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摘 要:本文对淮北地区方言中的常用词汇进行分析,从词汇意义、形式等方面比较其与现代汉语普通话词汇的不同,并对方言中一些特殊的古语词的本源进行了考释,以此考察淮北方言词汇的独特性。
关键词:淮北 方言 词汇 特点
淮北地处安徽省北部,位于苏鲁豫皖四省的交界地带,下辖3区1县,在方言分布上属于北方方言中原官话区的徐淮片,即狭义的北方话。方言词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方言区的生活方式和历史文化特征。淮北有四千余年的建城史,其方言中仍夹杂着部分古语词,这为方言考本字提供了语料。本文以淮北下辖区域的方言为研究内容,选取当地居民口语中的常用词汇和部分古语词为研究材料,从词汇意义和词汇形式两个方面比较淮北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不同,以此考察淮北方言中的词汇特点。
一、词汇意义
(一)词义的扩大
与普通话中词的常用义项相比,淮北方言的词汇特点主要体现为意义范围的扩大。例如:
1.“走”,作动词时,除了有“走路”义,还有“拜访、看望”义,如“走亲戚”;还可作介词表“从”义,如“你走这走、走那过”。
2.“厉害”,除了具有形容词含义,还有动词“呵斥、批评”义,如“又不关我的事,你厉害我干啥”。
3.“肉”,除了作名词,还可作形容词表“动作扭捏、拖延”义,如“你还在那肉着干嘛、肉死了”。
4.“现”,除了有“显露、现在”义,还有形容词“显摆、做作”义,如“她真爱现、现事吧你就”。
5.“鼻子”,还可指鼻涕,如“脓鼻子邋遢”。
6.“茶”,除了泛指茶叶饮品,在淮北方言中还特指“白水”,如将“茶水”说成“茶叶茶”,“米汤”说成“米茶”,生鸡蛋兑开水称为“鸡蛋茶”。
(二)色彩义的变化
色彩义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词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的不同上。例如:
1.“能”,本身是表示“能干、本事、胜任”等义的褒义词。在淮北方言中,它还表示“耍滑头、耍嘴皮子、得瑟”等贬义,如“你看你能得跟豆似的”“你再能试试”。
2.“徐”,本身指动作缓慢、安闲,是中性词。在淮北方言中,特指人说话啰嗦、磨叽,带有反感之意,是贬义词,如“你真徐,烦死了”“不要再徐了行吗”。
3.“可”,在书面语体中大多表示“许可、能够”,用在反问句或疑问句中可以加强语气,如“可谁知道呢”“你可吃”。在淮北方言中,“可”的口语色彩比较重,多用于在交谈中回答对方,表“承认、默认”义,相当于“嗯”。如:“你吃饭了吗?”——“可”;“这件衣服好看吗?”——“可”;“今天好冷啊”——“可”。
二、词汇形式
(一)多音节词丰富
普通话中的许多常用的双音节词,在淮北方言中多体现为多音节词的构造,如表1。
(二)词缀“子”占优势
淮北方言中,以“子”作为后缀的词汇在数量上占优势。
1.表“人体部位”的词多带“子”后缀。例如:表面部的词有“脑瓜子、脑门子、耳眼子、鼻梁子、腮帮子、嘴角子、下巴颏子”等;表腿部的词有“腿肚子、胳了拜子(膝盖)”;表脚部的词有“脚丫巴子、脚指头子、脚趾盖子”;其他的还有“胳绷子(脖子)、胳膊肘子、一耳巴子(一巴掌)、喉咙眼子”等。
2.量词后带“子”后缀。例如:“一嘴——一嘴子、一本——一本子、一屋——一屋子、一下——一下子、一缸——一缸子、一身——一身子”等。
3.普通话中的“儿”后缀在淮北方言中被“子”后缀替代。例如:“豆芽儿——豆芽子、豆皮儿——豆皮子、蒜瓣儿——蒜瓣子、心眼儿——心眼子、鞋带儿——鞋带子、小狗儿——小狗子”等。
4.在普通话中的一些“零后 缀”词后加“子”后缀。例如:“酱油——酱油子、煤球——煤球子、水管——水管子、麦麸——麦麸子、眼珠——眼珠子、扫把——扫把子、鞋底——鞋底子、结巴——结巴子、苍蝇拍——蝇拍子、窝窝头——窝窝头子、老虎钳——老虎钳子、车轮——车轱轮子”等。
5.加“子”后缀构成新词。例如:“半吊子”形容人的言行不正经、做事不靠谱;“海趴子”指“河蚌”;“草阔子”指“草丛”;“啥荒子”表疑问,指“什么东西”;“可垃头子”指“小土块”等。
由以上例子可知,“子”后缀在淮北方言中使用频繁,这也是淮北方言词汇的一个典型特征。
三、特殊古语词
目前,淮北方言中仍保留着部分古语词,这些古语词不仅成为了淮北方言词汇的独特代表,同时也反映了淮北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人们独特的说话方式。
1.恣[ts???](以下皆方言读音):表“舒服”义。如“真恣儿、夏天吹着空调恣死了”。《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心部》:“恣,纵也。从心次声,资四切。”段玉裁注:“纵者,缓也。一曰舍也。”“恣”本义为“放纵,没有拘束”。唐·白居易《春日闲居三首》之二:“广池春水平,群鱼恣游泳。”《现代汉语词典》载“恣,(恣儿)〈方〉舒服;自在:恣得很”。
2.滗[pi53]:指挡住渣滓或浸泡的東西,以过滤液体。如“滗列子(放在锅里用来蒸馒头带有气孔的圆形厨具)、滗豆子”。《玉篇·水部》:“滗,榨去汁也。”“滗”本义为挡住渣滓或浸泡的东西,把液体倒出或挤出来。汉·服虔《通俗文》:“去汁曰滗。”
3.捼[nuo213]:表“揉、搓”义。如“捼面、你捼捼他的脸,真可爱”。《说文·手部》:“捼,推也。从手,委声。一曰两手相切摩也。”《广韵》:“奴禾切,平戈泥。又儒佳切,乃回切。”《广韵·灰韵》:“捼,手摩物也。”章炳麟《新方言·释言》:“今谓按摩曰捼。”《集韵·麻韵》:“捼,揉也。”
4.糠[k?a?213]:指食物失去水分变色变质或发空了。如“萝卜糠了”。《玉篇·米部》:“糠,俗穅字。”《类篇·米部》:“糠,毂皮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禾部》:“穅,穅之言空也,空其中以含米也。”《现代汉语词典》载“糠,发空,质地松而不实”。
5.将[t?ia?213]:多指骂人的话,与生殖有关。如“熊将的、有人将没人养的东西”。《现代汉语词典》载“将,〈方〉(牲畜)繁殖;生:将羔”。《汉语大字典》载“将,方言。兽类生仔”。《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解决生产资金不足的困难》:“钱放着也没有用,又不能将羔。”《广雅·释诂一》:“将,养也。”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养”常与“生”组合成词,可见从“将”中引申出“生殖”义是有依据的。
6.?[p?i24]:指折断、掰掉。如“你把树枝子?掉、清明节?个柳条插门上”。《玉篇·歹部》:“?,?折也。”《集韵·纸韵》:“?,折也。”
7.哕[y?24]:指恶心、呕吐。如“他早上吃的都哕出来了、他一晕车就哕得慌”。“哕”古作“噦”,《说文·口部》:“噦,气啎也。从口,歳声。”《正字通·口部》:“方书:有物无声曰吐,有声无物曰噦,有物有聲曰呕。”清·黄景仁《即事》诗:“验之今果然,喘嗽杂噦吐。”
8.肉[rou53]:指动作缓慢、拖沓。如“你看你肉得、快点可行,肉死了”。《说文·肉部》:“肉,胾肉。象形。”“胾”,释义为切成的大块肉,指形状上的大,给人一种肥大、厚重之感。由此引申到肢体上的厚重,如“你看他肉嘟嘟的”,进而引申指动作行为上的笨重、拖沓,给人不流利、不利索的感觉。《汉语大字典》载“肉,方言。形容迟缓。如:肉脾气,做事真肉”。
9.抡[le?213]:指用棍子或手打人。如“你看我不抡死你、别拿棍子抡他”。“抡”古作“掄”,《说文·手部》:“掄,择也。从手,侖声。”《广韵》:“卢昆切,平魂来。”“抡”本义指“择取、选拔”,后引申指“举、持、挥动”。茅盾《秋收》:“老通宝也听不清,抡起拳头就打。”韩起祥《翻身记》:“(地主儿子)手拿皮鞭往我身上抡。”
10.撇[p?i?213]:指挑食。如“这人撇得厉害,啥都不吃”。古作“撆”。《说文·手部》:“撆,别也。一曰击也。从手,敝声。”“撇”本义为“丢开、抛弃”,元·关汉卿《窦娥冤》楔子:“不幸浑家亡化已过,撇下这个女孩儿。”后引申出“撇去东西”义,如“撇油、撇沫儿”。“挑食”也有“撇去、抛弃食物”之义,故方言词“撇”与古语词“撆”是音义相通的。
方言研究是一项兼具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工作,不仅有利于区域方言的保护和传承,而且能促进普通话的推广以及语言文字教学和研究的发展。对淮北方言词汇的特点进行考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淮北方言的独特性,希望本文能为方言研究提供一点有价值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郭辉.淮北濉溪方言的“子”尾词初探[J].宿州学院学报,2006,(4).
[2]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缩印本)[Z].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崇文书局,1992.
[3]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毛鸣 江苏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21002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