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课标视域下跨学科学习浅释

时间:2024-05-08

袁计鹏

[摘 要]跨学科学习是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依循课程标准对跨学科学习内涵的定位和教学建议,优化跨学科学习的方式和策略。具体来说,教师可从“广泛联系生活,彰显语言之根”“精准确立定位,把握跨界之度”“关注内在关联,强化学科融合”三个方面入手,提升跨学科学习的整体育人效益,培养學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跨学科学习;课程属性;核心素养;跨界融合;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36-0008-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版课标”)将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列入拓展型学习任务群范畴。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具有资源容量大、层级跨度大、思维含量高等特点,展现出极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基于此,教师可以从“跨”字入手,依循新版课标对跨学科学习内涵的定位和教学建议,优化跨学科学习的方式和策略,提升跨学科学习的整体育人效益,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广泛联系生活,彰显语言之根

1.坚守立场:确保课程属性

新版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决定了语文课程以语言文字运用为核心的属性定位。新版课标在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中也明确提出,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就将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实施与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本质属性整合起来,确定了语文课程跨学科学习实施的本质之根。

以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竹节人》一文为例,作者在第一部分以翔实的文字介绍了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学生缺乏实践操作的经验,如果单纯从文字的角度教学这部分内容,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基于此,教师可以尝试将其与劳动学科进行跨界融合,一方面组织学生根据课文的介绍,制作一个竹节人;另一方面,借助制作竹节人的过程,将自己的制作方法传授给弟弟妹妹,带领他们一起学习制作竹节人。这就是一次坚守语言之根的跨学科学习。首先,通过阅读文本内容来制作竹节人,是对文本制作程序和制作方法的理解,在劳动技术方法的运用和实践中,学生对文本语言表达的精准性和逻辑性的理解更加深入。其次,借助自己制作的成品来指导弟弟妹妹的操作,是将语文课程的训练要点设置在劳动学科领域中,为学生搭建内化语言运用的平台。

这一案例中的跨学科学习涉及劳动课程,其核心目标不仅在于训练学生的劳动技能,还在于从阅读品味到内化表达,注重学生语言意识的发展。这样教学,牢牢把握了语文课程教学的语言之根,坚守了语文教学的属性立场。

2.贴近儿童:把握学情特点

跨学科学习要围绕与语文资源相关联的其他素材展开整合、融通,所以关涉的范围大、资源多、类型多,关键是学习方式也更趋向于自主和探究,对小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秉承新版课标的理念精神,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情境,让跨学科学习成为语文学习的内在需求。

如统编语文教材在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编排了主题为“中华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旨在引导学生从语文的视角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鉴于此,教师设置了“我们家的某某节”这一情境主题,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传统节日,在班级交流和分享活动中,将自己了解到的民风民俗、相关美食介绍给全班同学。在这一主题活动中,学生不仅要树立文化自信,还要巧妙融入美术、历史等学科知识,这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纵观整个跨学科学习过程,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涨的学习兴趣,取得了丰富的学习成果。究其原因在于,跨学科学习任务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原本看似高高在上的传统文化,与学生的真实生活关联起来,以“我家”这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视角,拉近了两者之间的距离。

二、精准确立定位,把握跨界之度

1.规避大而无用,科学筛选内容资源

从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外显形式来看,最为鲜明的特点就是引入其他学科中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但是,很多教师为了顺应跨学科学习的基本需求,一股脑儿地拓展资源,走上了“资源越多就越像跨学科学习”的认知歧途。事实上,新版课标对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内容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安排:第一学段侧重于习惯的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和学习也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第二学段以自然和社会生活为主,让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独特现象、问题以及话题,尝试撰写研究报告;第三学段关注文化活动的参与,通过设计方案等方式,尝试探索未来发展的方向。三个阶段,层层递进,学生体验的角度和思维的深度都在不断发展。因此,基于不同学段,教师对跨学科学习资源的选择和拓展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就会事倍功半。

比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显然,这是一个典型的观察单元,旨在让学生通过连续、细致的观察,认识到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要以连续细致的观察为基础。教学本单元课文《爬山虎的脚》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分别聚焦爬山虎的叶片、脚以及爬的过程,初步感受整体观察、细致观察和连续观察的不同,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写作视角。接着,借助课后习题,组织学生尝试迁移和运用观察方法,选择自己家中的一种植物展开观察,并做好相应记录。这样可与科学学科进行跨界融合,一方面了解所观察植物的基本特性,学习与生长规律有关的生物知识;另一方面,学习科学学科中有关记录的基本方法和观察记录的报告格式。基于此,教师要科学筛选跨学科学习的内容资源,并拓展相关的必要资源,这样才能提升整个学习过程的针对性、聚焦性和精准性。

2.规避好高骛远,准确制订目标方向

目标,是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的行动纲领。对于跨学科学习而言,它更是选择教学内容、确定融合学科、优化跨界方式的重要抓手。每个学科都有广阔的独属领域、丰富的资源内容,给予的选择和确定的空间相对较大。这意味着教师不能因为跨学科学习的需要,就漫无目的地随意开展活动,只有确定精准、适切的目标,才能为跨学科学习制订明确的方向。

以一年级下册开展的“可爱的端午粽”这个跨学科学习活动为例,教师从学生的学段出发,设置了三个层级的目标:一是围绕传统节日——端午节的典型事物,确定粽子形状的研究主题。要求学生能够针对资料内容进行自主性阅读,了解相关知识,并在向他人请教的过程中,形成主动质疑、积极提问的意识,进而准确提取文本信息,为后续的跨学科学習奠定基础。二是依循低年级学生直观性思维鲜明的特点,将研究的范畴聚焦在粽子的外形上。组织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走访调查以及观察网络视频等途径,了解丰富多样的粽子形态;同时,通过绘制、描述等实践性活动,强化学生对粽子外形的认知。三是在班级中开展包粽子比赛,以小组合作或亲子合作的方式,制作自己最喜欢的一种粽子。

这三个目标的设置,以了解粽子特点、观察粽子外形及展现粽子外形为线索,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接触生活中的传统节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跨学科学习中进入全科育人的教学之境。

3.规避不切实际,科学规划实践活动

新版课标倡导教师积极创设鲜活情境,设计真实任务,搭建活动平台。学习内容作为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形式,提供了适切的课程内容,但要融入学习过程中,就要借助实实在在的活动来实现。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自然也不例外。新版课标对不同的学段定位有较为鲜明的特点,如第一至第三学段主要是观察、记录、参观和体验。

仍以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竹节人》一课为例,基于前一部分的论述,这次跨学科学习的重点是融合劳动课程的知识和技巧,助力学生对语段的阅读和品味。对于这一目标定位,教师不能以形式丰富作为考量的标准,而要摆脱形式主义的花架子,以目标达成为核心要旨。基于此,教师设计了两个实践性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制作竹节人,旨在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具体的制作工序和方法,都源自课文中的介绍。在习得制作技巧及付诸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一些关键性、精准性的动词,学生能够品味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准。第二个活动是传授竹节人的制作技巧。这一活动基于情境设定的对象,要求学生将自己阅读后了解到的制作方法,以复述的方式表达出来。同时,要融入自己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形成的鲜活感受,并能对文本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增强复述时的主观色彩。纵观整个过程,跨学科学习没有纷繁复杂的形式和天花乱坠的样态,而是依托简洁、高效的实践活动,高效达成教学目标。

三、关注内在关联,强化学科融合

1.高屋建瓴:设计统整性的核心任务

跨学科学习关涉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领域的知识与技能,需要借助多领域的课程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不能脱离学生的真实生活。这与新版课标倡导的全科育人理念一致,强调知识的互通、理念的共享和方法的融合。这就要求教师针对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积极打破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壁垒,在实施跨学科学习之前,设计契合真实情境的大任务来统整多维学科,并贯穿跨学科学习的始终。

比如,在二年级,教师可以开展以“我的职业理想”为主题的跨学科学习活动,并设计统整全局的主题大任务:参与班级关于职业理想的分享会。在这一大任务的统摄下,教师细化设计了以下子任务:首先,依托生活环境,开展职业调查。从身边的家人、亲戚及相关书籍入手,通过阅读和走访调查等途径,了解他们分别从事什么职业,并对这些职业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其次,组织学生借助图画、文字等不同形式,展示、呈现自己了解到的相关职业;同时,对身边同学的理想职业展开调查,并进行简要的数据分析。最后,基于自己的调查和分析结果,参与班级分享会,介绍自己了解到的职业、分享自己的理想职业等。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不是以零散的方式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而是设计了一个统整全局的主题大任务。在活动规划和开展的过程中,每一个子任务都直接指向情境主题和统整性大任务,充分发挥了情境和核心大任务的统整性作用。

2.有序推进:设计链条式的实践活动

在新版课标中,任务与活动相辅相成:任务明确了活动的方向,是活动目标的最终落脚点;活动既是任务达成的途径,更为学生参与任务、完成任务提供了思维认知的通道。因此,教师在预设跨学科学习任务后,要设计层级鲜明、逻辑紧密的活动链条,助力学科之间的高度融合。

以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赵州桥》一文为例。作者以“总—分—总”的结构、形象生动的语言,介绍了赵州桥的地理位置、设计者、建造朝代、外形构造以及文化价值等,尤其凸显了其坚固和美观的特点。如果单纯从语文课程的文本层面展开教学,那么学生只能处于相对被动的尴尬局面,以接受的方式感受赵州桥的特点,而对其设计理念及形成效果难以有深入的理解。因此,教师可以相机引入建筑学和美术课程,设计以下学习活动:一是基于语文课程,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理解内容信息。这一活动,旨在使学生通过自主性阅读,了解与赵州桥相关的知识信息,初步感受赵州桥的特点。二是基于建筑学科,拓展、补充桥梁建筑领域中坦拱桥的相关知识,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补充纯文字带来的认知缺漏,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设计原理,深化学生对文本相关语段的理解。三是基于美术学科,借助图片和纪录片等,引导学生全方位了解赵州桥桥身的丰富图案;也可以邀请美术教师,从雕刻和绘画两个方面,对赵州桥进行审美式讲解。同时,组织学生运用美术知识进行评价,形成自己在赏析与评价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四是搭建交流表达的平台,引导学生代入赵州桥的设计者李春,充分利用教材及建筑学、美术课程等知识拓展补充信息,还原当初的设计意图并举行“设计理念说明会”,在多维学科资源融合的基础上,推进跨学科学习的进程。

纵观这一案例,教师将跨学科学习分散到不同的活动中:从原始性的初读理解,到知识性的解构深化,再到审美性的赏析评价,最后到综合性的倾听表达。活动链之间逻辑顺序清晰,训练要点鲜明,实现了语文与建筑、语文与美术之间的紧密融合。

新版课标提出的跨学科学习是一项系统化的复杂工程。教师要本着学科整合、融通和合作的理念,促进学科领域之间的高度交融,从语文出发,再回归语文,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上,达到课程育人的理想教学境界。

(责编 杜 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