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语料库浅析“把+N1+当(成/作)+N2”句式中N1与N2的关系

时间:2024-05-08

摘 要:一般认为,“把”字句中的“把+N1+当(成/作)+N2”句式的功能是把某确定的事物认同为另一事物。这种看法总体来看没有问题,但仔细观察会发现,该句式中N1与N2的关系多样。其中,“当事(V.)”“当人(V.)”这两个短语尤其特殊,与其他“把+N1+当(成/作)+N2”句式不同。本文基于语料库并借助文本处理软件,首先阐明“把+N1+当(成/作)+N2”中N1与N2的关系,并据此说明“当事(V.)”和“当人(V.)”的特殊性及其原因。

关键词:语料库 当事(V.) 当人(V.) 上位概念 预设

一、引言

生活中我们常见这样的句子:

(1)留住雕版的根关键是把它当事干。

(2)管理就是把人当人看。

还有这样的句子:

(3)我把勺子当垃圾扔了。

(4)這么冷的天,把孩子当道具去乞讨。

(5)这里的儿童居然把蛇当玩具玩。

以上几个句子都属于“把”字句中的“S+把+N1+V(成/作)+N2”句式(吕文华,1994)。本文只考虑动词“V”为“当”的情况,因此将此句式具体化为“把+N1+当(成/作)+N2”。吕文华认为,这类句式的功能是把某确定的事物认同为另一事物;而关于其中N1与N2的关系,只说明了二者在某个方面有等同关系。林秀琴(2000)将该句与“以……为”句进行了对比,认为“把”句表示说话者对事实的主观判断或认定,句子主体通常把确定的人或事物认定为另一类人或事物,这种认定是说话者对客观事实的主观看法,有时不一定反映客观事实。我们认可主观看法这一点,但认为单用“一类”和“另一类”说明N1与N2的关系不够详尽。如例(1)中,N1为代词“它”,指代“雕版(这一事业)”,其与N2“事”并非两类的关系;同理,例(2)“把人当人看”中N1与N2更是完全相同的。这构成了以上结论的反例。因此,本文将重新考察N1与N2的关系,并解释“当事(V.)”“当人(V.)”两个短语的特殊性所在。

本文基于语料库对该问题进行研究,使用语料库为北京大学语料库(CCL)①。需要说明的是,北京大学语料库(CCL)可提供的表达式查询较有限,因此除此之外,本文还借助PowerGREP软件②处理语料。

二、语料处理

(一)总体处理

由于北京大学语料库(CCL)可提供的表达式查询比较有限,查询结果可能不够精确,因此,我们只能用限制“把”与“当”之间的字数,首先粗略提取500条符合“把$10!当”③表达式的语料。

为使语料服务于本文研究,我们首先对CCL语料进行处理。

用PowerGREP中Action按钮下的Search and delete功能批量删除“[]”符号和语料后标明语料时代的“当代”,以排除二者对正则表达式起作用的影响。删除后保存一个包含500条语料④的文件。

(二)提取含“当事(V.)”和“当人(V.)”的句子

通过对语料的前期观察,我们认为“当事(V.)”和“当人(V.)”这两类短语,与其他由“把+N1+当(成/作)+N2”句式产生的该类短语在语义上有较大差距。因此,我们需首先将含这两个短语的句子从原始语料中分离出来。

在确定正则表达式时,由于该结构中的“当”,在结构中也常用“当成/作/做”,因此,我们用两个正则表达式来代表这两种短语,分别是“当(成|作|做)[人事]”和“当[人事]”,并使用Action按钮下Collect data选项,将含“当事(V.)”和“当人(V.)”的句子收集成两个语料文件并保存,供后面使用。

(三)删除含“当事(V.)”和“当人(V.)”的句子并汇集成备用语料文件

在考虑“当事(V.)”和“当人(V.)”两类短语之前,我们还需考虑一般“把+N1+当(成/作)+N2”句式中N1与N2的关系。为此,我们需要在已从CCL提取出的500条语料中排除这两类短语。同样用“当(成|作|做)[人事]”和“当[人事]”这两个正则表达式,并用Action按钮下Search and delete功能,按顺序进行删除(即先删除前者、再删除后者)。然后我们得到一个不含“当事(V.)”和“当人(V.)”的语料文件。该文件共含语料482句。

下面基于分好的两个文件,考察N1与N2的一般关系和特殊关系。

三、N1与N2的一般关系

观察前文的几个句子:

(3)我把勺子当垃圾扔了。

(4)这么冷的天,把孩子当道具去乞讨。

(5)这里的儿童居然把蛇当玩具玩。

以及以下例句:

(6)妈妈把普拉达当工作服穿。

(7)要让自己儿子做,结果不还是把媳妇当女儿对待。

(8)我可不想把牛奶当水喝。

(9)太搞笑了,把盐巴当白糖用。

(10)我再也不把星期一当星期五过了。

(11)你们为什么那么喜欢把句号当省略号用啊?

为看清楚这些句子中N1与N2的关系,我们将其放进表1并分为三组。

表1:一般情况下N1与N2关系差别举例

编号 N1 N2

第一组 (3) 勺子 垃圾

(4) 孩子 道具

(5) 蛇 玩具

第二组 (6) 普拉达 工作服

(7) 媳妇 女儿

(8) 牛奶 水

第三组 (9) 盐巴 糖

(10) 星期一 星期五

(11) 句号 省略号

下面从N1与N2是否属于同一类和二者之间是否有等同关系来考察这三组名词。

从是否属于同类上看,即考察二者有无显而易见的共同上位概念。第一组中,我们很难为N1、N2找到相同的上位概念。但第二组中,我们已经大概能确定二者共同的上位概念,如,例(6)中的上位概念是服装,例(7)中的上位概念是家人,而例(8)中的上位概念是饮品。第三组的上位概念则更为明显,例(9)中共同的上位概念是调味品,例(10)是工作日,而例(11)是标点符号。可见,“把+N1+当(成/作)+N2”句式中的N1与N2并不一定分属不同种类。

从等同关系上看,第二组、第三组的N1、N2由于有共同的上位概念,因此在某一特征上的等同关系是显而易见的。如例(6),其共同的上位概念是服装,因此其等同关系是可以穿。但第一组中,若只看N1、N2,我们发现很难找到其等同关系。但实际上,由于说话人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心理情景,它们的等同关系可以通过紧跟N2的动词体现出来。如例(3),勺子和垃圾都可以扔,孩子和道具都可以用于乞讨,蛇和玩具都可以用来玩。因此,这时说话人的心理情景变得十分重要。

第二组与第三组实际上并非没有差别。若细致观察这两组的话,可以看到,第二组的N1、N2有等级差异,而第三组中的N1、N2是平等的。如例(6),在服装中,普拉达一定比工作服名贵;例(7)中说话人的立场是母亲立场,对于母亲而言,儿子的女儿(即孙女)比儿子的媳妇(儿媳)显然更亲近;而例(8),在饮品中,牛奶显然比水贵。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根据N1、N2的关系,将“把+N1+当(成/作)+N2”句式细化为三类:

类别一:N1、N2拥有不同上位概念,需了解说话人心理情景建立等同关系;

类别二:N1、N2拥有相同上位概念且自身含等同关系,但二者间有等级差距;

类别三:N1、N2拥有相同上位概念且自身含等同关系,二者间无等级差距。

这三种类型在现代汉语中出现频率如何,哪种更为典型?为此我们统计了已准备好的482条语料。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与该问题与语义有关,因此在该过程中我们需逐条考察语料,并进一步排除不含“把+N1+当(成/作)+N2”句式的语料。最终得到合适语料301条,并按上述分类进行统计。

表2:三类“把+N1+当(成/作)+N2”句式细化的出现频率比较

类别 数量 百分比(保留两位小数)

类别一 205 68.11%

类别二 63 20.93%

类别三 33 10.96%

可见,类型一在现代汉语中出现的频率远高于类型二、三,是“把+N1+当(成/作)+N2”句式中最为典型的类型;类型二次之,类型三出现频率最低。

四、以“当事(V.)”“当人(V.)”为典型——N1与N2的特殊关系

在收集到的500条语料中,含“当事(V.)”和“当人(V.)”短语的句子共有13句,数量较少且少于前三类。为更好地观察这类句型的特点,我们重新到CCL中调取含“当事(V.)”和“当人(V.)”短语的语料,并最终收集到含“当事(V.)”短语语料9条,含“当人(V.)”语料193条。我们对这些“当事(V.)”“当人(V.)”语料中的N1进行了统计,结果如表3。

表3:“当事(V.)”“当人(V.)”语料中N1类型的统计

当事(V.)

N1 数量 百分比

事 9 100%

当人(V.)

N1 数量 百分比

人 33 17.10%

人称代词 92 47.66%

其他表示身份的名词 60 31.08%

非人名词 8 4.16%

可以看到,含“当事(V.)”短语的语料中,其N1均为“事”,这些事有些是具体的内容描述,有些带定语(如性质、状态形容词或表领属形容词),但可以看到,这些N1都是上位概念“事”的下位概念。同样,在含“当人(V.)”短语的语料中,N1为人、人称代词或其他表示身份的名词的频率为95.84%,具有绝对优势,而这三类概念也都是上位概念“人”的下位概念。

由此可见,在含“当事(V.)”“当人(V.)”的“把+N1+当(成/作)+N2”句式中,大多数句子N1、N2之间并非共享同一上位概念的关系,而是N1是N2的下位概念,N2是N1的上位概念。但对于“把+N1+当(成/作)+N2”句式而言,这种N1与N2关系在语义上实际上是说不通的。以开篇两句为例:

(1)留住雕版的根关键是把它当事干。

(2)管理就是把人当人看。

例(1)中,雕版(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件事,不能说“当作”;例(2)就更显而易见了,人本身就是人,不能說“当作”。但在现代汉语中,当N2是N1的上位概念时,这种句子仍然成立,其原因何在?

我们可以从预设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预设指说话者在说出某个话语或句子时所作的假设,即说话者为保证句子和语段的合适性而必须满足的前提。“把+N1+当(成/作)+N2”句式有一个统一的预设,即“N1不是且不属于N2”。我们尝试用该预设解释例(1)、(2),则两句的预设分别是:

“雕版(这件事)不是/不属于事”

“在管理中人不是/不属于人”

若是在前文中,这种预设显然是合理的。如预设命题“普拉达不是/不属于工作服”等。但在例(1)、(2)中,这两个预设作为命题显然是不合理的。但如果将其看作带有主观感情色彩的个人意见后,我们可以对其意义做出这样的解读:

某人认为雕版(这件事)不是/不属于事→某人对雕版(这件事)不重视

某人认为在管理中人不是/不属于人→某人对管理中的人不尊重

这就产生“当事干”“当人看”类句子的言外之意——某人对N1不够重视,甚至没将其重要性放在与N2(它本身应有的水平)相等的位置上。

因此我们认为,在“把+N1+当(成/作)+N2”句式中,当N1是N2的下位概念,N2是N1的上位概念时,该句产生言外之意,即某人对N1不够重视,甚至没将其重要性放在与N2(它本身应有的水平)相等的位置上。

此外,在含“当人(V.)”短语的语料中,还有4.16%其N1属于非人名词。如:

(12)误把狗熊当人杀。

(13)羚羊会把衣服当做人。

这样的句子,即使N2是人,但N1与N2仍属于异类关系,而非上下位概念的关系,因此应属于第二部分讨论中的第一类:N1、N2拥有不同上位概念,需了解说话人心理情景建立等同关系类。但这在含“当人(V.)”短语的“把+N1+当(成/作)+N2”句式中出现频率不高,是不典型的⑤。

最后,从含“当事(V.)”和“当人(V.)”短语语料的数量对比上来看,前者明显少于后者,由此可见“当人(V.)”类短语比“当事(V.)”在现代汉语中更为稳定,发展得更为完善。

五、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语料库和文字处理软件,我们对“把+N1+当(成/作)+N2”句式根据N1与N2关系的不同进行了分类。分类结果可总结为图1。

图1:“把+N1+当(成/作)+N2”句式细化分类

注释:

①北京大学语料库以下简称CCL,网址: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index.jsp?dir=xiandai。

②PowerGREP软件是一款基于正则表达式(regular expression)的文件处理和搜索工具软件。其具备信息检索、编辑与替换、数据采集

三项主要功能。本文将通过输入正则表达式的方法,采集本文需要的语料用于研究。

③在CCL语料库中,操作符“$”表示它两边的“简单项”按照左边在前、右边在后的次序出现在同一句中。两个简单项之间相隔字数小于

或等于Number;操作符“!”表示它后面的“简单项”是本次查询的主关键字符串,显示查询结果时以该“简单项”作为中心来进行定位。

④考虑到后面考察的“N1与N2的关系”问题与语义有关,个人认为不同于搭配与频率,语义问题需要逐条考察,因此在初步提取语料时对

数量作了控制。

⑤这里要说明,在我们排除“当事(V.)”和“当人(V.)”短语的语料文件中,几乎没有发现N1与N2互为上下位概念关系的语料。这说

明N1与N2互为上下位概念的关系,在N2为“事”或“人”时尤其常见。

参考文献:

[1]严华,王立非.PowerGREP与语料库加工[J].外语电化教学,2010,(3):57-62.

[2]权立宏.PowerGREP在外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以数据驱动学习为理念[J].山东外语教学,2010,(1):31-36.

[3]薛学彦.PowerGREP及其在语料库语言学中的应用[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6):93-98.

[4]吕文华.“把”字句的语义类型[J].汉语学习,1994,(4):26-28.

[5]林秀琴.“以…为…”和“把…作为/当作…”结构的比较分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S3):53-56.

[6]张伯江.论“把”字句的句式语义[J].語言研究,2001,(1):28-40.

(郝逸 天津 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 30035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