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趋向补语“起”对述语的限制分析

时间:2024-05-08

摘 要:“V起”这一述补结构具有四种语法意义:趋向意义、起始意义、结果意义、关涉意义。不同意义下的“起”对述语有着不同的要求。本文运用语义特征方法对不同语法意义下“V”的使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趋向补语 “起” 语义特征

趋向补语是现代汉语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类,一直备受学界的关注,原因在于趋向补语具有数量上相对封闭、结构形式上比较整齐、意义表达上相当丰富的语法特点。“起”是趋向补语中比较常用的一个,跟在动词后面构成“V起”这一述补结构。本文从“V起”所表达的语法意义入手,来探讨能够进入这一格式的动词“V”的特点。

一、“V”的音节数量

通过对CCL语料库进行检索发现:“V起”述补结构中的“V”绝大多数是单音节,但也有少数“V”是双音节。

(1)华盛顿建立起一套专司中东和谈的调解机制。(《人民日报》1997年)

(2)据说从中禅寺的湖水中会升腾起一阵阵白雾。(川端康成《花的日记》)

双音节的“V”更倾向于和“起来”结合构成述补结构。

(3)徐家汇商圈也发起了商家总动员,并向全市商户倡议,来“卡”不拒,让POS机高效运转起来。(《文汇报》2002年10月6日)

(4)萎顿的学员们立时振作起来。(毕淑敏《最后一支西地兰》)

我们认为制约“V起”中“V”的音节数量的原因主要是:现代汉语发展过程中词的双音节化越来越明显。石毓智(2002)指出,双音节的动补短语最易达到高度融合,而大于双音节的则比较困难。如果“V”是双音节,那么“V起”这种三音节结构就不符合汉语发展的趋势,自然就会被排斥,所以,“V”大多数是单音节动词。需要注意的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双音节的“V”可以突破这种限制,这也是汉语语用优先的一个体现。

二、表示趋向义的“V起”

表示趋向意义的“V起”往往包含了位移,这种位移常常是从低处到高处。

(5)克林顿术后恢复良好,已经可以从床上坐起,坐在椅子上及在他人帮助下行走。(《新华社新闻稿》2004年)

(6)大伙儿站起身,回头朝西边地头奔去。(王安忆《小鲍庄》)

(7)白巡长拿起皮绳,低声地说:“松拢上一点,省得他们又动打!”(老舍《四世同堂》)

(8)他捡起一粒石子打水漂漂,石子跃起几道弧线,在我的眼前闪起一串亮点。(《人民日报》1994年)

(9)这一切使斯巴达克思的心里腾起了猛烈的怒火。(乔万尼奥里《斯巴达克斯》)

例(5)~例(8)中的动作都是现实空间中的位移,方向由低往高,如例(8)中的“捡起”是从地上捡起。例(9)中的“怒火”虽然不是现实事物,但是“怒火”的“腾起”可以看作是现实空间中的位移在心理空间上的投射,方向同样是由低往高。

由此可见,表示趋向义的“V起”限制了能进入这一结构的动词“V”需要具有[+移动]和[+低处向高处]的语义特征。

三、表示起始义的“V起”

表示“起始”义的“V起”代表着动作的开始,往往包含了“动作持续下去”义。

(10)驻营屯里吹起生疏的喇叭,召集士兵归队了。(施蛰存《山城》)

(11)(曾文清)哀伤地低声独自吟起陆游的《钗头凤》。(曹禺《北京人》)

(12)为了报答他,海云也关心起这个市的普选和财政预算。(王蒙《蝴蝶》)

(13)夜里下起大雨,早晨仍雨声如注。(王朔《给我顶住》)

(14)你的声音仍会响起,虽然它不会再从电话中传来。(《人民日报》2000年7月)

表“起始”义的“V起”已经不再表示位移,自然也就不会有方向的变化,但可以表示进入一种新的状态并持续保持这种状态,如例(12)中的“关心起”就说明以前并不关心,现在开始关心了,并且这个关心的状态可能会延续下去。

通过对这一语义下的“V起”进行梳理,我们发现能够进入“起始”义“V起”结构的动词都是及物动词,后面可以直接带宾语。一些不及物动词若要表示起始意义,后面常常用“起来”而不是“起”,如“他想到这里就呜呜呜哭起来”(赵树理《三里湾》)。这样看来,例(14)似乎是个特例,其实不然。我们认为,在现代汉语发展过程中,有些“V起”结构在大众口语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动词“V”和“起”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时的“V起”就已经不再是一个述补短语,而是已经固化成词。因此,例(14)“响起”中的“响”也就摆脱了[+及物]这一限制而得以进入这一述补结构。

由此可见,表示起始意义的“V起”限制了这一环境下的动词“V”需要具有[+持续]和[+及物]的语义特征。

四、表示结果义的“V起”

表示结果意义的“V起”表示动作的完成,并且产生某种结果,或者对人或事产生某种影响。

(15)她侧脸皱起眉毛,好像突然有风沙刮来。(王朔《看上去很美》)

(16)她把脸转过去,拉起窗口白布窗帷子,好像怕人知道她刚才在家里和儿媳妇争论的事。(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17)我擦了把脸,收起照片和信件,对着镜子整了整头发,开了门。(戴厚英《人啊,人》)

(18)现在被淑娴的话勾起这番心事,又使春玲不安起来。(冯德英《迎春花》)

(19)历史上有多少人能最终构建起自己的书房呢?(余秋雨《文化苦旅》)

(20)大堂上的冷砖头,碰得余额头上鼓起了肿包。(莫言《檀香刑》)

例(15)~(20)中的“起”既不表示趋向意义,也不表示起始意义,而是表示动作的完成,至于完成后产生的另一状态是否延续则不得而知。表示结果意义的“V起”十分复杂,我们大致可以将进入这一格式的动词分为以下几类:收聚类(如“皱起、堆起、收起等”)、围闭类(如“堵起、拉起、眯起”等)、引发类(如“勾起、点起、激发起”等)、建办类(如“搭建起、担负起、树立起”等)、凸起类(如“鼓起、肿起、撅起”)。

通过对上述幾类动词的语义特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进入结果义“V起”结构的动词常常具有[-移动][+自主]的语义特征。

五、表示关涉义的“V起”

表关涉意义的“V起”表示的是动词所谈及或关系到的对象或内容。

(21)因为论起油水,有眼的人就会看到,在子午镇,只有他家的锅里汤肥。(孙犁《风云初记》)

(22)比起它的力量,原子武器算得了什么。(张炜《柏慧》)

(23)提起加林,明楼脸有点红,嘴里很快“嗯嗯”着同意了德顺老汉的安排。(路遥《人生》)

(24)丽琳问起姚宓,姚太太说她在乱看书,正等着你们两位回来呢。(杨绛《洗澡》)

(25)说起这两个游泳池,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李开复《世界因你而不同》)

例(21)~(25)中的“起”相比于前三种意义都更为虚化。表示关涉意义的“V起”往往位于句首,引涉出后面的对象或话题,且这些话题往往是已知的。与其结合的动词“V”也不再是一个具体的动作,而主要由谈论类动词充当。所以,这类结构的动词具有[+谈论]的语义特征。

参考文献:

[1]陈昌来.动后趋向动词性质研究述评[J].汉语学习,1994,(2).

[2]房玉清.“起来”的分布和语义特征[J].世界汉语教学,1992,(1).

[3]吕叔湘等.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刘月华.趋向补语通释[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5]刘月华.几组意义相关的趋向补语语义分析[J].语言研究,1988,(1).

[6]孟琮.汉语动词用法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7]石毓智.汉语发展史上双音化趋势和动补结构的诞生[J].语言研究,2002,(1).

[8]夏芳芳.“V起”的语义类型及其语法化探微[J].语文学刊,2010,(7).

[9]张静.“V起”的句法、语义及语法化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王毅 湖北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43007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