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地方报纸:如何讲好民心相通的丝路故事——以《浙中新报》实践为例

时间:2024-04-24

□ 文/孙成平

地方报纸:如何讲好民心相通的丝路故事
——以《浙中新报》实践为例

□ 文/孙成平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自***总书记2013年秋天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民相亲”“心相通”不但成为这项伟大构想的重要内容,更为其落地实施、顺利推进提供了人文基础与关键保障。作为地方主流媒体,近年来,深耕“一带一路”节点城市浙江义乌的《浙中新报》在努力讲好新时期“民相亲”“心相通”丝路故事上从三个方面做出探索。

一带一路 讲故事 浙中新报

孙成平《浙中新报》副总编辑

一、因势而谋 精准发力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今天,“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践,让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新焕发勃勃生机,也为地方媒体讲好丝路故事带来了好时机、好题材。为此,地方媒体要因势而谋,在这一中国乃至世界的大事、大势之中谋划自己的新闻行动;通过谋划,看准重点、瞄准热点,精准发力,成就自己的新闻佳作。

每年近50万人次的境外采购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万多名常驻外商,5300多家各类涉外机构,出口2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商品……被称为“世界超市”的义乌,如今已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下多元文化共融并进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浙中新报》积极打造多元文化共融新平台,为文明沟通和民心交融铺设桥梁。

早在2011年底,《浙中新报》就推出《洋相》专版。聚焦在义乌经商生活的外籍人士,在对话与交流中,了解他们的生活,聆听他们的故事,探寻他们心中的疑问。

约旦商人穆罕奈德在义乌开餐厅并同中国姑娘喜结连理。2014年6月5日,国家主席***出席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讲述了穆罕奈德的故事。如今,穆罕奈德在义乌开的“花餐厅”广为人知,并成为义乌街头的一道独特风景。

印度商人菲利普,在义乌待了15年,很多义乌老百姓知道菲利普,缘于他的一封信。2014年8月18日,义乌当地媒体刊登了菲利普写给义乌市政府的一封信——《致我的第二故乡》。在信中,菲利普对义乌的交通、路面标识、举办马拉松赛等11个方面提出建议。让菲利普颇有成就感的是,他的许多建议后来被义乌有关部门采纳了。比如,菲利普建议借鉴迪拜和新加坡的经验,举办进口商品购物节。仅仅过了5个月,“义乌首届进口商品购物节”就顺利举行。这些驻义外商的生动故事,都上了浙中新报《洋相》专版。该专版也成为义乌多元文化和谐、交流展示的一个平台。

2015年5月12日,《浙中新报》开设“丝路脸谱”专栏,讲述行走在“一带一路”上的义乌商人和驻义外商的丝路故事。《我们当求知,哪怕远在中国》《马文兵:闻香闯丝路》《印度商人维尼特的“东游记”》……“丝路脸谱”专栏,从贸易畅通和民心相通的维度,通过一个个典型故事,反映中国与沿线国家在各领域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给沿线国家和民众带来的实惠和获得感,彰显其在促进文明交流、推动共享共建共赢精神、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上的重要贡献,广受各界好评。

二、抓住典型 绵绵用力

2014年11月18日上午11时18分,满载义乌小商品的首列“义新欧”班列从义乌出发。这列班列在国内经过合肥、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等城市,从新疆的阿拉山口出境。之后,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法国,终点为西班牙首都马德里。该班列行程13052公里。

2017年7月19日,首趟中欧班列(布拉格—义乌)从捷克首都布拉格出发,途经波兰、白俄罗斯、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由阿拉山口入境,最终抵达目的地义乌。全程运输时间约16天。这是中欧班列开行以来,首次先开通东向的班列。至此,义乌已先后开行义乌—马德里、义乌—里加、义乌—伦敦等9条国际班列线路,是我国开行国际班列线路最多的城市。

班列在增多,线路在延伸,丝路故事是一个源远流长、绵绵不绝,从古讲到今的精彩故事,而“民心交融”是这一故事的底色与温度。

民心交融是一项长远工程。鉴于此,《浙中新报》在讲述民心相通丝路故事过程中,做好细水长流、久久为功,“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在实际操作中,注重抓典型,强调不仅要有充满丝路元素和鲜明特色的好故事,而且要能把故事讲述好、传播开,产生事半功倍的叠加效应。

叙利亚商人莫法克,17年前单身一人来到义乌。2003年,他结婚成家,妻子跟随他的脚步一起来到义乌。之后,莫法克的父母、两个兄弟也陆续来到义乌。现在,全家九口人除了大弟弟在广州照看分公司以外,其余人都在义乌。每周,他的贸易公司都要发出四五个货柜,货物主要发往“一带一路”沿线的沙特、罗马尼亚、埃及等国家。

为了讲好莫法克的丝路故事,《浙中新报》记者历时一年时间进行跟踪采访。2015年12月31日,《浙中新报》以《叙利亚商人莫法克的“中国梦”》为题对其进行了报道。该报道在浙江省第十七届对外传播“金鸽奖”新闻报道评选中获得三等奖。

塞内加尔商人苏拉,2003年来义乌经商,目前经营着一家贸易公司,为300多位外商在义乌采购小商品,其中不少外商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苏拉还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义乌市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副主任。

《浙中新报》对苏拉的报道始于2013年,是最早对其进行报道的媒体。《苏拉:来自塞内加尔的“老娘舅”》《老外“娘舅”在行动》……一篇篇鲜活生动的文字、图片报道,不仅体现了义乌这座城市的包容性,而且还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了生动的宣传和推介。报道见诸报端后,引来众多国内外权威媒体的跟进采访报道,苏拉一时成为 “网红”。2014年2月,塞内加尔总统来华访问,专门接见了他。2015年2月3日晚,央视《新闻联播》用4分39秒的篇幅,讲述了这个颇具义乌特色的调委会,和以苏拉为代表的老外调解员们的精彩故事,并在之后几天的《朝闻天下》《新闻联播》中继续深入报道。2015年2月26日,塞内加尔的《lequotidien》报也对苏拉进行报道。《浙中新报》《老外“娘舅”在行动》也在浙江省第十六届对外传播“金鸽奖”评选中获得二等奖。

三、媒体融合 借力打力

《浙中新报》是金华日报报业传媒集团下属的子报。近年来,金报集团以守正引领融合,以创新带动融合,形成了30万(报纸)+300万(移动用户)的传播阵容,大大增强了传播力、竞争力、生产力,打造了新势力、新境界、新空间、新功能。《浙中新报》在讲述民心相通的丝路故事时,充分发挥集团的这一优势,进而提升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影响力。

2016年4月9日,《浙中新报》联合金华市金东区政府与金华市外事与侨务办公室主办了第二届浙中绿道文化旅游节开幕式暨2016金东国际骑游大会。活动共邀请在义乌经商的来自40多个国家的100多名外国友人参与骑行,其中多数外国友人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本次活动通过金华新闻客户端(累计下载用户数45万)和浙中新报官方微信(粉丝12万)进行全程直播,参与活动的外国友人也在微信朋友圈发布直播链接。该活动不仅向更多的外国友人展示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还增进了中外友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互联网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开放共享,借助别人的平台实现自己的传播目的,也是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大背景下借力发展的一条途径。法国小伙Guilhem与中国姑娘张婷喜结连理后,在义乌打拼。特别是他的妻子,从事的外贸生意主要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义乌生活期间,Guilhem迷恋上了我国传统工艺——东阳木雕。2016年12月27日《浙中新报》以一个版的篇幅报道了Guilhem一门心思学做木雕的故事。通过记者的自荐,加上报道自身具有的独特新闻视角和人性化的表达方式,三天之后Guilhem的故事被翻译成英文,上了国家六大重点媒体网站之一的中国日报网站。之后,故事又被创始于1863年、世界上第一份日销售过百万的法国报纸《小日报》转载。通过借力打力,“借船出海”,这组报道可以说既展现了和谐、友好、博爱的中国形象,也将“一带一路”倡议向世界进行了一次很好的宣讲。

媒体融合,不仅仅是与互联网的融合,还在于“跨界融合”,如《浙中新报》2017年2月23日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图文并茂地报道了卫视节目《奔跑吧》第五季的录制情况,其中有一节说的就是“明明没出国 却闯进了‘联合国’”:来自俄罗斯、英国、伊朗、尼泊尔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人参与节目录制。一直是“跑男”粉丝的埃及留学生穆小龙也参与了此次节目录制,还有幸与其中几位明星有了近距离接触。他说,“他们现实中都比电视上好看,还很亲切,我到现在还觉得很激动”,他就等着节目播出的时候,把有他的镜头截屏出来转给朋友……

这是“报界”与“卫视界”的深度融合,“融”出了 “一家人”的亲近感。

2017年6月15日,《浙中新报》又以《乐当中埃文化交流使者》为题,对穆小龙苦修汉语成“中国通”、追中国风演绎“龙套帝”、学创业成“义乌商人”、搭建“中埃交流桥梁”进行了“追加报道”。让原先的“报界”所演绎的“卫视界”报道内容加以延伸、拓展,成为一则好听的丝路故事。

讲好民心相通的丝路故事,形成海内外同频共振的舆论场,使“一带一路”倡议为更大范围和更多的人理解、接受,是一家地方主流媒体应有的不懈追求,更是新时期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浙中新报》为此继续努力着。

(作者是《浙中新报》副总编辑)

编 辑 文璐 wenlu@xinhua.org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