定教学策略时应该注意以下两点:首先,教材编写时应顾及和满足学生自尊的需要,不能使用说教式的口气和随意批判他国文化。其次,针对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他们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动机源于需要,需要的层次越高,个性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就越高。而要使学生产生强有力的学习动机,就必须激发他们较高层次的社会性需要,比如智力的需要、交往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取得成就的需要。
对于避免教材中“稚化”现象的问题,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应当略微高于留学生的实际水平,给其以智力上的挑战,并使其在成功后获得成就感。在这个问题上,维果茨基(Lev Vygotsky,1896-1934)的理论很有指导意义。维果茨基为了解决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而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他认为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如学生已经掌握了某些词汇和语法规则;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学生在已有知识的指导下,借助教师的启发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学生今天已达到的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维果茨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不断地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换为现有发展水平,或者说,不断地创造新的更高水准的最近发展区。要想教学有价值,就必须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或者说,必须找到那些他们不能独立地解决,却能在老师或同学的帮助下得到解决的问题。对外汉语教材也要达到这种水平,不应当只在学生已有的水平上重复,甚至低于学生的现有水平,而应当找出学生们的最近发展区,给学生以智力上的挑战。
(二)教材内容必须有一定的深度
作为成年人的教学对象,他们虽然汉语水平低,但是不意味着分析理解能力和经验知识低下。缺乏思想深度,淡如白水、味同嚼蜡的课文会使学生觉得乏味、无聊。“越是学生极想了解的内容,越有吸引力”。q因此,内容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给学生留有想象的余地。因此课文里有些话不必说尽说透,有些文化差异也可以不解释,为师生留下思考和讨论的余地。
在教材编写中,教材趣味性问题极易引起“稚化”现象,在这个问题上,可以增加讽刺作品、侦探小说、科幻小说、热门新闻等;也可以“酌情安排古今名人的趣闻逸事,可以收到知识性、趣味性兼备的效果;还可以借鉴国外教材编写的一些方法,用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来增加趣味性,故事有头有尾,还不时设下悬念,读起来让人欲罢不能”。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故事要穿插适量,否则就会喧宾夺主。内容“有趣”固然重要,但是作为供外国成年人使用的语言教材,如果在他们感到有趣、好玩儿之后,在知识和能力等功利目的没有更多的、实际的收获,那样的兴趣是不会维持持久的。这也是一些忽视内容的实际价值,只顾追求内容有趣或搞笑的教材,最终被淘汰的原因所在。因此,要维持教材的趣味性,就要使学生感到内容学了有用,有用才可能产生真正的持久的兴趣。(李泉、杨瑞,1999)
(三)在文化素材的选取上,突破原有的条条框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